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四大愛情劇

元代四大愛情劇

元代四大愛情劇是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和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代四大愛情劇
  • 包括:《拜月亭》《西廂記》等
  • 作者:關漢卿、王實甫、鄭光祖、白樸
  • 創作年代:元代
四大愛情劇,介紹,關漢卿,白樸,

四大愛情劇

代四大愛情劇是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和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介紹

一.《拜月亭》作者:關漢卿
也稱《王瑞蘭閨怨拜月亭》《蔣世隆拜月亭》元·關漢卿作。主要寫書生蔣世隆與王瑞蘭在兵荒馬亂時候的離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戰亂逃亡之中,王瑞蘭與母親失散,書生蔣世隆也與妹瑞蓮失散。世隆與瑞蘭相遇,共同逃難中產生感情,私下結為夫婦。瑞蓮則與瑞蘭的母親結伴同行。瑞蘭的父親偶然在客店遇到瑞蘭,嫌棄世隆是個窮秀才,門戶不相稱,催逼瑞蘭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與老妻及瑞蓮相遇。瑞蘭一直惦念著世隆,焚香拜月,禱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蓮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親密。蔣世隆與逃難途中的結義兄弟分別高中文武狀元,被勢利的瑞蘭之父招為女婿。世隆與瑞蘭相見,知她情貞,夫妻終於團聚。瑞蓮則與世隆的結義兄弟成婚。《拜月亭》全名《王瑞蘭閨怨拜月亭》,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關漢卿

關漢卿,元大都人(今北京),號已齋,約生於蒙古滅金(1234)以前,卒於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與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著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單刀會》、《蝴蝶夢》等名劇。《竇娥冤》在京劇中又稱為《六月雪》
二.《西廂記》作者王實甫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河北省保定興(今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白樸

中國古代經典喜劇漫畫本。《牆頭馬上》是元代著名戲曲家白樸的作品。尚書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陽購買花苗,巧遇總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見鐘情,私訂終身,但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後歷經坎坷終於夫妻團圓。該劇歌頌了對自由婚姻的追求,雖以愛情為題材,卻別具一格。
白樸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來。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鬱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詞來宣洩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裡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四.《倩女離魂》作者鄭光祖
雜劇《倩女離魂》
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
作者: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
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說為素材。
情節: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藉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人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鄭光祖
鄭光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1],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