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

倓虛

倓虛法師(1875—1963)法號隆銜,俗姓王,名福庭,是佛教天台宗近世傳人,當代中國佛教界著名法師之一。中年出家,隨近代天台宗高僧諦閒法師修學,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方面有突出貢獻。1925年,諦閒老和尚向倓虛傳天台宗第44代法卷,倓虛法師成為天台宗第44代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倓虛
  • 別名:倓虛法師、隆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寧河
  • 出生日期:1875年
  • 逝世日期:1963年
  • 職業:中國現代佛學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佛教天台宗近世傳人,當代中國佛教界著名法師之一
  • 代表作品:《陰陽妙常說》《金剛經講義》
  • 原名:王福庭
人物生平,全家出家,舍利歸鄉,

人物生平

倓虛(1875—1963) 法號隆銜,俗名王福庭。河北寧河人。佛教天台宗近世傳人,中國現代佛學家。原青島湛山寺方丈。1917年於河北省淶水縣瓦宅村高明寺出家。不久,在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拜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傳人諦閒法師為師。1925年被正式接納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是年代表中國佛教界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聯合會”。創建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復興瀋陽般若寺、復興瀋陽永安寺、天津大悲院、西安大興善寺等,在北京彌勒院開辦佛學院並主持北京古剎法源寺。1931年在西安大興善寺任住持並傳戒辦學。1932年到青島創建湛山寺並任住持。1935年創辦湛山寺佛學院。曾到即墨、平度、龍口、煙臺、濟南等地弘法。1949年到廣州主持復興光孝寺,後移錫香港。1950年當選為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一任會長。其後數屆當選均以老病婉辭,集中精力於佛教教育事業。在香港先後創辦了華南佛學院、天台弘法精舍、諦閒大師紀念堂、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山極樂寺佛教印經處等。他畢生致力于振興佛教,弘揚佛法,主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創建叢林、佛學院多處,培養佛學人才廣布海內外。他在僧寺的管理方面, 施行住持十方選賢,任期3年,信徒供養住持的財務歸公有等改革的措施。
1963年7月11日,倓虛法師圓寂於香港弘法精舍,世壽89。其弟子於同年9月29日在香港九龍西貢山麓大澳門湛山寺內建舍利塔以為紀念。
主要著作有《陰陽妙常說》《金剛經講義》《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台傳佛心印記注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門品講錄》《影塵回憶錄》《讀書隨筆》《湛山文鈔》《念佛論》《僧璨大師信心名略解》《永嘉玄覺禪師證道略解》等,已出版24種。因其佛學造詣深厚,功德卓著,以他為代表的佛學學派被稱為“湛山學派”。

全家出家

倓虛青年時代,正處於清王朝的衰敗時期,時局動盪,戰事頻仍,百業凋蔽,使他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他的雙親都具有傳統的宗教觀念,父母的言行,使他從小受薰陶而形成濃厚的宗教意識。童年時期,他對求學淡漠厭倦;成年以後,對職業興味索然,唯喜涉獵宗教典籍。早年接觸過道教,並一度想出家修道。他的早期《陰陽妙常說》(上海出版),就是佛道參半的著述。
1914年,他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聽經,萌生出家意念,但未能如願。1917年,43歲,他拋家從營口赴天津清修院,由清池和尚介紹,經淶水縣高明寺純魁和尚代已圓寂的師兄印魁老和尚,為其落髮染衣出家,法名“隆銜”,法號“倓虛”。後赴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並留在觀宗寺習禪。觀宗寺住持、天台宗法卷43代傳人諦閒老和尚,對倓虛很器重,說他是“虎豹生來自不群”,希望他能在北方弘法。
1918年他隨諦閒到北京講經,次年到天津任法修院代理住持。1920年,倓虛回到營口。經他勸說,他的夫人王氏皈依了佛門,兩子也出家為僧。1921年,到河北井陘縣講經,隨後任瀋陽萬壽寺僧學主講。其間,他主持創建了營口楞嚴寺、長春般若寺,並重新興建了瀋陽般若寺。
1923年,倓虛應邀來哈爾濱主持修建極樂寺。

舍利歸鄉

魏兆麟的生父叫王維紀,倓虛法師的兒子,在她出生後幾個月,生父為避仇家被迫逃難,她便隨著養父輾轉到了河北,後改姓魏,從此就與生父徹底失去了聯繫。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長輩們相繼離世,她的身世之謎便越來越難有定論,為了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半年裡,魏兆麟從東北到香港,沿著倓虛法師弘法的足跡一路苦尋,終於在2010年6月中旬在遼寧營口楞嚴寺見到了失散多年的堂姐——釋淨凡法師,身世之謎最終得以解開。
2010年12月19日,倓虛法師紀念堂安館剪彩儀式在北塘舉行,魏兆麟從廣州專程趕來。此次她還帶來一件珍貴的禮物——倓虛法師舍利子。這枚舍利曾供奉於香港湛山寺,聽聞將在爺爺的故鄉北塘建立紀念堂,湛山寺方面特意請出舍利讓帶回家鄉。這枚舍利將永久地供奉在倓虛法師紀念堂。而在倓虛法師紀念堂安館剪彩儀式現場,這枚舍利也成為了全場的焦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