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名列“美國五大”,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指揮巨匠塞爾嚴格的訓練之下,成為一個富涵冷靜理性、清晰明淨、均衡細膩的絕佳團體。魏瑟莫斯特則是從二零零二年九月起接掌克里夫蘭管弦樂團,被視為是福特萬格勒繼承人的魏瑟莫斯特年輕時即展現過人的音樂才華,如今已被公認為是最耀眼的指揮巨星之一。

4月12日至13日,名列“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的帶領下,攜手俄羅斯新生代鋼琴家丹尼爾·特里福諾夫登上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舞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 外文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 別名: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 國籍:美國
  • 民族:美國
  • 出生地:美國
  • 職業:美國
  • 畢業院校:美國
簡介,發展歷史,歷屆指揮,索科洛夫,阿圖爾·羅津斯基,塞爾時期,馬澤爾時期,克里斯托夫,樂團成員,弗朗茲,林望傑,

簡介

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是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一支管弦樂團。是索尼音樂集團的專屬樂團,是美國五大管弦樂團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管弦樂團之一。它被認為是美國最“歐化”的樂團。克利夫蘭樂團以合奏完美、均衡、明快,樂隊音響透明著稱。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發展歷史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創建於1918年,由克里夫蘭音樂藝術家協會協辦,首任指揮索科洛夫。1933年波蘭指揮家羅津斯基繼任音樂指導兼指揮,在任10年為樂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之成為全美最優秀的樂團之一。之後繼任指揮是萊因斯多夫與塞爾。1957年開始了樂團第一次大型音樂活動,赴歐洲22個國家舉辦29場音樂會,好評如潮,被譽為世界一流樂團。1972年由馬澤爾任指揮,保持了原有的水平,並賦予樂團以新的特色。樂團有百餘名樂手,配合完美和諧,音響透明、美妙。馬澤爾之後由多納尼阿什肯納吉出任指揮。
美國克利夫蘭的樂團,是美國著名交響樂團之一。又譯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1918年在克利夫蘭音樂藝術協會的協助下,由休斯(Adella Prentiss Hughes)創建,同年12月11日舉行第一次音樂會索科洛夫擔任指揮。此後對樂團影響較大的指揮有羅津斯基(Artur Rodzinski, 1933-1943)、賽爾(George Szell, 1946-1970)和馬策爾(1970-1982)等人。羅津斯基為樂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樂團加入了著名樂團的行列。賽爾時代樂團的演出活動增加了一倍,成為全年制演出的樂團,成員增加到107位;1957年率領樂團在歐洲22個城市演出,以後的10年中又3次率團赴歐洲演出,提高了樂團的國際聲譽,進入美國五大交響樂團行列。馬策爾在任的12年當中,樂團基本保持原有的水平,但演奏風格發生了一些變化。1982年馬策爾辭職後,由多納尼(Christoph Von Dohnanyi)繼任指揮。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樂團1931年起擁有自己的塞弗倫斯音樂廳(Severance Hall),1968年又建成布洛瑟姆音樂中心(Blossom Music Centre)。
樂團成立於1918年。第一任首席指揮是尼古拉索科洛夫。成立之初,樂團就已經積極參與廣播和錄音活動。曾任樂團的首席指揮有阿爾圖羅津斯基(1933-43)、埃里希萊恩斯朵夫(1943-44)、喬治塞爾(1946-70)、洛林馬澤爾(1972-82)和克里斯朵夫馮杜南依(1984-2002)。
現首席指揮是弗蘭茲威爾賽莫斯特。

歷屆指揮

索科洛夫

克利夫蘭的第一支高水準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到了1918年才宣告成立,此時,美國的許多大都市都早已相繼建立了自己的樂團。樂團的創建人阿德拉·休斯音樂藝術協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完成了全部籌建工作,並請來了尼古拉·索科洛夫作為樂團的首任指揮。這一年的12月11日,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索科洛夫的指揮下舉行了它的第一場音樂會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索科洛夫出生於基輔,童年時代來到美國,開始接受音樂教育,曾在波士頓交響樂團任小提琴手,並曾以小提琴家的身分環遊歐洲。作為指揮第一次登台是在曼徹斯特的一家劇院。回到美國後,在舊金山組織起一個弦樂團,自任指揮。索科洛夫在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任職達15年之久,使這個尚處於建團初期的樂團形成了合奏細膩的演奏傳統。
創建之初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沒有一所固定的演出地點,音樂會分別在建立於1893年、能夠容納5000人的格雷斯軍械庫和建立於1920年、能夠容納2190人的共濟會大廳舉行。直到1931年,當塞弗倫斯大廳建成時,樂團才終於有了一個理想的演出場地,這個能夠容納1800名觀眾的音樂廳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樂團永久性的大本營

阿圖爾·羅津斯基

索科洛夫於1933年離任之後,阿圖爾·羅津斯基成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新一任的指揮。隨後是埃里希·萊因斯多夫執掌樂團,任期僅僅維持了3年。1946年,喬治·塞爾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並成為美國公民。從此,把持這個位置達24年之久,直到1970年逝世

塞爾時期

塞爾是對於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歷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一位指揮家,在任內,樂團的演奏員人數增加到了107人,音樂會演出延長到了全年。在許多人看來,塞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而更有人認為能夠超越的只有托斯卡尼。對於音樂的極度認真的態度是塞爾最突出的特點,在嚴格的訓練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能夠很快崛起似乎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塞爾的名字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幾乎是不可分割的,把這支樂團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成為在美國甚至歐洲都少有對手的超級樂團。這是一支典型的古典樂團,它的風格和音色都特別適合於演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音樂。儘管這個樂團是一個以美國式的炫技表演和歐洲式的純粹音響相結合的產物,但是它確實是美國音樂文化的結果。冷靜而富於理性的柔美,幾乎令人窒息的清晰與明淨,這些特徵使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成為一個以均衡、細緻、明快的音響而著稱的樂團。塞爾始終認為演出中應當讓音樂自己說話,而它所需要的一切就是準確無誤的演奏樂團中的一位演奏員曾說:“他甚至排練靈感。”顯然,樂團音樂會上的一切表現都是由事先精心準備的方針所決定,沒有一絲一毫的僥倖成分。塞爾堅持讓演奏員們以一種類似於室內樂的方式來演奏,互相傾聽,互相感受,這樣才能達到合奏的默契與自如,才能創造卓越的管弦樂效果。客觀、冷靜、避免感情的泛濫,這是塞爾的演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相比較而言,塞爾的曲目範圍令人稍感局限,一般只演奏那些能夠吸引他的音樂。所擅長的是德奧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另外也包括諸如西貝柳斯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沃爾頓等人的作品,而對於法國和俄羅斯學派的音樂則涉獵較少。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處理多種曲目時顯示出些許差距。
塞爾曾經率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很多城市巡迴演出,並且於1957年和1967年兩度遠渡歐洲。在逝世前不久,還率領樂團亞洲旅行。
塞爾逝世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一時難覓合適的首席指揮人選,於是一度由首席客座指揮皮埃爾·布列茲填補空缺。布列茲曾經於1965年首度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合作,那一次也是在美國的首次登台。此後布列茲一直與這支樂團關係密切,迄今為止,是合作次數最多的一個美國樂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馬澤爾時期

1972年,洛林·馬澤爾擔任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在馬澤爾時期,這個樂團儘管仍然保持著塞爾時代它在美國樂壇的影響力,然而也發生著微妙而耐人尋味的變化。它不再是在演繹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方面獨一無二的樂團,因為這個領域並非馬澤爾的強項。在接過樂團的帥印之後,馬澤爾一直試圖改變那種已經成為僵死的模式的序曲一協奏曲一交響曲這種音樂會曲目結構,而將其融入新的思維和形式,並且以此來使樂團和聽眾都能更接近於作曲家的創造。在樂團正常的音樂會系列之外又開闢了新的節目,引入一些非同尋常的音樂作品。馬澤爾承認當代音樂作品的演出不論對作曲家本人還是對於公眾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長期以來他幾乎沒有聽到過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其他藝術因素也在這個時期進入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音樂會中,比如在音樂會上朗誦與音樂作品有關的詩篇,有一次甚至把貝多芬談話簿中的內容加以戲劇化的表演等等。最初,已經對塞爾時期的標準曲目和完美演出習以為常的觀眾對這種別出心裁的作法感到難以適應,從而使出席音樂會的人數銳減,上座率出現了巨大的滑坡;但是馬澤爾的新嘗試最終還是造就了新的觀眾群體。更令人驚奇的是,居然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馬勒第二交響曲的演出中讓學校兒童們與樂團一同表演。
這些一連串的大膽的作法固然在公眾當中造成了轟動的效應,但是對於樂團演奏水準卻無法帶來幫助。在馬澤爾時期,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所特有的縝密、準確的演奏風格趨於消失,在馬澤爾華麗、眩目的指揮風格下,那種在長期精心訓練下才達到的傳統正“無可奈何花落去”。

克里斯托夫

克里斯托夫·馮·多赫納尼於1984年成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終於令人欣慰地再度將樂團的演奏帶回到塞爾的傳統中去。多赫納尼是一位謹慎而優雅的指揮,這個特點所指揮的德奧古典樂曲中表現得尤為鮮明。但是多赫納尼從來不願把自己局限於狹窄的圈子裡,不願成為人們所說的那種“專門家”。與馬澤爾時代相比,克利夫蘭管弦爾團的曲目更為寬泛,音色也更加優美,特別是其弦樂聲部,常常會產生只有歐洲樂團才能發出的細緻入微的色彩。從1929年開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就在這個城市的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開闢了專門為兒童演出的系列音樂會,這項傳統一直延續到今日。1965年以後,樂團還於每年的夏季在與克利夫蘭臨近的北安普敦的中心舉行音樂會,使樂團的活動時間擴大到了全年。樂團還設有附屬的合唱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樂團成員

弗朗茲

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德文:Franz Welser-Möst ,原名Franz Leopold Maria Möst,1960年8月16日-),生於林茲,是一位奧地利指揮家
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
威爾瑟-莫斯特曾在Balduin Sulzer底下學作曲,還兼修小提琴,後來當上了指揮。他在1985年前一直指揮著奧地利青年樂團。
1986年他指揮倫敦愛樂樂團引起轟動,因而在1990到1996年繼續與樂團合作。1995年到2002年他成為蘇黎世歌劇院音樂指導。2002年他成為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首席指揮,9個月之後,他的契約一下子延到2011-12年樂季。2005年9月1日他兼任蘇黎世歌劇院音樂總監。他已在蘇黎世指揮超過40場歌劇。
威爾瑟·莫斯特還作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和薩爾斯堡音樂節。他指揮過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古斯塔夫·馬勒青年樂團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林望傑

指揮家林望傑:中國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同時也身兼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常任指揮,以及弗羅里達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擁有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是華裔中少數世界指揮家的箇中翹楚,深獲已故指揮巨擘伯恩斯坦的稱許。
林望傑林望傑
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樂季起,林望傑擔任中國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已進入第二年,擔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常任指揮已進入第十四年,而擔任弗羅里達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也已經有十一年。
林望傑自一九九零年起每年都指揮該團一年一度的市區夏季音樂會,一九九七年二月,率領克里夫蘭管弦樂團赴弗羅里達州作巡迴演出,場場爆滿,倍受肯定。秉持對樂教的熱忱,林望傑在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三年之間曾協助創立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附屬青年樂團,並擔任音樂總監。近期更將榮膺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布拉森音樂節總監 。
一九八八年林望傑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合作。一九九五年春季,林望傑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這是在中國大陸的首度演出。隨後赴北京指揮中國廣播交響樂團,該場音樂會電視轉播,在中國各地總共有八億五千萬以上的觀眾欣賞到林望傑的指揮。林望傑最近及未來的客席指揮行程表包括再度與紐約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及溫哥華交響樂團等多個樂團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