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語言騷亂

信德語言騷亂,醞釀於1972年3—4月,爆發於同年6—7月的巴基斯坦信德省騷亂。起因是信德人反對從印度遷移過來的難民在信德省城市·特別是在喀拉蚩和海得拉巴等大城市工商業中占統治地位,而定居信德省的難民則要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導火線是語言問題。信德人認為信德人佐·阿·布托擔任國家總理,理應為信德人發展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提供機會和優厚的條件。7月7日信德省議會通過語言法案,宣布信德語為該省官方語言。反對派則要求增加烏爾都語作為省官方語言,因為其他三省都已這樣做。這一要求被拒絕,而且議會還進一步通過非官方決議,規定政府雇員必須在三個月內學會信德語,否則將被解僱,使矛盾更加尖銳,從而引發動亂;支持信德語和烏爾都語作官方語言的雙方使用武器和炸彈互相攻擊,襲擊和搗毀對方的印刷廠、報紙等。喀拉蚩失控,政府只有靠軍隊勉強維持秩序。定居難民甚至要求將喀拉蚩獨立為一個省。佐·阿·布托處於兩難:信德人是他的重要的支持力量,不能疏遠,但定居難民占信德省城市人口的60%,且在經濟、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90%的大工業家都講烏爾都語,也不能開罪。1972年7月16日,布托政府頒布折衷法令規定,不管是否以信德語為官方語,從法令公布之日起的12年內,任何人的任命和任何文官的聘用都不以是否會信德語或烏爾都語作為先決條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