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道德哲學

信息技術與道德哲學

在這本文集中,一個國際哲學家團隊在信息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的許多方面有著閃光的論點,包括信息隱私、數字鴻溝、平等機會、電子商務的信任。本書在2010年獲得那摩爾獎。本書可作為學術研究管理者、研究成果使用者等廣大群體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信息技術與道德哲學
  • 作者:尤瑞恩·范登·霍文 (Hoven M.J.van den) 約翰·維克特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外文名: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ral Philosophy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信息技術與道德哲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荷蘭)尤瑞恩·范登·霍文(Hoven M.J.van den) (澳大利亞)約翰·維克特 譯者:趙迎歡 宋吉鑫 張勤

圖書目錄

總序(陳凡)
作者一覽表
引言
參考文獻
第一章諾伯特·維納和信息倫理學的興起
一、科學、技術和倫理學
二、信息倫理學的誕生
三、控制論和人性
四、控制論和社會
五、社會和“智慧型”機器
六、美好的人類生活與正義原則
七、熵和信息倫理學形上學
八、維納形上學思想的解釋力
九、摩爾的計算機倫理學理論
十、弗洛里迪的計算機倫理學原理
十一、維納對計算機倫理學的方法論貢獻
十二、維納的信息倫理學遺產
參考文獻
第二章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好的新興技術倫理規範
一、引言
二、技術革命
三、技術革命和倫理規範
四、三種快速發展的技術
五、更好的倫理規範
參考文獻
第三章信息倫理學:本質和範疇
一、信息倫理學研究的統一方法
二、巨觀信息倫理學
三、六種常見誤解
四、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公共領域的變革——政治權威、言論自由及網路公共領域
一、公共領域、負責人、代理人:政治權威的變革
二、公眾與公共領域:一些概念性問題
三、交流自由與分散公共領域:代理機構的作用
四、從公眾到公共領域:跨國民主制度形式
五、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民主與網路
一、思想實驗
二、公共(與私人)論壇
三、專門化——和分工化
四、社會級聯
五、共同經驗
六、建議
七、反對審查制度,但超越反對審查制度
參考文獻
第六章部落格的社會認識論
一、基於網際網路交流的民主和認識論特點
二、傳統媒體與部落格世界的認識論比較
三、信息過濾或者不過濾
四、部落格——一個對抗性系統
五、社會機制及部落格用戶的心理學特點
參考文獻
第七章多重自我和關係本體——線上親密性和隱私
一、引言
二、主動自我與被動自我
三、關係、自我展示和理解
四、線上高度自願自我展示的優勢
五、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本體與信息技術
一、引言
二、線上本體
三、電子人
四、性格本體
五、自我展示對本體的重要性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第九章信任、信賴和網際網路
一、信任和信賴
二、信任的兩種形式
三、網際網路
參考文獻
第十章自尊、可識別性和網際網路
一、自尊、信譽和“複合效應”
二、三個與網路相似的案例
三、匿名是一種保險的策略
四、匿名作為一種尊重最佳化戰略
五、匿名作為一種特權
六、回到未來:網路環境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文化和全球網路——期待全球倫理規範嗎?
一、引言
二、收斂
三、全球倫理挑戰
四、結論
五、不科學的終曲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集體責任、信息和通信技術
一、集體目的理論在社會知識獲取方面的套用
二、使用ICT方式的知識溝通、存儲和獲取的集體責任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計算機作為代理者
一、人類代理機構
二、計算機、電腦程式和機器人
三、計算機系統作為代理者
四、責任、義務和責備的問題
五、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道德哲學、信息技術和著作權—Grokster公司侵權案
一、引言
二、結果論
三、重大變化
四、從屬責任:技術提供者
五、Grokster公司侵權案
六、遺留問題回顧
七、處理著作權問題的道義論方法
八、意圖與Lockean附加條件
九、技術責任
十、結論
參考文獻
……
第十五章信息技術、隱私及個人數據保護
第十六章在技術中體現價值——理論與實踐
第十七章信息技術研究倫理學
第十八章分配公正與信息的價值——(廣義上的)羅爾斯
譯後記
譯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