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

書名。《傷寒論條辨》為方氏研究《傷寒論》嘔心之作。方氏指出仲景之書兼論傷寒雜病,六經應統傷寒雜病,而傷寒不能統六經,刪去王叔和所撰之傷寒序例,將“辨脈法”、“平脈法”移至卷末,重編仲景原文,考訂字句,詳予注釋。

基本介紹

  • 書名:傷寒論條辨
  • 作者:方有執
  • ISBN:9787537731539
  • 頁數:293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年03月
  • 開本:32
圖書信息,著者生平,書本內容,版本流傳,校注說明,校注版本,校注方法,圖書目錄,四庫提要,

圖書信息

書 名: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
作 者:方有執
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3月
ISBN::9787537731539
開 本: 16開
定 價::16.00 元

著者生平

方有執(1522~?),字仲行,明代醫家,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因前後兩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發憤學醫,四方遊學。方氏推崇仲景之學,精心於《傷寒論》,認為治傷寒要“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方氏認為《傷寒論雜病論》經王叔和編次,已有改動;而經成無己的註解,又多竄亂;後世之人惟徇私己,冠履倒置的情況更是嚴重。於是歷經二十餘年,方氏對《傷寒論》逐條加以考訂,在七十一歲時完成《傷寒論條辨》8卷。其後,喻昌、張璐、吳儀洛、程應旄、周揚俊、黃元御、章楠等醫家承其學,形成《傷寒論》錯簡重訂學派。

書本內容

《傷寒論》
方氏提出《傷寒論》以六經為綱,六經則以太陽為綱,而又將太陽病之“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三綱,即後世所謂“三綱鼎立”說具體化,並作為重要的傷寒學理論加以提出,各相關條文以類相從,如凡桂枝湯證及其變證一類的條文列於“風傷衛”中;凡麻黃湯證及其以“傷寒”冠首的條文列於“寒傷營”中;凡青龍湯證及其“脈浮緊”、“傷寒脈浮”的條文列於“風寒兩感營衛俱傷”中。
《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前3卷為辨太陽病篇,即首卷論風傷衛、第二卷論寒傷營、第三卷論風寒兩傷營衛;第四卷為辨陽明、少陽病;第五卷為辨三陰病;第六卷為風溫雜病、霍亂、陰陽易及差後勞復等病症;第七卷為痙濕暍病及辨脈法;第八卷為汗吐下可與不可等篇。後附《本草鈔》1卷,《或問》1卷,《痙書》1卷。方氏之學術觀點在《或問》、《痙書》中有較詳細的論述。《傷寒論》經方氏整理編次後,進一步加強了原文的系統性和條理性,重點突出,對後世影響較大。
《傷寒論條辨》是明代方有執所編著,書成於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全書共分八卷,卷末附有“本草鈔”“或問”“痙書”各一篇。先以“經絡內景圖說”敘明傷寒論“六經分治”和“表里病位”的關係;次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感,營衛俱傷”為“太陽病”的三大提綱,各以有關條文加以歸納;並以同樣的處理方法,辨明“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以及“溫病”“風溫”“霍亂”“痙”“濕”“喝”等各種病證的主、次證和治療問題。
《傷寒論條辨》的特點在於作者對《傷寒論》第一次作了較大的移整和考訂。
作者認為《傷寒論》代遠年湮,早已失仲景之舊,即是王叔和所編次的,亦為後人所改易了。他說“竊怪簡編務冊,顛倒錯亂殊甚。蓋編始雖繫於叔和,而源流已遠,中間是易世殊,不無蠹殘人弊,今非古,物固然也,而注家則置弗理會,但徒依文順釋。”自己“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合於仲景之道”。便“不憚險途,多方博訪,廣益見聞,慮積久長,晚忽豁悟,乃出所舊得,重考修輯”。“移整若干條,考訂若干字”。不可”諸篇,不是仲景原文,而是王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詞”,但原來的篇名也為後人所紛更,《平脈法》《辨脈法》兩篇雖有翼於仲景,不能置於卷首,將其置於篇末,刪去了於理難通的《傷寒例》。
方氏竭二十餘年之力,尋求端緒,排比成篇。——推求仲景之意為之考訂,著成此書。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與研究成就,頗受後世許多《傷寒論》研究者的讚許,這一“錯簡重訂”治學觀點也引發了《傷寒論》研究的學術爭鳴。《傷寒論條辨》據“浩然樓”本點校後排印,可供《傷寒論》研究者,中醫院校教師和臨床醫師,參考。

版本流傳

《傷寒論條辨》自成書後,其版本流傳主要有:
1、萬曆年間初刻本。
2、康熙年間浩然樓刻本。
3、四庫全書刻本。
4、清同治四年(1865)成都過學齋刻本。
5、清秩斯堂刻本。
6、清蘇州隆溪堂刻本。
7、1925年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刻本。
8、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據1925年渭南嚴氏原版重印本。
9、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鉛印本。

校注說明

《傷寒論條辨》作為明清時期傷寒錯簡重訂學派的開山之作,具有重要學術影響,自其成書以來,一直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目。此次點校本著呈現給讀者一本最佳的讀本為目標,對原書進行了認真的點校:

校注版本

以《中國醫學大成續集》收錄的康熙己亥菊秋月浩然樓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收錄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鉛印本為對校本。

校注方法

(1)以對校、本校為主,理校為輔的方法。
(2)將原書豎排版改為橫排版:為適應橫排版的需要,原書“右”、改為“上”,“左”、改為“下”。
(3)對原書進行標點。
(4)原書繁體字改為今簡體字;凡明顯錯字、別字以及通假字如:大溪(太溪)、大陽脈(太陽脈)、已上(以上)、內諸藥(納諸藥)均徑改不注;古字如:櫱(柏)、欬(咳)、胎(苔)、讝(譫)語、鞕(硬)等,均改為今通用字。原書中訓釋經文字詞出現如“內,音納”;“乾,音乾”等情況時,保持原貌不予改變。
(5)凡疑似之間,或影響原文理解的內容均不改底本。

圖書目錄

陽病在表之圖
陰病在里之圖
陽病陰病圖說
傷寒論條辨卷之一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凡六十六條方二十
傷寒論條辨卷之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凡五十七條方三十二
傷寒論條辨卷之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凡三十八條方十八
傷寒論條辨卷之四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凡七十七條方十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五凡九條方無
傷寒論條辨卷之五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凡九條方二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凡五十四條方六
傷寒論條辨卷之六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凡二十條方三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凡九條方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脈證並治第十一凡七條方四
傷寒論條辨卷之七
辨痙濕喝病證第十二內有問答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內有細問答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內有細問答
傷寒論條辨卷之八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辨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附廬山劉復真脈訣捷要
附嚴三點捷法神聖功巧括
削傷寒例
傷寒論條辨跋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傷寒論條辨或問
痙書敘
痙書
痙書或問
痙書跋
傷寒論條辨後序
……

四庫提要

《傷寒論條辨》·八卷、附《本草鈔》·一卷、《或問》·一卷、《痙書》
·一卷(內府藏本)明方有執撰。有執字中行,歙縣人。是書刻於萬曆壬辰。前有己丑自序一篇,又有辛卯後序一篇,又有癸巳所作引一篇,則刻成時所加也。大旨以後漢張機《傷寒卒病論》,初編次於晉王叔和。已有改移,及金成無己作注,又多所竄亂。醫者或以為不全之書,置而不習;或沿襲二家之誤,彌失其真,乃竭二十餘年之力,尋求端緒,排比成編,一一推作者之意,為之考訂,故名曰《條辨》。其原本傷寒例一篇,不知為何人所加者,竟削去之。而以《本草鈔》一卷,《或問》一卷,附綴於末。又以醫家誤痙為驚風,多所夭枉,乃歷引《素問》、《金匱要略》、《傷寒卒病論》諸說,為《痙書》一卷,並附於後。有執既歿,其版散佚。江西喻昌遂采掇有執之說,參以己意,作《傷寒尚論篇》,盛行於世,而有執之書遂微。國朝康熙甲寅,順天林起龍得有執原本,惡昌之剽襲舊說,而諱所自來,乃重為評點刊版,並以尚論篇附刊於末,以證明其事,即此本也。起龍序文,於昌毒詈醜詆,頗乖雅道。其所評論,亦皆讚美之詞,天啟中,王紹徽作《點將錄》,以東林諸人分配《水滸傳》一百八人姓名,稱希雍為神醫安道全,以精於醫理故也。是編初名《先醒齋筆記》,乃長興丁元薦取希雍所用之方裒為一編,希雍又增益群方,兼采本草常用之藥,增至四百餘品,又增入傷寒溫病時疫治法,故曰《廣筆記》。希雍與張介賓同時,介賓守法度而希雍頗能變化,介賓尚溫補而希雍頗用寒涼,亦若易水、河間各為門徑,然實各有所得力。朱國禎《涌幢小品》,記天啟辛酉,國禎患膈病,上下如分兩截,中痛甚不能支。希雍至,用蘇子五錢即止。於病證方藥,無所發明。今並削而不載。所附刻之尚論篇,原本具存,已別著錄。其異同得失,可以互勘,不待此本之復載。今亦削之,而附存原目於此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