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萼茅膏菜

光萼茅膏菜

光萼茅膏菜(學名: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 glabrata Y.Z.Ruan)屬多年生柔弱小草本。地下有球莖,白色。常生長於潮濕的草叢或林地。該植物有毒,全草含茅膏萊醌、藍雪醌、脂肪酸、氰甙等。葉的水浸液觸及皮膚,可引起灼痛、發炎;球莖局部外敷,有止痛作用,但不能多用。產於我國南方地區,野生居多,尤以溫州一帶最多。目前已有少數食蟲草玩家開始飼養。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毒性介紹,本種提示,種間區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直立,有時攀援狀,高9-32厘米,淡綠色,具紫紅色汁液;鱗莖狀球莖紫色,球形,直徑1-8毫米;莖地下部分長1-4厘米,地上部分通常直,無毛或具乳突狀黑色腺點,頂部3至多分枝。基生葉密集成近一輪或最上幾片著生於節間伸長的莖上,退化、脫落或最下數片不退化、宿存;退化基生葉線狀鑽形,長約2毫米;不退化基生葉圓形或扁圓形,葉柄長2-8毫米,葉片長2-4毫米;莖生葉稀疏,盾狀,互生,葉柄長8-13毫米;葉片半月形或半圓形,長2-3毫米,基部近截平,葉緣密具單一或成對而一長一短的頭狀粘腺毛,背面無毛。螺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和莖頂,分叉或二歧狀分枝,或不分枝,具花3-22朵;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針形,頂部具3-5腺齒或全緣,邊緣無毛或被腺毛,兩面無毛或背面密被腺毛,中、上部的苞片漸狹為鑽形;花梗長6-20毫米;花萼長約4毫米,5-7裂,裂片大小不一,歪斜、一邊具角的披針形或卵形,萼背無毛,邊緣全部或僅中部以上密被長腺毛,整齊或僅頂部稍缺裂,稀基部具短腺毛;花瓣楔形,白色,基部有黑點或無;雄蕊5,長約5毫米;子房近球形,淡綠色,無毛,1室,胚珠多數,花柱2-4,稀5,各2深裂,裂條頂部分別為2-3和3-5淺裂。蒴果長2-4毫米,3-5裂,稀6裂。果爿2-4,稀5。種子橢圓形、卵形或球形,種皮脈紋加厚成蜂房格狀。花果期6-9月。
光萼茅膏菜(圖1)光萼茅膏菜(圖1)

生長環境

常生於山坡草叢中或林邊。這種植物的捕蟲量非常高,而且多為野生種,應該保護。
光萼茅膏菜(圖2)光萼茅膏菜(圖2)

分布範圍

產於安徽、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等省區。生於海拔50-1600米的山坡、山腰、山頂和溪邊等草叢、灌叢和疏林下。變種模式標本采自浙江。

毒性介紹

全草有毒,葉的水浸液觸及皮膚,可引起灼痛、發炎;家畜誤食可出現氫氰酸中毒症狀。球莖局部外敷,有止痛作用,可治風濕和跌打傷,但久敷易起泡。口服後有耳鳴、思睡現象。全草含茅膏萊醌(droserone)、藍雪醌(plumbagin)、脂肪酸、氰甙等。地上部分還有揮髮油。
光萼茅膏菜(圖3)光萼茅膏菜(圖3)

本種提示

本變種隨地理分布和生境的不同,其形態變化較大,據變化的情況大體可分出以下類型:
圖版10: 14-20圖版10: 14-20
A. 卵萼型:萼卵形、正圓形和倒卵形,稀披針形,萼緣通常不具角;花序通常不分叉,稀分叉;花序下部花花柱3-4,上部花花柱3。產台灣、福建東部和浙江東南部。(圖版10:14,15)
B.具角萼型:萼橢圓形、披針形或卵形,萼緣通常一邊具角,花序不分叉或分叉;花序下部花花柱3-4,有時5,上部花花柱3,有時4。產福建西部、廣東、廣西、湖南和江西等省區。(圖版10:16-18)
C.二果爿型:萼形同“B”型,萼緣一邊或二邊具角,花序常分叉或二歧狀分枝,或不叉,花序最下1花花柱常2或3-4,上部花花柱3-4。產浙江、江蘇、湖北和安徽等省。(圖版10:19、20)
D. 攀援型:與“B”型相似,唯莖攀援狀,長可達45厘米,種子較大。產廣東北部,生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頂。
J. de Loureiro (Fl. Cochinch. 186. 1790 中) 將我國南部產的報春花科點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誤定為 Drosera umbellata Lour., 以後有人把它放在 Drosera peltata Smith 的異名里。Merrill (in Philip. Journ. Sci. 15: 237. 1919)更正為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 Merr.
葉及葉腺毛含有毒汁,觸及皮膚,可引起皮膚灼痛和發炎,家畜誤食可引起中毒症狀。

種間區別

盾葉茅膏菜、新月茅膏菜和光萼茅膏菜彼此外形相似,它們的主要區別點是:
盾葉茅膏菜 D. peltata Smith var. peltata:基生葉花時不鱗片狀,宿存;莖通常不分枝;萼片5,邊緣和背面密被腺毛,卵形;花柱3;蒴果開裂為3果爿;模式標本產大洋洲東部。
新月茅膏菜 D. peltata Smith var. lunata (Buch. -Ham.) C. B. Clarke:基生葉花時通常脫落,部分鱗片狀;莖分枝或不分枝,萼片5,無毛,邊緣齧蝕狀,具疏齒,菱狀卵形,花柱3;蒴果開裂為3果爿;模式標本產印度東部。
茅膏菜 D. peltata Smith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基生葉花時通常脫落或乾枯,大多呈鱗片狀,莖通常2至多分枝;萼片5-7,歪斜、具角披針形或卵形,背面和邊緣被腺毛;花柱3-5(-6);蒴果開裂為3-5(-6)果爿,模式標本產我國西南部。
光萼茅膏菜 D. peltata Smith var. glabrata Y. Z. Ruan:基生葉花時脫落或乾枯,稀宿存,部分鱗片狀;莖2至多分枝;萼片5(-6),背面無毛,邊緣具腺毛;花柱2-5(-6);蒴果開裂為2-5(-6)果爿,模式標本產我國南部至東部。

主要價值

【異名】石龍芽草(《植物名實圖考》),山胡椒(《分類草藥性》),胡椒草(《四川中藥 志》),夏無蹤、白花葉(《湖南藥物志》),黃金絲、滴水不乾(《江蘇藥材志》),山地皮(《貴州草藥》),捕蟲草、食蟲草、柔魚草(《福建中草藥》),蒼蠅草、捕蠅草、蒼蠅網、珍珠草、野高粱(《雲南中草藥》)。
【藥用部位】全草
光萼茅膏菜(圖4)光萼茅膏菜(圖4)
【採集】5~6月,鮮用或曬乾。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 《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②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用與主治】治胃病,赤白痢,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① 《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
② 《分類草藥性》:“下氣,治跌打損傷。”
③ 《江蘇藥材志》:“止血,鎮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選方】① 治感冒發熱:鮮茅膏菜10株,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 治吐血及胃氣痛:滴水不乾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③ 治咽喉腫痛,痢疾:茅膏菜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 治刀砍斧傷: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調開水服。(《四川中藥志》)
⑤ 治瘰癧:鮮茅膏菜搗爛,敷患處。
⑥ 治小兒疳積:茅膏菜三至四分,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