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

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

《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是2012年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歐順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
  • 作者:歐順軍
  • ISBN:978-7-5648-0963-8
  • 頁數:218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1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佛教從創立開始,就是以一種爭取根本平等的宗教而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佛教平等觀是佛教根本教義之一,也是佛教倫理的倫理原則之一。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論述了佛教平等觀的具體內容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二是從緣起論、性空論、佛性論、業力果報論四個方面對佛教平等觀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三是分析了佛教平等觀在佛教倫理思想中的體現和貫徹;四是總結出佛教平等觀具有的獨特倫理特性,即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統一,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生命觀、自然觀和理想價值觀的統一;五是分析了佛教平等觀在今天所具有的理論資源價值;最後指出佛教平等觀作為一種宗教教義,其宗教出世的終極價值追求決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具有荒謬性、軟弱性和抽象性等負面價值,強調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平等觀理論為指導,採取“揚棄”的態度分析對待。

圖書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佛教平等觀要義
第一節 佛教平等觀的含義
一、平等:一個備受關注的永恆話題
二、佛教平等觀的基本內容及特點
第二節 佛教平等觀的歷史形態
一、佛教的演變發展概況
二、原始佛教的平等觀:“一切眾生悉皆平等”“四姓平等”
三、大乘般若學的平等觀:“性相平等”“怨親平等”
四、大乘中觀學派的平等觀:“不二平等”
五、中國佛教各宗的平等觀:“佛性平等”“心佛平等”
第二章 佛教平等觀的論證
第一節 緣起論:佛教學說的最高原理
一、佛教緣起論的基本觀點
二、緣起論對佛教平等觀的理論意義
第二節 空論:佛教平等觀的本體論依據
一、空論的基本觀點
二、空論對佛教平等觀的理論意義
第三節 佛性論:佛教平等觀的心性論依據
一、佛性論及其演變
二、佛性論對佛教平等觀的理論意義
第四節 業力果報論:佛教平等觀的現象論依據
一、業力果報論的基本觀點
二、業力果報論對佛教平等觀的理論意義
第三章 佛教平等觀的踐行
第一節 佛教倫理的基本精神
第二節 佛教平等觀在自我身心關係中的體現
一、透過“性相平等”識得“無我”
二、“果報平等”故“人身難得”
第三節 平等觀在人與人(社會)關係中的貫徹
一、“自他不二”故“自利利他”
二、“凡聖不二”故“人圓佛成”
第四節 平等觀在人與自然關係中的運用
一、“依正不二”建設生態“淨土”
二、“眾生平等”故應“惜生護生”
第四章 佛教平等觀的特性
第一節 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統一
一、佛教平等觀既具世俗性又具超越性
二、諸多平等命題本身直接體現出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統一
第二節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
一、實現平等終極目標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
二、業力果報平等內蘊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
第三節 生命觀、自然觀和理想價值觀的統一
一、佛教平等觀的生命觀
二、佛教平等觀的自然觀
三、佛教平等觀的理想價值觀
第五章 佛教平等觀的現世倫理價值
第一節 佛教平等觀關於自我身心關係的倫理啟示
一、佛教平等觀關於自我身心關係的主要觀點
二、佛教平等觀關於自我身心關係的倫理啟示
第二節 佛教平等觀關於人我關係的倫理啟示
一、佛教平等觀在人我關係問題上的主要觀點
二、佛教平等觀關於人我關係的倫理啟示
第三節 佛教平等觀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啟示
一、佛教平等觀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主要觀點
二、佛教平等觀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啟示
結 語 對待佛教平等觀的應有態度及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
參考文獻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