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亭戶

《傷亭戶》是元代詩人王冕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起首寫投宿聞哭聲,引起全篇;中間通過野老滿含血淚的控訴,鞭斥官府的貪婪殘酷,集中反映民不聊生的慘狀;末尾寫野老不堪忍受而懸樑自盡的結局。深刻揭露了元末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以及人民所受的痛苦,深深的流露出詩人對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全詩以平實凝鍊的語句,通過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成功地寫出了現實中的悲劇。此詩模仿杜甫石壕吏》,風格沉鬱頓挫、悲涼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傷亭戶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王冕
  • 作品出處:《竹齋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傷亭戶
清晨度東關,薄暮曹娥宿
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鄰哭。
敲門問野老,謂是鹽亭族
大兒去採薪,投身歸虎腹。
小兒出起土,沖惡入鬼錄
課額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為公所乾,惟務私所欲。
田關供給盡,鹺數屢不足
前夜總催罵,昨日場胥督
今朝分運來,鞭笞更殘毒。
灶下無尺草,瓮中無粒粟。
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
夜永聲語冷,幽咽向古木
天明風啟門,殭屍掛荒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亭戶:指海邊以煮鹽為職業的鹽民家庭。因煮鹽的地方稱亭場,故有此名。
②東關:東關市,在今浙江紹興縣東運河旁。
③曹娥:曹娥江,在浙江境內,江水至嵊縣合流,經紹興曹娥廟前,故名。
④鹽亭族:煮鹽的亭戶家人。
⑤起土:指起土修築鹽場。
⑥沖惡(è):沖犯閃神惡煞。入鬼篆:指死亡。鬼篆(zhuàn):即鬼錄,死者名冊。
⑦課額:指規定亭戶上交食鹽的定額。
⑧乾:乾求。
⑨田關:指官府的賦稅。
⑩鹺(cuó)數:即“課額”。鹺:鹽的別釔。
⑪總催:鹽務官吏名稱。
⑫場胥(xū):鹽務官吏名稱。
⑬分運:鹽務官支名稱。
⑭久世:長久地活在世上。
⑮夜永:夜深。
⑯幽咽:低聲悲痛的哭泣。

白話譯文

早晨我經過東關市,晚上住宿在曹娥江。
草墊床上難入睡,忽然聽到西部的哭泣聲。
敲門問村老,說是煮鹽的亭戶民。
大兒去砍柴,被老虎咬食。
小兒去起土修鹽場,沖犯了邪惡鬼神而死去。
征鹽的賦稅天天增加,官吏們天天地殘酷剝削。
官吏不斷增加賦稅不是為國家,而是只盡力為滿足自己的私慾。
官府的賦稅供給盡了,鹽的賦稅總是交不足。
前夜總催官來催罵,昨日場胥官來督促。
今天分運官又來,鞭打更殘毒。
灶下沒有一尺草,瓮中沒有一粒粟。
早晚不能度,長久地活在世上有什麼好處。
夜深已沒有說話聲,只有面對古樹的哭泣聲。
天明風開門,只見屍體掛在荒屋裡。

創作背景

該詩具體創作年份未知,應作於詩人旅行浙江紹興時。詩人親眼見到一位貧窮孤獨的老鹽戶被官府苛政所逼,自尋絕路,懸樑自盡,於是憤筆寫下這首詩來表達自己內心對鹽戶的深切同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清晨度東關,薄暮曹娥宿”,詩一開始,交代了作者的行蹤。這兩句看似平凡,實則簡潔概括了詩人一天從早到晚的經歷,交代了時間、地點,因為重點在野老的回答,所以此處僅用一筆輕輕帶過,為下文作準備。“草床來成眠,忽起兩鄰哭”是寫詩人還沒有入睡,就被鄰居的哭聲所吸引,引起了下文。“草床”二字,顯示了詩人投宿之家的貧困,他們連招待客人也只能以草鋪床。這有兩點我們要注意。首先,江浙一帶自古以來就比較繁華,是有名的漁米之鄉,可就連這繁榮富庶的地方也如此,其他地方則可想而知,其次,投宿之家,生活也如此苦寒,和後面的亭戶相比,也相差無幾,可見作品反映的情況是帶有普遍性的。詩人所描寫的亭戶一家的悲慘遭遇,是元代統治者壓迫下勞動人民生活的縮影,達就使作品本身縣有了典型意義和深刻性。
從“敲門問野老”到“久世亦何福”,是全詩的第二部分、也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刻意勾畫的地方,而這些,詩人是通過一個老農民回答詩人所問來表現的。鹽亭族,就是亭戶,是專門以曬鹽為業的人家,他們每年必須向朝廷交納一定數量的鹽。由於鹽是生活所必須,所以一直被各朝代所重視,專門制有鹽法,對采曬、運輸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從而營利,正如《元史·食貨志》所說:“國之所資,其利最廣者莫如鹽。”正因如此,對鹽戶的盤剝也就越重。這家鹽工本有二個兒子:大兒子上山砍柴、被老虎吃掉了;二兒子去挖土,也受惡濁之氣的衝激,也死掉了。主要的勞動力都沒有了,但要交納的鹽不但沒有減少,卻一天天增長。這裡所寫,正是當時的真實情況,據《元史》記載,兩浙一帶鹽場所應完成的定額,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每年是九萬二千一百四十八引(每引四百斤),到了元延祐六年(1319年),每年則是五十萬引,增長四倍之多,無怪鹽工們無力負袒。
“前夜總催罵”以下四句,極力刻劃了總催、場胥、分運三個官吏的形象,而且層層深入,官職越大,就越兇狠,殘暴。如果說前面“惟務私所欲”是寫官吏們的腐朽性,這裡則是寫他們的殘酷性,從不同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官吏的本質。作為封建社會的文人,詩人自然還不能從整個封建制度上認識那個階級的腐朽性,但作為一個“平生伊呂志,耕釣豈無為”的志士,和一個同情勞動人民的詩人,他對那個腐敗的官吏階層憎恨已極。他在另一首《蝦蟆山》詩中,認為正是他們“古昔曾偷太倉粟,三百餘年耗中國”,從內心深處作了徹底的否定。
一方面是無尺草、無粒米的事實,一方面是貪官的毒打、逼稅,兩相對比,這裡的控訴可謂聲聲血淚,令人不忍卒讀。“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不但表現了野老的悲嘆和擔心,也為鹽戶之死作了伏筆,使後面的行文更加自然。
“夜永聲語冷,幽咽問古木”是寫詩人聽完野老敘述後的感覺,這裡沒有寫詩人如何憤怒、傷感,但一個“冷”字,卻含蓄表現了詩人的感情,暗示了詩人對整個社會的失望;對鹽戶命運的關心,這鬼魅世界一樣黑暗的夜晚和淒涼的環境,已使詩人朦朧地感到等待鹽工的必將是可怕的命運。此二句以景寫情,正所謂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
“天明風啟門,殭屍掛荒屠”是最後一段,寫第二天早上詩人所見:風吹開了破門,只見鹽工的屍體掛在荒屋之中,早已僵硬,令人慘不忍睹。鹽工之死,完全是官吏逼迫的結果,苛政猛於虎,官吏惡勝鬼,鹽工的悲劇為此作了註腳。全詩至此,嗄然而止,把焦點和鋒芒全部集中在對勞動者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和揭露上面,而且由於死這一事實,使得此詩比《石壕吏》更有悲劇性。

名家點評

現代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嘯天《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辭典》:“此詩採用第一人稱敘事,屬五言古體。它質木無文,全靠事件本身具有的真實性取勝,在敘事手法上顯然受到杜甫《石壕吏》的影響。與杜詩一樣,詩人不著一字議論,但事實本身具有的揭露批判性,以相當有力。”

作者簡介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九里先生、飯牛翁、梅花屋主等。諸暨(今浙江)人。幼貧,牧牛,偷入學,聽讀書。夜入寺,就燈苦讀。應科舉不第,遊覽天下。元末大亂,歸隱九里山,賣畫為主,植梅千株,自號“梅花屋主”,善畫梅。其詩多寫隱逸生活,部分作品也能反映人民疾苦。詩風遒勁縱逸,自然質樸,不拘常格。有《竹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