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納河

克里希納河

克里希納河(Krishna River),舊稱吉斯德納河(Kistna River),為印度南部河流。源出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境內的西高止山區,源頭在離西海岸不遠的默哈伯萊什沃爾(Mahabaleshwar)古鎮附近。向東流至瓦伊(Wai),再轉向東南流經桑格利(Sangli)至卡納塔克(Karnataka)邦邊境;該河在此轉向東,以不規則的途徑流經卡納塔克邦進入安得拉邦。克里希納河(奎師那河)再度先後轉向東南和東北,然後向東流至維傑亞瓦達(Vijayawada)進入三角洲,注入孟加拉灣,全長約1290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里希納河
  • 外文名:Krishna River
  • 舊稱:吉斯德納河(Kistna River)
  • 源頭:默哈伯萊什沃爾古鎮附近
  • 全長:約1290千米
位置及相關信息,流域特徵,河流利用,

位置及相關信息

克里希納河有大片肥沃三角洲,與哥達瓦里河三角洲相連。不可通航但有灌溉之利,在維傑亞瓦達築堰控制三角洲灌渠網的水流。河水靠季風帶來的雨量補充,全年水量變化大,限制灌溉之利用。最大的支流為皮馬河(Bhima)與棟格珀德拉河(Tungabhadra),後者在哈斯佩特(Hospet)有一水壩,1957年建成以作為蓄水庫和供給電力。
克里希納河昔稱基斯特納(Kistna)河,位於印度南部,是印度的大河之一。一名“吉斯德納河”或“奇斯特納河”。發源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的西高止山脈,源頭在默哈伯萊什沃爾山附近的牛嘴峰。河流先向東流,然後折向南流經卡納塔克邦,再轉東流入安得拉邦,最後蜿蜒流入河口三角洲,在默吉利伯德訥姆附近注入孟加拉灣。河流全長1400千米,流域面積25.9萬平方千米,河口處多年平均流量1730立方米/秒。流域地理位置為東經73°-83°,北緯12°-18°。上遊河道曲折,多沙洲、島嶼。北側最大支流比馬河,南側最大支流通加巴德拉河。中、下游有灌溉航運之利。下游在維賈亞瓦達以下形成三角洲,河口段與戈達瓦里河三角洲相連,構成複合三角洲。
克里希納河河網密布,支流眾多,且大都集中於上游。比較大的支流有戈伊納(Koyna)河、卡德布勒帕(Ghatprabha)河、默爾布勒帕(Malprabha)河、棟(Don)河、比馬(Bhima)河、巴拉爾(Palar)河、棟格珀德拉(Tungabhadra)河、丁迪(Dindi)河以及穆西(Musi)河等。
其中棟格珀德拉河是其最大支流,全長643.6千米,由棟格(Tunga)河、珀德拉(Bhadra)河、沃勒達(Varada)河以及赫格里(Hagari)河組成,整個流域面積6.96萬平方千米。

流域特徵

克里希納河流經印度中南部馬哈拉斯特拉(占26.8%)、卡納塔克(占43.8%)和安得拉(29.4%)三個邦,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高山、高原,東部為低洼平原。流域地處熱帶,受海洋影響,氣候屬於熱帶季風型氣候,冬季溫暖,氣溫在15-25℃之間;夏季炎熱,溫度高達30℃以上。
流域乾、濕季節明顯,每年6-9月為濕季,降雨量充沛;10-5月為旱季,雨水稀少。流域全年平均降水量500mm以上,其中西部高原地帶雨量不足200毫米,因此雨量大多集中在東部平原地帶。
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30立方米/秒,實測歷史最大流量3000立方米/秒,年輸沙量9700萬噸。
克里希納河流域水資源不豐富,且大多集中於東部,西部水量不足,但水能蘊藏量達200萬千瓦以上。在西部高山峽谷地帶,最大可利用落差達150米。

河流利用

克里希納河水量不足,且水量分配不均。但印度政府已在該河乾、支流上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和灌溉工程。
克里希納河流域可開墾土地和可播種面積分別占流域面積的78%和60%,而克里希納河現有水量只能滿足75%的需求,在雨季有富餘,旱季則嚴重不足。為此,印度政府對克里希納河進行了長期的用水規劃,採取的措施有:
⑴修建抽水蓄能電站。印度政府決定利用現有的水庫和修建新的水庫,對濕季多餘的水量進行抽水蓄能,一方面對水量進行調節,另一方面增加水能蘊藏量,這樣既滿足了供水季節需求,又能充分利用水能。
⑵進行遠距離調水。印度南部的第一大河-哥達瓦里河水量富足,且流域高程較高,便於向克里希納河流域引水。因此印度政府計畫修建一系列引水渠,將戈達瓦里河的水引入克里希納河,以解決克里希納河供水不足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