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創辦於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電視聲樂權威賽事。兩年一度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挖掘、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歌手,被公認為國內聲樂界的一大權威賽事,在全國觀眾心中已建立較高知名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 別名:青歌賽 
  • 國家/地區:中國
  • 首播時間:1984年
  • 主辦單位中央電視台 
獎項介紹,產生背景,發展轉變,時代意義,獲獎名單,

獎項介紹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國家政府級大賽,自1984年舉辦以來,已成為音樂界一項重大賽事,也是聲樂界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途徑。中央電視台主辦的歷屆青年歌手大獎賽都創造了很高的收視率。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專業組和業餘組進行,每組又分團體和個人單項賽兩種方式,演唱分成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歌手的參賽內容除歌曲現場演唱外,仍將沿用綜合素質考核。

產生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如果說央視春晚會看作是春節期間文藝生活的“大餐”,是央視所打造的所有文藝節目中一個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品牌的話;那么,誕生於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則成為改革開放後,央視為文藝百花園裡“造星”、選拔聲樂人才的而推出的又一項偉大的舉措,無疑是電視主導文藝發展時代螢屏上最成功的歌手劉歡造星工廠,它而引發了聲樂百花園裡的“造星熱”。文革期間,因為受“文藝為政治服務”、“文藝服務於政治”以及在黨和政府對文藝內容、形式和市場的干預,“星”的培養主要是官方一條途徑,沒有市場的選拔機制,讓誰演、讓誰上,演什麼、唱什麼,誰好、誰壞都是文藝管理主導者指令性操作。文革結束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科學的春天、經濟的春天、教育的春天、文藝的春天到來了。隨著科技的普及,教育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的出現極大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歌手大賽”這種新社會、新時代的文藝選拔機制在央視應運而生,並得以重視、推廣、變革和發展,成為為國家級選拔聲樂人才、服務於人民大眾,促進文藝市場發展的重要組合形式。

發展轉變

26年來,通過青歌賽走出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歌唱家,他們通過青歌賽為大眾所了解,爾後走上了專業歌唱演員的道路,為中國的歌唱事業做出了貢獻。備受觀眾喜愛的著名歌唱家彭麗媛關牧村殷秀梅都是首屆青歌賽的獲獎選手,彭麗媛曾兩次參加青歌賽,並獲得第2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組民族唱法一等獎;閻維文董文華分別獲得這屆比賽專業組民族唱法三等獎;張也曾獲得第3屆青歌賽專業組民族唱法三等獎;宋祖英曾獲得第4屆青歌賽專業組民族唱法三等獎。由此,以彭麗媛、宋祖英、張也、閻維文等歌唱家為代表的現代民族唱法在80年代末開始盛行,全國的專業民族聲樂教學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青歌賽也推出了許多優秀的流行唱法歌手。在第2屆青歌賽專業組通俗唱法比賽中,韋唯毛阿敏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此後,她們在中國歌壇煊赫一時,為多部電視連續劇演唱主題曲,並推出了許多深受老百姓喜愛的經典歌曲,如毛阿敏的《渴望》、《思念》、《綠葉對根的情意》,韋唯的《亞洲雄風》、《愛的奉獻》、《命運不是軲轆》等。1996年,韋唯作為亞洲代表榮登亞特蘭大奧運會舞台舉行個人演唱會,為中國人在國際流行歌壇贏得榮譽,成為國際級歌手。第3屆青歌賽,杭天琪獲得業餘組通俗唱法二等獎,付笛聲屠洪剛獲得優秀歌手獎。隨後的幾屆比賽,堪稱中國流行歌壇新人輩出的時代,請看這一個個星光熠熠的名字:第4屆青歌賽專業組通俗唱法二等獎朱哲琴,三等獎解曉東,業餘組通俗唱法二等獎蔡國慶;第5屆專業組通俗唱法一等獎林萍,二等獎毛寧,三等獎孫悅;第6屆專業組通俗唱法二等獎林依輪;第7屆專業組通俗唱法的一等獎滿文軍等等,他們都通過青歌賽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流行歌壇的新星。
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傳播形式和傳播手段帶來了廣泛性發展,選拔方式和選拔機制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文藝人才和文藝體裁在社會得以重視並爭相湧現。也就是說,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社會大眾對文藝形式、作品口味的廣泛性,文藝人才的培養和湧現再也不是由“大賽”、“央視”主導成名的時代了,所以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也就不再是演藝界成名成星的唯一途徑了。可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深入,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經過了“誕生的轟動、強力的輻射、平穩的發展到影響力的減弱”的發展過程,其權威性和造星功能也越來越受到了社會文化發展的衝擊。
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他分析說,一是由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而引發的各種歌手大賽影響著央視歌手電視大獎賽的權威性。1984年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成功後,1986年,由團中央等單位牽頭主辦的“全國農村青年歌手大賽”又相繼誕生,得到了各地共青團組的重視並積極選拔組織,首屆就湧現出牟青等一批鄉村歌手走入了專業文藝團。之後,社會上由各相關部委、專業協會、媒體主的歌手大賽也層出不盡。例如,“全國原創歌曲大賽”、“全國文藝新星選拔賽”、“全國少兒歌曲大賽”等等大賽也一時成為許多專業或者業餘歌手競相參與的選拔活動。形成了國內歌壇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機補充形式,同時也活躍了我國的文藝舞台。可見,隨著央視歌手大賽的誕生和被廣泛認可而帶動的全國各類歌手大賽的也在主導著文藝市場的發展走向。
二是隨著電視主導文藝市場的到來,我國誕生的大量地方電視台也成為文藝人才湧現而被社會大眾認可接受的渠道。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1996年之後,全國電視台、插播台的建設出現了黃金時代,截止到2000年,全國各省、市、縣幾乎都建立了電視台,實現了電視媒體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同時,“文藝搭台、經濟唱戲”也成為各地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而被各地政府認知。由此,各電視台相繼開設了形式多樣的文藝綜合節目,這為文藝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髮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所以,全國各地方電視台的出現,尤其是衛視台的出現,影響了央視的收視率,也成為央視收視率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自然也會影響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成為音樂圈裡熱而社會冷的現象。
三是央視歌手大賽的評選造星功能已被文藝市場中的“作品”加“創意策略”這種讓市場自然認可的形式所取代。1993年之後,下海潮風起雲湧,各種能人自謀職業、自我創業成為時尚。由此,我國剎那間誕生了許多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文化公司、影視包裝公司和經濟公司等等。這些公司的出現,許多具有創意思唯、策劃頭腦的公司老闆將視角投在“演藝人才策劃包裝”、“培養推出”、“為我服務”上,這些公司以市場為準則,以大眾接收為目標,對簽約的藝人進行全方位的包裝。不僅為自己看中的歌手進行作品的選拔、唱片的製作、而且進行全面的市場推廣工作,使大量的歌手帶著以被公眾接受的作品而走入市場,成為市場裡真正的“歌星”。
藝人最注重的是成名成星,而不注重大賽獲獎。當歌手大賽這種形式對成名成星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的時候,其在文藝市場的影響力也就會逐漸減弱,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
四是文藝市場發展的多樣化、文藝人才的大量湧現、文藝作品的豐富多彩,給社會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娛樂形式的可選擇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央視歌手大賽的收視率其“造星功能”的社會影響力減弱。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帶來了文藝市場從內容到形式的多樣化,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和文藝節目充斥著各地電視台和社會文化市場,給民眾文化娛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性。此外,教育的飛速發展,大專院校對文藝人才的培養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勢頭,社會文藝人才的教育培訓工作也步入春天,可見教育主宰著文藝人才的鑑定和使用在社會上成為共識。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現更多的是觀眾和聽眾對作品、演技本身的認可度,並不在意藝人頭上的光環如何,不在乎藝人所體現的專業水平高低如何,所以,央視歌手大賽注重歌手綜合素質高低,不注重歌曲在社會公眾心中的接受力;注重作品的教育意義和歌手的專業水平高低,不注重歌曲內容的社會性和大賽帶給觀眾的娛樂性。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央視歌手大賽的收視率,影響了開始幾年所體現出的“造星功能”作用。
所以說,央視歌手大賽的人才選拔的造星功能已被社會市場自我調控發展形成所取代。

時代意義

從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經過了“誕生的轟動、強力的輻射、平穩的發展到影響力的減弱”的發展過程;從央視歌手大賽的造星功能發展的逐漸減弱,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文藝市場,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單一性發展、由一方主導市場發展的格局被時代發展的節奏所打破,文藝走入了奼紫嫣紅的百花齊放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思想得到了真正體現。
在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繁榮時期,沒有湧現出真正的一線文藝人才,也不會再有獨樹一幟、一成不變的“貴族”地位的文藝之星,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的變化,隨著各種新貴的湧現而日漸暗淡。同時,也告訴我們,市場經濟的社會權威對人才的選拔機制已經被打破,權威獨霸文藝江湖已經在承受著來自公眾接受的巨大壓力,可見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苛刻性日顯端倪。
但無論如何說,誕生在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其對我國改革開放後文藝市場的繁榮所起到的推進作用不容忽視。它的誕生和發展,成為改革開放後引導文藝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我國人才選拔的試金石,成為唱響時代旋律的鼓手。

獲獎名單

界次
組別
唱法
金獎
銀獎
銅獎
1984年
第一屆
殷秀梅鄭 莉 彭麗媛
1986年
第二屆
業餘組
美聲
王必主
魏松 江勝明
民族
周小惠
劉幸福
劉燕 畢峻立
通俗
謝青
孫鳴傑 王曉清
專業組
美聲
劉 躍
劉旭峰 孟新洋
民族
巴哈爾古麗
閻維文 董文華
通俗
王虹毛阿敏
1988年
第三屆
“五洲杯”
業餘組
美聲
王忠艷 陳憶
劉一平 劉向群 邊 湄
民族
金英淑(朝鮮)陳俊華
金錦子 賈堂霞 賈成光
通俗
魏 洪 杭天琪
孫小雲 胡 月 姚 曄
專業組
美聲
馬 梅 高棟松
齊 燕 鄭 莉 陳素娥
民族
周建霞 孫麗英
鞠敬偉 余鳳蘭 張 也
通俗
趙新覦 安 冬
肖 霞 林 芳 黎 光
1990年
第四屆
“五洲杯”
業餘組
美聲
李林山 林斌 李曉霞
王常玲 李保真 柴楓 曹桂謙 沈星富
民族
吳瓊 鮑容 張峰
趙秀蘭 劉 燕 烏力吉圖(蒙古族)王春米 張龍英
通俗
郭公芳 蔡國慶 楊迎
具蓮玉(朝鮮族) 楊紅 夢妮 李罡 陳紅
專業組
美聲
杜吉剛 朱立群 譚明
麼紅 黃英 金永哲(朝鮮族)劉淑珍 趙莉莉
民族
劉斌 羅寧娜 張秀艷
呂繼宏 劉玉婉 孟鴿 董華 宋祖英(苗族)李丹陽
通俗
張 咪
張強 朱哲琴 馬李華
解曉東 姚黛瑋(台聯)任惠 張涓
1992年
第五屆
“五洲杯”
業餘組
美聲
劉淑青 孫曉春 馬躍
李紅軍 康廣 高紅兵 劉向群 劉站武
民族
張 娜
趙靜 王詠春 范繼紅
張峰 王延星 王秀 楊玉梅 馬峻霞
通俗
馬海雲 紅豆 孫蓮夢
劉海波 白 梅 崔京浩 張繼紅 翁普慶
專業組
美聲
趙登峰 宋立忠 白 萌
張禮惠
民族
呂繼宏 魏金棟 於聯華
韓延文 陳 靜 烏日娜 黃 英 拉姆措
通俗
陳紅 范春梅 毛寧
孫悅 王智 劉曉娜 李紅霞 李殊
1994年
第六屆
“通業杯”
業餘組
美聲
慕林林 王冬梅 李宏偉
李曉霞 石詩華 劉書燕 馮愛群 劉春美
民族
其布格米德(蒙古族)
羅勛 王詠春 呂薇
梁虎威 楊華 皮曉彩 陳貞 徐曼琳
通俗
具蓮玉(朝鮮族)
俞靜 魏瑛霞 張邁
沈群 方芳 鐘梅 程燕 張勇
專業組
美聲
趙登峰(水族)
金永哲(朝鮮族)吳 波 馮桂榮
胡 雁 宏 雁 唐曉燕
民族
肉孜·阿木提(維族)
楊九紅 董華 董青(滿族)
楊瓊(苗族)王邵梅 李 星 朱玉 黃華麗
通俗
愛新覺羅·啟迪(滿族)
林依輪 陶潔 陳珠蓮
廖忠 孫浩 全美華(朝鮮族)牟青 甘萍
1996年
第七屆
“雙匯杯”
業餘組
美聲
路 琦
王延安 李從惠 袁楨
王詠樺 張占柱 李梅 徐 凱努爾古麗(維族)黃顥
民族
董晶晶 姜維明 王詠春
徐曼林 蔣玉軍 劉瑋 李志安 可沱澤郎金(藏族) 仲恆金
通俗
田 毅
李幸 於鳳祥 宋思思
可娣娜 陳倩倩 許青 任濤 張帆 亞漢
專業組
美聲
張艷榮 戴玉強
曲波 王海濤 吳培 張美林 遲黎明 劉月明
民族
喬建軍 吉玲潔 孫靜
達木丁(回族)盧捷 曲冬梅 戴濱 雷桂榕 郭春梅
通俗
劉春紅 黃鷺 安紅
朱曉紅 王亞民 劍 蔡國平 張靜 殷浩
1998年
第八屆
“大紅鷹杯”
業餘組
美聲
葉巧紅 高 淼
張小平 王 瑩 辛愛萍
民族
隋 寧
李清資 岳 莉
胡 薇 周發猛 蔡以華
通俗
許 波
許 航 王向雲
李 敏 劉 洋 秋 江
專業組
美聲
額爾德木圖(蒙古族) 郭 森
張淵春 梁召今 周映辰
民族
譚學勝 祖 海
馬 嘯 周 芳 劉迎春
通俗
劉薇薇 李鐵石
楊 慶 珊 瑚 任 茜
2000年
第九屆
“步步高杯”
業餘組
美聲
賈春雷 劉媛媛
李 玫 樊 琳 馬阿榮
民族
吳春燕
張克東 溫洪武 胡承忠
通俗
容中爾甲(藏族)劉小幻
肖婭嫻 崔蓮花(朝鮮族)許曼筠
專業組
美聲
王 燕 和 惠
嚴聖民 吳艷域 烏蘭雪榮(蒙古族)張惠勇四女組唱
民族
胡小娥 張小芬 麥 穗
通俗
2002年
第十屆
“哈藥六杯”
業餘組
美聲
趙靜司紅軍
民族
索朗旺姆(藏族)
張全鄧春蓉
通俗
何璐 陳剛 、劉吉寧(二人組合)
力求完美組合肖婭嫻柏文
專業組
美聲
陳勇
於爽吳琳
民族
通俗
袁圓 劉晨 58號組合(胡礦,胡磊)
2004年
第十一屆
“新蓋中蓋杯”
業餘組
美聲
閻樺 李振濤
李凡 梁澤元 黎輝輝
民族
敖長生 陳春茸
王琳 鄒一娜 王大軍
通俗
於霞北大六人組合
胡平師鵬嵐風組合
專業組
美聲
民族
通俗
鄧蓉 凌撼·風組合
029合唱團 TG4演唱組 阿格樂團
2006年
第十二屆
“隆力奇杯”
不分專業組與業餘組
美聲
民族
通俗
組合
太陽部落組合 香格里拉組合
新稻子組合 天韻組合 飛翔鳥組合
原生態
蟬之歌組合卞英花
安達組合 羌族多聲部組合 阿拉騰烏拉
2008年
第十三屆
“隆力奇杯”
——
美聲
民族
流行
湯子星奇蹟組合湯飛
合唱
解放軍藝術學院合唱團
華中師範大學TianKong合唱團 武警總部文工團男聲合唱團
貴州侗族大歌合唱團 內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團 總政直屬隊代表處合唱隊
原生態
刀郎木卡姆 納西姐妹組合
阿爾麥熱瑪演唱組 朵蝶朵阿組合 高保利
2010年
第十四屆
“藍色經典
天之藍杯”
——
美聲
民族
流行
合唱
武警男聲合唱團
解放軍藝術學院紅星合唱團 西安音樂學院合唱團
瀋陽音樂學院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 內蒙古草原星蒙古族青年合唱團 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
團體
武警政治部文工團新疆電視台
原生態
楚雄阿乖佬彝歌隊 其其格馬
麥蓋提刀郎木卡姆組合 遊方歌組合 雪蓮三姐妹
2013年
第十五屆
民族
美聲
流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