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人·一個清朝6:落日餘暉與慈禧太后

兩個女人·一個清朝6:落日餘暉與慈禧太后

叢書簡介:《兩個女人 一個清朝》系列叢書為清史通俗讀物,全書夾敘夾議,以詳實而準確的資料,細膩的筆法向讀者展示了清朝近3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再現了清朝歷史上兩位特殊的女性——孝莊與慈禧曲折紛繁的一生,以及兩位女性對清朝歷史發展的深刻影響。全書視角獨特,給人新奇的讀史體驗,是近年來少有的優秀清史題材作品。著名清史專家、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成員李治亭先生將該書與台灣著名作家高陽的清史作品相提並論,可見作者功力之深厚。

基本介紹

  • 書名:兩個女人·一個清朝6:落日餘暉與慈禧太后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303頁
  • 開本:16
  • 定價:39.00
  • 作者:郭厚英 劉燕君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746104, 9787508746104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部現代人私閱清史的最佳讀本 《兩個女人 一個清朝》
歷史題材最具突破性作品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成員、國內最權威的清史專家
李治亭、楊東梁、王俊義联袂推薦

作者簡介

郭厚英:女,浸潤文字二十餘年,文字散見於國內諸多報紙雜誌,為天涯“煮酒論史”熱度寫手,尤長於歷史類、女性類細膩文字的描寫。著有民國歷史《塵埃里開出的花》《那一世的風情》《王牌潛伏:大上海的黑白人生》《夜上海往事》等作品。
劉燕君 男,歷史專欄作家,民間清史、民國史研究者。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我讀高陽的小說與讀厚英的小說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同樣的感覺,要而言之,兩作家嚴格按照清史與相關人物的本來面貌去描寫,故“寫出來”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不與歷史的真實相吻合。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副組長、吉林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研究員、著名清史專家李治亭
紅顏豈能都是“禍水”,性別不能鎖定優劣。三百年清史波瀾壯闊,兩個女人橫空出世,孝莊、孝欽各領風騷,一頭一尾時代迥然。多少興亡事,盡在演繹中,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圖書館原館長楊東梁
以真實的記述與藝術的描繪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清前、後期兩個女人的人生故事,書寫有清一代的歷史興亡,是史學走出書齋,接近平民大眾的有益嘗試。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通紀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總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原所長、教授王俊義

名人推薦

我讀高陽的小說與讀厚英的小說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同樣的感覺,要而言之,兩作家嚴格按照清史與相關人物的本來面貌去描寫,故“寫出來”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不與歷史的真實相吻合。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傳記組副組長、吉林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研究員、著名清史專家李治亭
紅顏豈能都是“禍水”,性別不能鎖定優劣。三百年清史波瀾壯闊,兩個女人橫空出世,孝莊、孝欽各領風騷,一頭一尾時代迥然。多少興亡事,盡在演繹中,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圖書館原館長楊東梁
以真實的記述與藝術的描繪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清前、後期兩個女人的人生故事,書寫有清一代的歷史興亡,是史學走出書齋,接近平民大眾的有益嘗試。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通紀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總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原所長、教授王俊義

圖書目錄

第一章兄終弟及,還是兩官垂簾格局
1.自古難處的婆媳關係
2.圓明園重修風波
3.家花不如野花香,黑了宮中有宮外
4.同治帝的短暫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
第二章甲申之變與中法戰爭
1.光緒的早期教育“民為邦本,兢兢求治”
2.最具殺傷力的清流攻擊手張佩綸,終於登台獻藝了
3.“甲申易樞”與中法之戰
4.慈禧與恭親王奕的政治紛爭,最終導致“甲申易樞”
5.“大無畏”的清流闖將們
第三章甲午之戰,決定中日百年浮沉的博弈
1.重修頤和園妙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2.窮兵黷武的日本明治維新
3.可惜李鴻章戎馬一生,卻錯用了丁汝昌
4.“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北洋海軍
第四章維新變法,出沒於風波中的一葉小舟
1.牛人修理工,康有為
2.革新派的維新圖強,終化為一泡幻影
3.袁世凱,一隻潛伏的猛虎,睛光四射
4.有困難,找康哥
第五章三度垂簾,慈禧老矣,尚能飯否
1.康有為青雲直上,成為“百日維新”的主角
2.康、梁維新派三條奪權連環計,經不起慈禧太后的輕輕一戳
3.康、梁書生,武力奪權的嘗試
4.由後台走向前台,慈禧太后的第三次垂簾
第六章原本想玩火,誰知燎原為庚子大禍
1.康、梁海外的反慈禧活動,有聲有色
2.“己亥建儲”政治事件
3.野火春風燒不盡的畸形義和團
4.在他國槍炮威脅下,政府首腦們能安然入睡嗎
5.《辛丑條約》徹底擊潰了大佬級人物李鴻章的精神與體力
……
第七章新政雖然好,只是近黃昏
第八章清朝覆亡,是結束也是開始
編輯手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人生歲月如梭,時光飛逝,即使氣象疏闊之皇家也不過如此。轉眼間,同治帝便從昔日那個懵懂無知的6歲小男孩,長大為情竇初開的翩翩美少年了。
慈禧的內心是欣慰的,至少她覺得自己這十數年的辛苦沒有白費,她是對得起愛新覺羅皇家的,也對得起早死的夫君鹹豐帝。
同治帝,名載淳,是鹹豐帝的獨生子。雖然自同治5歲那年起,慈禧太后即決心按照未來明君的模式來打造他。但是,慈禧太后絕不是一個刻薄寡恩的母親。慈禧給同治聘請的教學班子,有禮部尚書前大學士祁寯藻、管理工部事務前大學士翁心存、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藻等人,一年中除重大節假日,不管嚴寒酷暑,規定必須用半天時間到弘德殿中誦讀詩書、習字作文。另外,同治帝還應該跟隨禮部尚書倭拾琿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書愛仁均等人學習滿文、蒙古文;為了弘揚滿族人的尚武精神,跟隨一班貼身侍衛練習騎射功夫。同治帝的性情,偏於好動貪玩,侍衛們簇擁著他到外面練習騎射,或是偷偷地跟隨著一班貪玩的王孫貴族在外面廝混時,他顯得興致勃勃,勁頭兒很高。真正要他靜下心來讀一些孔孟理性之書,就有點難了,同治帝常常表現為哈欠連天,神情委頓。倭仁、李鴻藻等數位帝師對此頗無可奈何。
同治元年(1862年),帝師翁心存病逝後,當時在朝廷中擔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心存的第三子翁同龢,被推薦入值弘德殿繼續教小皇帝讀書。翁同龢當時不僅承擔為小皇帝教書之職,而且還與禮部右侍郎張之萬、太常寺卿許彭壽、光祿寺卿潘祖蔭一起為兩宮皇太后講解一本叫《治平寶鑑》的特編教材,據說,慈禧太后從《治平寶鑑》一書中領悟到許多治國的道理。因此,翁同龢、張之萬、潘祖蔭等與慈禧太后結下了君臣知遇之情。
《翁同龢日記》反映出16歲同治帝(同治十年)的讀書狀況,卻是極其頑劣的:例如,日記中正月初七日記載:“晨讀極散,因極陳(極陳,極力上言)光陰可惜,當求日進之方,上頷之而已,照常退。”正月二十九日:“……午初來,滿書極吃力,午正二始畢,講折尤不著力,真無可如何也!”二月初八日:“課題‘重農貴粟’,詩題‘東風已綠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極澀,初稿幾無一字可留,且虛字亦不順,復逐字拆開講過,仍湊泊而成數段,未畢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詩,詩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但是,慈安太后對此卻並不十分介意。慈安的看法是,男孩子小時候哪有不好動的?過分拘束了小同治帝,損壞了小同治帝天然的靈動氣息,反而不美。當時,弘德殿專司督促之責的王爺,為輩分很高的惠親王綿愉。兩宮皇太后怕小同治帝一人讀書覺得無聊,便安排惠親王綿愉的兩個兒子奕詳與奕謨入宮伴讀。綿愉對於兩個兒子奕詳與奕謨的監督倒是頗為嚴格。小同治帝但凡有了頑皮的舉動,惠親王綿愉便讓帝師們懲戒奕詳、奕謨兩個伴讀,用竹尺很重地打他們的手心,希望可以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奕詳、奕謨兩個小傢伙痛得殺豬般的號叫,小同治帝卻不過在一旁幸災樂禍地抿嘴而笑而已。事實上,慈禧太后先前也不認為同治帝的貪玩是什麼特別的壞毛病。畢竟,兩宮皇太后年紀輕輕守寡,兩人就巴望著鹹豐帝留下的這么一點親骨肉,嬌貴一點來養著,那也是人之常情。
據說,起先,關於小皇帝同治未來的教育方向,在清高層核心的內部曾展開過一次認真的討論。這時,西風歐雨已然吹拂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恭親王奕小心地提議:是否在君主的傳統知識結構中引進一點全新的東西?讓同治帝了解到在中華帝國之外尚有其他強悍尚武的西方國家,從而學習一點與西方國家有關的政治歷史、經濟地理、法律外交以及西方人的戰爭遊戲規則?帝師倭仁、李鴻藻等人對於恭親王的提議深惡痛絕。他們認為:在一種“君權神授”的傳統國度之中,培養一個傳統的儒家聖君那才是國運長治久安的根本;如果讓小同治學習西方那些烏七八糟的思想,長大後的皇帝便會試圖去踐踏那些傳統的統治規則,從而危及清王朝的統治根基。於是,兩宮皇太后便發函徵求地方第一權臣曾國藩的看法。
此時內閣的規模為四大學士、三協辦大學士,曾國藩以武英殿大學士高居群臣之首,下面依次為文華殿大學士朱鳳標,體仁殿大學士瑞常,文淵殿大學士瑞麟;三協辦大學士則依次為李鴻章、文祥、單懋謙。同治十三年之後,四大學士盡皆歿沒,於是大學士中的排名更換為: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武英殿大學士文祥、體仁殿大學士寶鋆、東閣大學士左宗棠。曾國藩之後,大學士的首席便改為文華殿了。左宗棠的資格原本足以頂起文淵殿大學士之遺缺,可是,大清高級職稱委員會在審定左宗棠的資歷時,發現他的學歷僅僅只是一個舉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拜相的時候便權且封了一個東閣,這令左大人私底下隱隱作憾。
事實上,晚清進入到同治、光緒兩朝,政治機制轉變為兩宮垂簾加議政王輔政體制。慈禧太后為了防止權力的失衡,曾經動了不少腦筋,目的就是要防止下面的權臣欺負他們孤兒寡母、浸然坐大。具體而言,同治、光緒兩朝,清政府政治中說話頗有分量者,大致可分成:奕、奕、奕、奕議政王大臣親貴集團,地方督撫掛大學士銜的地方大佬,軍機處,御前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等五套領導班子。其中的權力運行機制相當複雜,應該為晚清史研究者明鑑。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協作,也相互制約;有時,慈禧太后自己也不能獨自快然地高高在上,而是被這些權勢集團裹挾著,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大家結成了一個很大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既得利益政治集團。 由此可知,曾國藩在當時的政治中影響仍然很大。只是曾國藩的表態卻十分謹慎。這樣,他的傾向就未免有些守舊了:外面的世界雖然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實際上也很無奈。皇帝是未來清王朝的一盞明燈,因此,在對皇帝的教育方針這一重大問題上必須謹慎。曾國藩的觀點是,西式教育不過存在百年,而中國的孔孟聖賢之教有悠悠數千年的歷史,可謂博大精深。在外界情況不明朗的前提下,小皇帝的教育自然應該以求穩為主。無論如何,培養一個懂得“禮與仁”的完美儒教仁君,那才是保證大清帝國的統治千秋萬代傳承下去的可靠保證。正好在這時候,倭仁為了展示自己進行克己復禮的強大的決心,在京城組織了一個叫作“食糠會”的高級俱樂部,規定入會的政府高官們最少必須每周吃兩天以上的粗劣糠面,以顯示他們的艱苦奮鬥。倭仁此舉大獲慈禧太后的好感,恭親王奕引進西式教育的提議由是被擱置起來了。
這樣說起來,同治帝自6歲到14歲的這段時間,除了上班應卯式地給兩位皇額娘在養心殿充當垂簾聽政的道具;日子過得真的是無憂無慮。我們知道,清王朝歷代的帝王,想要順利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都要經過一番劇烈的競爭,有時甚至是血淋淋的兄弟骨肉相殘。但是,同治帝的條件卻是得天獨厚的。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只有他一人。兩位皇太后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即使是有文化,兩宮皇太后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心血全部傾注在小同治帝身上。慈安與慈禧事實上是政治中的女人。政治,實際上是一項特別消耗人心神的遊戲。如此,同治帝的少年兒童時代,就很過了一段逍遙自在的快樂時光。

後記

時光荏苒,轉眼已是三年過去了。記得2010年7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天涯論壇“煮酒論史”里看到郭老師“兩個女人一個清朝”的帖子,當時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便立即通過天涯聯繫上了郭老師,我們談得很投緣,很快我社決定出版“兩個女人一個清朝”系列叢書。所以在這裡我特別感謝天涯論壇,是網路讓我和遠在東莞的郭老師建立了聯繫,給了我們合作的機會。之後我們雖然交流不多,但是對這個選題的喜愛和認可,讓彼此有了許多共同的語言,從而相互信任,默契合作三年之久。網路讓兩個素未謀面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我們有幸在北京見面,清瘦、儒雅、謙遜是郭老師給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在出版這套叢書的開始,我特別想找一位清史界的前輩來做個推薦,畢竟郭老師只是一位草根作者,如果想讓圖書在市場上有個不錯的銷量,權威專家的推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一篇李治亭老師質疑閻崇年“努爾哈赤十大貢獻”的文章,看完李老師這篇文章,深深被他身上那種嚴謹的學術作風所感動。我想這個推薦專家非李老師莫屬。幾經周折,終於聯繫上了李老師。很巧,當時李老師已經從遼寧大學歷史研究所退休,人正在北京,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工作。電話中我向李老師簡單介紹了這套叢書以及作者的情況,並提出了邀請他推薦“兩個女人一個清朝”這套叢書的請求。真沒想到,李老師竟很爽快地答應了。沒過幾天,李老師給我打來電話,電話中他一字一句向我口述他給這套叢書寫的推薦語:“大清王朝,洶湧澎湃,終不免覆亡。開國轟轟烈烈,因為有孝莊而更添精彩。百年盛世,轉瞬化為歷史塵埃。末世衰敗,慈禧欲力挽狂瀾,但無力回天,是非功過,任憑後人評說。”雖然只是寥寥數語,卻揭示了這套叢書真正的靈魂所在。我不得不為李老師的文采拍手叫好!
後來,在我的“糾纏不休”下,李老師從第二部書開始一直為該叢書寫序,而每次看到李老先生手寫的序言,字裡行間對學術的專心,對這套叢書公正、客觀的評價,都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三年時間似乎很長,但又是那么的短暫。三年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發生很多事。在這三年里,這套書成了我的一個期望。每出版一本,我就會期待下一本的推出。每次郭老師給我發來新書的電子版,我內心都有一種馬上就要過節的喜悅。一般我會選擇晚上在家中的書房,等家人都睡去,自己安安靜靜地逐字逐字地去看。審讀這本書的時候,工作已經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種愉悅。沒有任何壓力,只有閱讀的渴望。甚至每次關電腦睡覺的時候,都有一種不忍放下的依戀。就這樣,從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一直到現在你拿到手裡的最後一部,沒想到這套書就這樣一本本地呈現在你我的面前。6本厚厚的“兩個女人一個清朝”叢書拿在手裡,三年的時間,讓我內心收穫了沉甸甸的幸福。
今天,這套叢書得以順利出版完成,我特別要感謝中國社會出版社浦善新社長,正是浦社長對這套叢書的認可,才使得這套書在三年里得以順利出版。同時感謝總編室吳英主任對這套書一如既往的支持,是她與總編室各位同人的認真工作,使得該套叢書質量有了保證。另外還要感謝金偉社長領銜的發行部各位同人,是他們辛勤、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使得該系列叢書有了不錯的銷量。
三年里,“兩個女人一個清朝”系列叢書一直得到廣大媒體的關注與支持。《北京晚報》、《中國圖書商報》、《瀋陽晚報》、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搜狐網、網易網都一直關注這套叢書的出版,在此也一併表示感謝。
最讓我感動的是廣大讀者,是你們對這套叢書長期以來的支持讓我們有了一直走下來的動力。我想,只要有你們的支持,這套叢書也將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手記本應言簡意賅,沒想卻噦唆這么多。
杜康
2013.10.28

序言

本書為《兩個女人一個清朝》之六,也是郭厚英該系列叢書的收官之作,為其歷時五年的艱苦創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有了這最後一部,才使她真正完成了對清朝全史的藝術再創作。當我看到這部書的厚厚清樣時,真為她數年如一日、不懼艱難的匠心創作精神所感動。我為她取得的巨大成功而感到喜悅,並由衷地祝賀!
對於最後一部的序,厚英與編輯杜康早已表明他們的期待,而我並無絲毫的猶豫。因為我已為前五部中的四部各寫了一篇“序”,這最後一部的“序”也是情理之中,順理成章,對我而言,以成始終如一之義。
厚英完成《兩個女人一個清朝》最後一部,就使這套六部書組成的“清史小說”彰顯出重大的社會意義。迄今為止,清亡一百多年來,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描寫清朝歷史,如前篇序言已提到,當首推民國蔡東藩的《清史通俗演義》,還有儒丐著的講述清入關前史的《福昭創業記》,此系傳統的章回小說,而作者畢竟是舊時代的文人,其觀念、觀點乃至寫法、文字風格等無不打上時代的印記,與今日相比,大相逕庭。
在這部“演義”問世之後,長久而無人效法,處於空缺狀態。直至改革開放之後,才從台灣引進作家高陽的清史小說。繼之,則有二月河的多部清史小說。這些小說基本以幾個清帝為中心,僅描寫皇帝的故事而已。從清朝的全史來看,他們只是描寫了清朝的部分故事。
直到五年前,厚英開始了“清朝全史小說”的艱難創作歷程,很快推出第一部,然後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部相繼問世,距上部小說出版不到一年,最後一部即第六部也將面世。至此,大功告成!可以肯定地說,厚英是捆民國時期的《清史通俗演義》之後,系統寫盡清朝全史的唯一作家!厚英運用當代文學創作方法,其創作的理念、審美意識、價值取向、語言風格等,統統是當代的“產品”,為當代人所喜聞樂見。這就與民國時期舊文人之創作劃清了界限。從這個意義上說,厚英創作清全史小說,實為中國第一人!尤其創新之意,是把清朝前後兩個著名女人作為一條主線,貫通清朝歷程,顯示出厚英之作的一大特色,實則也是清朝歷史的一個標誌性特色。順便說一句,清朝開國攝政王多爾袞,國運興隆;末世也有攝政王載灃,國運卻衰竭而亡。按厚英的說法,可否說“兩個男人一個清朝”呢?但比較一下,總覺得厚英用“兩個女人一個清朝”更有特色,也更加耐人尋味。
當然,我並未忽略已故台灣作家高陽及大陸相關作家的創作。我要指出的是,他們創作的小說,僅僅是清史的幾個“片段”,或者說是清史的一部分,與厚英的系統、完備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厚英的敘事與文字風格,則是當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為其他作家所難以企及。這樣說,並非否定或有意貶低其他作家,恰恰相反,我在其第二部小說的“序”中對高陽等作家的創作與成就給予稱許,他們之間的差異,僅是特點不同,全部與局部之別罷了。寫到這裡,不能不提清官影視劇的創作,一言以蔽之,胡編亂造,不值一提!我在厚英第二部小說的“序”中已說了我的看法,這裡也就無須再說什麼了。
當此《兩個女人一個清朝》系列叢書即將最後完成之時,我僅就此書之整體發了些議論。現在,話題該說說這第六部書了。從何談起呢?就先從書名談起吧!
該部書名曰: “落日餘暉與慈禧太后”。厚英把清朝末世比作“落日餘暉”,很形象、很生動,一語道破清末的歷史真相。同樣,也揭示了中國一個最強勢的女人——慈禧太后的生命已走到盡頭。如同一場多幕劇,在演出一幕幕之後,到慈禧這一幕時,清朝的歷史長劇正在大幕垂落,而伴隨慈禧的去世,很快,曲終人散,《兩個女人一個清朝》就此終結。
這就是清朝的,也是本書的大結局。
俗語云:編筐織簍,全在收口。這最後一部,確係全套書的“收口”。“收口”如何?讓我們看看內容再說。
清朝的最後一幕,在史學的視野下,當涵蓋同治、光緒與宣統三朝,共五十年,慈禧執政,占其中的四十八年,唯宣統三年不在其內。這三年就是清朝的最後結局,它是慈禧當政的一個直接結果。慈禧當政幾乎半個世紀,比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六十年,稍有遜色。但在慈禧當政時所發生的事之多,卻明顯超過了康乾時期。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變化,就是康乾時期的繁榮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國勢呈衰敗而不可復振。國際形勢空前複雜,集中表現在歐美工業化,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各列強包括日本已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發動掠奪戰爭,肆無忌憚,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清朝幾乎已失去抗拒的能力!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封建專制體制正在動搖,已出現瓦解的趨勢,在政治上要求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已行兩千餘年的君主專制正受到空前的挑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這大抵是慈禧當政之時清朝的基本狀況。
具體說,在慈禧掌控國家政權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歷同治、光緒兩帝,她本人三次垂簾聽政;如中法、中日甲午之戰、八國聯軍侵華、沙俄侵占東北、阿古柏勾結沙俄占新疆、日本侵占台灣、日俄兩強在中國東北爭霸……這些侵略戰爭以及國內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無不一一在慈禧眼前一再發生。慈禧試圖挽狂瀾於既倒,除了被迫實行“新政”,確已技窮智竭。她至生命結束前,做了最後一件事,正如人們所熟知:選定一個三歲的幼童為新主,指定她的侄女隆裕皇后為幼帝的“監護人”,以確保葉赫那拉氏掌握的國家大權不會旁落他人之手!至於她指定的攝政王載灃平庸無能,無膽識,更無大智慧,依靠這三個人,豈能掌控晚清紛亂的局勢?果然不出人們所料,慈禧死後三年,清朝便壽終正寢了!要說亡清之人,宣統太小,不可負一點責任;隆裕與載灃掌大權的人,也只有三年,亦不可過求。說到底,清之亡,實亡於慈禧之手!
以上,所列事件種種,人物形象色色,故事精彩紛呈,這些,都在本書中一一呈現。在作家的筆下,慈禧與她周圍的文臣武將各具形象,從他們的內心到外在的個性,無不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但給我最深的印象可用兩個字概括:真實。所說真實,並非如歷史學者那樣,將歷史原原本本地敘述,無額外地添加。本書之真實,實是經厚英藝術加工後的“真實”,這就是說,儘管經過藝術的再創造,歷史並未因再創作而改變真相,讓讀者仍然相信無疑,還被書中的描述而深深感動。因為藝術更深刻地揭示人們的本質,形象地還原歷史的真貌。而史學論著卻是無法企及的。我在前書的“序”中,特別提到,如影視劇與本書這類小說,同屬藝術創作,卻有天壤之別。一些描寫慈禧的影視劇,將慈禧描繪成一個詭計多端、心狠歹毒的女人,這大概是受到傳統偏見的影響,或許接受學術界一貫否定慈禧的片面評價,以致把慈禧打入“惡人”乃至“罪人”的行列,是沒有什麼好說的!
厚莫不同之處,也是高人之處,不愛任何外來影響,將慈禧還原為一個血肉之軀,且有個人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她有自己的感情,也有自己的處世原則。厚英從人性的視野來觀察慈禧,就把她的人性真實地揭示出來。如,慈禧對年幼的同治帝加強教育,請最有學問、德行優異的老師教他。慈禧的各種努力已傾注了作為母親的愛心與責任,所以,她“絕不是一個刻薄寡恩的母親”(本書第3頁)同樣,年幼的光緒帝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關於“百日維新”,是晚清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幾十年來,有關研究成果之多,真是難以計算,基本說法,當然還是否定慈禧,把她定為保守派、頑固派的總頭子。厚英的視角與此不同,她看到:“在變法的前期中,均有賴於慈禧太后為他們(康、梁等人)鳴鑼開道,掃除障礙。”尤其注意到,“康梁幾個書生並開始了武力奪取政權。”這才是“維新派真正的目的。”(見第五章)無疑是奪慈禧的權,擁光緒帝而排慈禧。這一歷史事實為學術界所熟知,但被忽略不計,沒有作出深刻的解釋。本來是一場變法變革,卻搞起了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欲把慈禧置於死地,必然招致慈禧的猛烈反擊。所以,變法失敗是必然的。說得更明白點,變法不操之過急,不去傷害而是利用慈禧,至少變法不會以流血而告終。這就是“幾個書生”把事情搞砸了!厚英將已知的各種因素和已知的事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動作都綜合考慮,給出合理的解釋,故描述這一重大事件,既不落俗套,也不特立獨行,總之,合情合理,才能讓人信服。
儘管鎮壓了變法,但慈禧還是實行了“新政”。從史載內容可知,其“新政”確比戊戌變法有更進步之處,或者說,比變法又前進了一大步,稱為“新政”,確實是“新政”。從以往的研究看,學界似乎對“新政”大不以為然,總以為慈禧的“新政”不過是為挽救清朝危亡而不得不實行的措施而已。用其“目的”性來否定其社會效果,實則便抹殺了“新政”的社會進步意義。以今天的眼光看問題,如此評價有失公允,因而也就失去歷史的真實性。
厚英以作家的獨特視野,給出了新的判斷:“在朝野各種立憲力量的推動下,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朝廷順應時代潮流,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憲政改革。”這一灼見,確有過人智慧。“新政雖然好,只是近黃昏。”(以上詳見第七章)厚英對新政發出的感嘆,也是恰到好處,準確地反映了這一重大事件的真實而不虛!“新政”是個好東西,因為“新政”對實行兩千年的君主專制無疑是個“無先例”的政治突破。慈禧提出並主導“新政”,用今天常說的一句話:與時俱進。由此看來,慈禧並非保守,亦非頑固,她能跟上正在變化中的時代腳步,敢於改革,真稱得上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最可嘆的是,已“近黃昏”;實行“新政”為時已晚,無論如何,也來不及拯救清朝無可挽回的衰亡!
以個人感覺而言,讀此書得到許多啟示,看問題、作判斷,產生出新的思路,新的視角。以上,不過僅舉一兩個事例,若再舉幾個事件或幾個人物來說,這篇序就收不住了,也就只好打住。
我還想說的是,厚英的書是小說,並非學術專著。但我要指出,我無意以歷史事實與本書逐一對號,如果這樣做的話勢必將小說與史著混為一談,會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我強調的是作家的主觀意識,如何看待晚清史,怎樣合理地描繪慈禧。解決了這一根本問題,就可以按作家個人的識見,去構思與描寫厚英心目中的慈禧形象;同樣,也按她的認識與判斷,繪聲繪色地把那一段歷史表現出來,一句話,厚英的描寫與歷史真貌是一致的,尤其是揭示出歷史的本質,便更深層次地再現歷史真相。厚英堅持這一創作原則,把它貫穿始終,因而大獲成功!當然,這最後一部也是以成功“收口”。
解釋小說,離不開對其藝術的分析。我在前幾部“序”中已明言我不懂小說,談論其藝術特色,完全是個“門外漢”。我只能說,全憑個人感覺,比如,書中的慈禧是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看作家據史實能否塑造出她的鮮明的形象;讀的過程中,能否感興趣,被一種吸引力吸引而欲罷不能,這要看作家能否把故事寫得異彩紛呈,引人入勝;還有,無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之描寫,全靠文字來表現,讀者閱讀不累,輕鬆愉快,就要看作家的語言文字是否如行雲流水,用詞貼切而生動、準確。我從這三個方面去找感覺,結果是:愛讀,喜歡讀下去……
比如,就說慈禧這個女人,個性倔強,內心情感豐富而多變,又往往與政事相聯繫,不時地牽動她的情感發泄:有時柔聲細語,像個慈祥的老者,有時震怒,疾言厲色;有時默不作聲,只在心裡算計,有時情之所至,也會號啕大哭。聽到李鴻章去世的訊息,情不自禁地哭出聲來。因為身居最高權位,其情感不能隨著政情及何種人事的影響而起伏,而變化。這些,厚英寫出了慈禧的情、性格、智慧與勇氣。
再說李鴻章這個政界“大佬”,是生活在慈禧身邊的重要人物,厚英把他也寫得繪聲繪色:如,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戰敗,他一度受到冷落。至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與洋人談判時,李氏不得不被起用。慈禧與李氏各懷心事,展開一番心理爭鬥。終於李將已失去的官位一一恢復。讀此段事,李鴻章的本事與心理活動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厚英不愧是寫故事的高手。每件事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如,慈禧欲廢光緒帝,另立一阿哥;慈禧對列強宣戰,戰敗求和以及其前後的許許多多的事,謗來真的很引人入勝。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場合及具體情節,並無差錯,給人以真實感,無可置疑,激發讀者讀書的熱情。
厚英的語言風格與那些慣於做文字遊戲的作家不同。她沒有那些花哨的語言,沒有那些空洞的華麗辭藻,更沒有西式的那些廢話連篇的文字描寫,也找不到生僻怪異的辭彙,通篇的文字,就是中國的,傳統的,又是現代通用的文字,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文字和語言寫出來的精彩故事。這的確是厚英的文字風格。我想,每個讀書的人都會接受!
藝術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能認為這部清史系列小說已達到最高境界。高與低、好與壞,都是相互比較而言的。在現當代的條件下,比之那些收視率高的影視劇、一些號稱名家的創作,厚英之作確是出淤泥而不染,相顧而失色。保持史學的真實,保持文學的純潔,是為本書與其系列的可貴品格。
清史極其豐富多彩,厚英寫了六大部,也未必寫盡清史。我真誠地希望厚英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藝術水平,寫出更多更好的清史小說,在這寬廣的文史領域,開出更絢麗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厚英已最後完成六部小說的創作。我有幸為這部長篇系列小說所寫的序,寫到這裡,亦告結束。序當與不當,願識者教之。
2013年11月6日於北京神州數碼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