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茶

光州茶

淮南茶,光州上。光州茶歷史悠久。光州位於淮南茶區,光州貢茶擁有1000多年歷史。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列為茶中上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州茶
  • 外文名:Kwangchow Tea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降血脂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 副作用:無
  • 儲藏方法:密封陰涼處
  • 品種:東首、淺山、薄側
  • 產地:光州(今潢川)、商城、光山等地
光州茶歷史,發展歷史,宋代時期,明代時期,

光州茶歷史

到唐代,淮南茶區已成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北的茶區。陸羽《茶經》中記載:“淮南茶,光州(今河南潢川)上,義陽郡(今河南信陽)、舒州(今安徽安慶)次,壽州(今安徽壽縣)下,蘄州(今湖北蘄春)、黃州(今湖北黃岡)又下。”茶聖陸羽告訴人們:唐代八大茶區之一的淮南茶區,光州所產的茶最好。古時淮南茶區包括七個州郡,即光州、義陽郡、舒州、壽州、蘄州、黃州、揚州。光州是淮南道七州郡之一,也是產茶最好的一個州,當時的州府就是今天的潢川

發展歷史

宋代時期

到了宋代光州茶更加發展。淮南茶區設了23個山場(當時官方設立收購茶葉的點,是榷茶的一種形式),就有兩個在光州的商城和子安。據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中記載:在各山場的交易中,商城每年茶葉交易量40533斤,子安每年的茶葉交易量22803斤,兩場共63336斤,占整個淮南茶區茶葉產量的7.2%,再加上外場的收購可達10%。 另外,據陸廷燦《續茶經》中講:當時全國有26種名茶,光州就有3種。書中說:“東首、淺山、薄側出光州。”這說明光州茶到唐宋時代不但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有了名茶。
到宋太宗時期,全國茶葉發生了重大變革。在淮南茶區首先出現了散茶。《宋·食貨志》上有這樣的記載:“茶有兩種,曰片茶(餅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後、綠茶之十一等。”

明代時期

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貢茶正式廢團茶而改散茶。《明會典》中記載:“洪武二十四年九 月,詔建中歲貢上供茶,罷團茶。令茶戶惟采散茶。有司勿與,天下茶額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光州散茶也是在這次“散茶出淮南”的變革中出現的。據說開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製法,後來又融入龍井茶製法,形成了毛尖茶。發展到今天,演變成信陽毛尖製法。1915年信陽縣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從此信陽毛尖就成了河南省的綠茶代表,即光州、義陽郡的代表名茶。此後,在1958年信陽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0年信陽毛尖又被國家授予銀質獎。於是,信陽毛尖盛名於國內外,生產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01年,已有信陽毛尖茶園34000公頃,占河南茶園總面積的90%;產量每年達7800噸,占河南茶葉總量8200噸的95%。
1913年光州改名潢川,1952年潢川專署併入信陽專署至今,現在的信陽毛尖產區是:信陽、潢川、新縣、光山、商城、固始等縣。由於原光州(潢川)的所轄區與信陽的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基本相同,又制定了統一制茶標準,從而使“淮南茶,光州上”得到了充分發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