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二連盆地-查乾諾爾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二連盆地-查乾諾爾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各種哺乳動物化石等地質遺蹟。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中的恐龍化石是恐龍滅絕時期的生物種群,其演化已到相當特化的程度,與其同層宦筠其它古生物化石(如軟體動物化石、輪藻類化石等)已具有明顯的蠱堊系——第三系過渡性質。二連盆地所產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屬種數量、富含程度、化石保存完整程度及其特殊的地質和生物演化意義均屬國內外罕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 
  • 保護區級別:自治區級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 
  • 氣候:北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區域面積:104.71平方公里 
  • 保護對象:各種哺乳動物化石等地質遺蹟 
  • 批准時間:1998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保護目標,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二連盆地—查乾諾爾恐龍化石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北部,二連浩特市東北部和蘇尼特左旗西緣,保護區西界與蒙古人民共和國隔界相望。保護區總面積104.71平方公里。東起蘇尼特左旗賽罕高畢蘇木西部,西至二連浩特市東北部二連鹽池西界,北起賽罕高畢蘇木北部,南至格日勒圖敖都蘇木東北部。

地形氣候

保護區地處內蒙古高原的中部,地勢開闊,由南向北略有傾斜,並有丘陵相間分布。保護區為一現代鹽湖地貌,平均海拔高度約960米。保護區中心為二連鹽池,鹽池面積約10平方公里,產鹽硝。本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酷熱年平均氣溫為3.3℃,其中一月份平均氣溫為一18.6℃,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2.9℃。年平均降水量為142.3毫米,年蒸發量2695毫米,無霜期132天,年日照3207.8小時,春冬季多風,平均風速為4.3米/秒,每年約五分之一的時間刮七級以上大風,並伴有揚沙和沙塵暴。保護區內植被及水系均不發育,多為荒漠,牧草稀少。植被類型以荒漠化草原植被和草原荒漠植被為主,主要牧草類型有:小葉錦雞、克氏針茅、糙隱子草等。此外,呈作地帶性分布的有湖盆低地鹽生草甸草場和沙地植被草場。

保護目標

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區內出露上白堊統二連組地層,地層產狀近於水平,不整合於中石炭統本巴圖組之上,上覆地層為中始新統伊爾丁曼哈組。二連組依其岩性特徵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灰白色砂礫岩、租砂岩夾中細粒砂岩及綠色薄層砂質泥岩;上部為灰綠色及磚紅色泥岩、砂質泥岩夾灰白色砂岩及薄層泥灰岩。厚81米。在砂岩及砂質泥岩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龜鱉類化石及小型哺乳動物化石。賦存於砂岩中的恐龍化石及其蛋化石為保護區主要的保護對象,其屬種的豐富程度和保存完好程度均為國內外罕見。其化石類型主要有:鳥臀目(Ornithischia)鴨嘴龍科的姜氏巴克龍(Bactrosaurusjohnsoni)、巴克龍(Bactr.aurussp)、錫林郭勒計爾摩龍(Gilmoresaurus xilinguole)[新種];蜥臀目(saurischia)似鳥龍科的亞洲似鳥龍(OrnithomiⅢus)、最近,又發現了兩具較完整的慢龍類(segn.sauria)化石標本和鴨嘴龍類新類型化石(Hadr.Saurus.sp)等。並在砂質泥岩中發現恐龍蛋化石。此外,含恐龍化石層中的能反映恐龍生活時代及埋藏時代的古地理、古環境、古生態學等方面的各種沉積相標誌以及與恐龍相伴生的龜鱉類、第三系地層中的各種哺乳動物化石等地質遺蹟也是重要的保護對象。

生態價值

中國楚世界上古脊椎動物化石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內蒙古又是中曩古膏椎動物化石分布最廣、化石種類最多、地質歷程最長的地區之一。二連盆地所產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屬種數量、富含程度、化石保存完整程度及其特殊的地質和生物演化意義均屬國內外罕見。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史的重要證據之一,同時又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地理演化的主要依據之一。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中的恐龍化石是恐龍滅絕時期的生物種群,其演化已到相當特化的程度,與其同層宦筠其它古生物化石(如軟體動物化石、輪藻類化石等)已具有明顯的蠱堊系——第三系過渡性質。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這一罕霓的、不可再生的、珍貴的自然地質遺蹟得以合理有效的保護,並使其成為研究中生代爬行動物的分布、演化及恐龍滅絕原因的理想場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