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講述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於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覆試驗求證後,伽利略在人們的嘲諷與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實驗證實了真理。課文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 作品出處: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主要人物伽利略
簡介,背景介紹,亞里士多德,比薩斜塔,伽利略,比薩斜塔雙球試驗與自由落體定律,原文,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教學目的,詞句解析,實驗爭議,

簡介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故事引人入勝,敘述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在寫法上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對伽利略的嘲諷的描寫,襯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說明了伽利略在雙方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他在冒著多么大的風險!

背景介紹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馬克思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
他將科學分為理論的科學、實踐的科學、創造的科學。他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在義大利西部古城比薩城內。建於1174年。
比薩斜塔比薩斜塔
當整座塔體完工後,塔頂中心線已偏離塔體垂直中心線。由於該塔“斜而不塌”,名聲大噪。
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體試驗,使比薩斜塔更有名了。
比薩斜塔的斜度在緩慢增加,從1918年起,每年增加傾斜度為1毫米。近百年來,人們對斜塔採取了加固挽救措施,但都無濟於事。前幾年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辦法,保護這一世界名塔。

伽利略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564年,出生於義大利比薩市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
伽利略伽利略
1581年考入比薩大學,遵從父命學醫。在大學裡,伽利略深深地愛上了數學,在宮庭數學家裡奇的悉心輔導下,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槓桿原理結合起來,獲得了精密的測量方法,發明了用以測定合金成分的“液體靜力天平”,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年僅25歲。
伽利略給學生們講宇宙,並告訴他們,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這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正好相反。他還告訴學生,所有東西、所有原子、所有星球都在運動。
1609年,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他通過別人的一點描述,憑著自己獨特的天賦,經過刻苦鑽研和實驗,成功地研製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3倍的天文望遠鏡。在這架天文望遠鏡的幫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內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發現:
月球表面並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平滑,而是呈現不規則的凹凸起伏;
銀河也不是人們所說的銀白的雲彩,而是由千千萬萬顆暗淡的星星所組成的;
木星旁邊有四顆運轉著的衛星;
地球並不是各個天體旋轉的唯一中心;
太陽上面有黑子;
土星周圍有光環……
所有這些結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
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星際使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上述發現。人們驚訝地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1611年,伽利略在《關於太陽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維護哥白尼的“日心說”。
然而,當時勢力強大的教會反對哥白尼的“日心說”。他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圍繞地球轉動,而地球是不動的。因此教會在1616年給伽利略下了一道禁令,不準講授哥白尼的學說。伽利略為此煩惱不已。
1623年,伽利略冒險開始他最有名的著作──《關於兩種世界體系之間的對話》的寫作。同時他6次請求教皇烏爾班接見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紹哥白尼學說的書籍,教皇同意他把對“日心說”贊成和反對的論點一起寫出來,但不允許他得出地球是繞著太陽旋轉的結論。
隨後的6年時間裡,他完成了他的傑作。在書中他巧妙地闡明了自己支持哥白尼學說的證據,而反對哥白尼“日心說”的人的辯解卻愚蠢而無力。伽利略把哥白尼的學說當作“一種純數學假說來敘述”。
1632年,這本書得到了教會監察吏的許可後出版發行。但是,教會的權威人士很快就發現了伽利略仍在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於是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押上宗教法庭。當時的伽利略已年近七旬,身患重病,體質虛弱。在宗教法庭上,他的精神和肉體受盡了折磨。
1633年6月22日,他被迫雙膝跪地發誓,哥白尼的理論純粹是一派胡言亂語。他要“放棄、詛咒、痛恨”過去的種種錯誤,並保證以後永不宣傳和談到它,違犯了甘願受死。
伽利略剛宣布完他的誓言,就大聲喊道:“不管怎么說,地球畢竟是在運動著的”。這說明伽利略並沒有放棄自己所堅持的學說。
伽利略被判處終身監禁,監外執行。但他沒有放棄科學,經過三年的頑強拼搏,他又完成了一部巨著《關於力學和位置運動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和數學證明》。在書中,他大膽敘述了物體的各種運動和動力學有關的一些問題,為近代實驗科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這部書被偷運到荷蘭出版時,伽利略已雙目失明。
伽利略的晚年境遇極為淒涼,只有他的女兒在他身邊照料他。
1634年他的女兒先他而死,他更加孤獨和痛苦。
1642年1月8日這位終身為科學真理而鬥爭的巨人含冤離開了人世。
1983年,羅馬教會終於為伽利略冤案公開平反,為此在羅馬成立了一個由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它的宗旨是:“研究科學同宗教信仰的關係,伽利略案件的科學方面以及伽利略學說對現代科學的貢獻。”(《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比薩斜塔雙球試驗與自由落體定律

亞里士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這種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將近2000年。
1590年的一天,年輕的比薩大學數學教授伽利略,邀請比薩的一些學者和大學生來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讓一個重十磅和一個重一磅的鐵球,同時由塔上自由下落,輕的和重的幾乎同時落地。
伽利略把試驗重複一次,結果仍然相同。
伽利略的試驗,動搖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臆斷,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伽利略發現了真理,但卻觸怒了比薩大學裡亞里士多德學派的信徒,他們攻擊伽利略膽敢懷疑亞里士多德,必定是聖教的叛徒。伽利略被趕出了比薩大學,但他由於這個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當時他剛25歲,是他當教授的第二年。

原文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訊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學習內容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辯論、尋常、解答、信奉、容許、違背、曾經、拖住、解釋、教授、宣布、固執、膽大妄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目的

1、課前如果有條件可要求學生蒐集關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傳記或圖片資料,初步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對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教師可參考下面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一是以得到的啟示為主線,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即緊扣課文最後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體會當時人們為什麼發出這樣的感慨。抓住“才”和“原來”,讓學生充分朗讀、勾畫、批註,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認識到伽利略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疑問,並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所得到的啟示,如,懷疑也要講科學,講證據;堅持真理要有足夠的勇氣;許多科學創新和發明都是在對權威的批判中誕生的。然後再讓學生結合實際談對這句話的體會。
二是以人物為線索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亞里士多德,備受人們推崇的希臘先哲,說的話被人們當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經說過兩個鐵球的下落速度與質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輕的教授,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由懷疑到反覆驗證再到公開試驗;從受到人們的嘲笑與譏諷,最終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實,使人們轉變了觀念。
在對人物認識的過程中,注意不要揚此抑彼。可以補充資料,如亞里士多德知識淵博,被譽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9頁),而且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在醫學、哲學、物理學、美學和心理學等方面都有著傑出貢獻。這樣的權威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但不應該盲目迷信。
3、引導學生體會伽利略偉大的精神時,要注意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一是使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即科學界對權威的崇拜與盲從。還可補充16世紀時,布魯諾因堅持真理“日心說”被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的資料,伽利略質疑權威不僅要面對人們的嘲笑譏諷,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風險,進一步體會伽利略勇於為科學獻身的偉大精神。
二要結合人物言行,使伽利略的形象鮮活生動起來。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觀點的質疑,並不是簡單草率的懷疑,而是以假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還可利用圖示法或演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5、本文在寫法上主要特點,是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對人物的心理、動作和語言描寫都很傳神,要鼓勵學生試著進行讀說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如,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可結合插圖,讓學生構想情境,說說當伽利略試驗後從比薩斜塔上下來後,人們圍住了他,會怎樣說,怎樣做。通過對人物言行的描寫,來進一步體會伽利略對權威尊重而不盲從,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科學態度。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以正確的語氣讀出伽利略的心理活動中的疑問與分析思考;對人們議論的語言,要讀出情感的變化,如第5自然段中對權威的維護,對伽利略的不滿、譏諷和責備;而第6自然段,則在恍然大悟中有驚訝與激動。
7、指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要注意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確讀音。
(zháo)地,(gēng)正,(dí)確,膽大妄(wéi);區分“辨辯辮”,可以用下面的順口溜:一點一撇仔細辨,中間有言來爭辯,找到絲線扎小辮。
課後的選做題,可引導感興趣的學生找一找,再抄寫下來。文中的反義詞有:快—慢、左—右、輕—重、對—錯。

詞句解析

(1)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這句話用假設關係的複句和連續兩個反問,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科學界狂熱崇拜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他的話奉為不容置疑的真理。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伽利略善於思考,敢於向權威挑戰,更表現出了他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科學態度。
(2)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伽利略在經過嚴密的推理和反覆試驗後證明自己是對的,才向學生宣布結果,並要在比薩城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主要目的是打破當時科學界盲目崇拜、迷信權威的思想,讓人們形成科學的態度。
(3)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事實勝於雄辯。伽利略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使人們轉變了觀念:對權威要尊重,但不應盲從,權威也有錯的時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對詞語的理解
信奉:信仰敬奉。文中指當時研究科學的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將他作為真理的化身,對他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表現了人們對權威的盲目迷信。
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文中指人們認為亞里士多德根本不可能有錯,而伽利略的執著卻是固執己見的表現。
膽大妄為:形容一個人膽量大,胡作非為。伽利略指出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激起了迷信亞里士多德的人們的不滿。在他們心中,亞里士多德是權威,是真理,而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教授竟提出反對,簡直是胡作非為,膽子太大了。
:英制質量單位,1磅合0.4536千克。

實驗爭議

伽利略沒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實驗。
“比薩斜塔鐵球實驗”的故事,民國時期由國外傳入,近幾十年被寫入國小語文教材。
1909年,德國學者沃爾維爾(E·W0hlwill)率先表示質疑,“伽利略從未在比薩時的著作中寫過這件事,在後來的著作中也未提到”。1935年,美國學者庫珀(Lane Cooper)在《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比薩斜塔》一書中更大量舉證,證明伽利略沒有做過“比薩斜塔實驗”。①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科學史學者基本證實,當初伽利略在反駁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這一觀點時,使用的是“思想實驗”,即通過計算和推演,證明結論。在晚年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伽利略描述了“實驗”的推演過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大石頭下落速度大於小石頭,那假設“如果一塊大石頭具有速度8,而一塊較小的石頭具有速度4,那么當它們合在一起時,系統將以比8為低的速度運動;而當把他們綁在一起時,就變成一塊比以前以8的速度運動的石頭還要大的石頭。所以重的物體比較輕的物體以較低速度運動”。②意即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將大小兩塊石頭綁在一起時,會產生兩種自相矛盾的結論,表明該理論不能成立。
作為將實驗引人科學研究的先驅,伽利略也從未忽視實驗的驗證作用。他在各種著作中,提到過落體實驗30多次,其中一些實驗地點恰恰是在“塔上”,相信伽利略做過“比薩斜塔實驗”的人,大都引此為依據。事實上,並無法肯定那指的是不是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鐵球實驗”最早見於伽利略的一名弟子維維亞尼(Yiviani)所著《伽利略傳》(1654年),維維亞尼寫道:“由同類物質構成,但重量不同的幾個物體,其運動速度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認定的那樣與其重量成正比例,而是全部以同樣的速度運動。這個論點,他(指伽利略)曾當著其他許多大學講師、哲學家及全體科學家的面,從比薩塔頂反覆做實驗加以證明”。④
簡言之,沒有資料能證實伽利略做過“比薩斜塔鐵球實驗”,已是當下學術界的主流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