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斤

俟斤

俟斤(Irkin)原為部族首領之稱, 鐵勒諸部酋長,皆稱“俟斤”。《隋書·鐵勒傳》:“獨洛河北,有僕骨、同羅(Tonqra)、韋紇、拔也古(Baqirqu)、覆羅,並號俟斤。” 拔也古君長之稱“俟斤”,突厥碑文中亦曾言之(見突厥文《闕特勤碑》東面三十四行)。原文為 Ulugh Irkin,漢文“大俟斤”。突厥官號之加 “大”字,常見不鮮,非止“俟斤”一名也。史稱多覽葛酋長亦號“俟斤”。多覽葛為九姓回紇之一,其酋號“俟斤”固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俟斤
  • 外文名:Irkin
  • 來歷:鐵勒諸部
  • 文獻記載:《新唐書》
俟斤來歷,文獻記載,相關考證,

俟斤來歷

鐵勒諸部外,白霫、鮫馬等部族,亦以“俟斤”統領其眾。《資治通鑑》貞觀十七年(6×4三年)稱“薛延陀本一俟斤”。在突厥諸部中地位最北之骨利乾(Quriqan),則二“俟斤”同居(《通典》卷二OO)。居今熱河省濱水北之霫,“習俗與突厥同,渠帥亦號為俟斤”(同上引),而潢水南鮮卑種之奚,每部亦置“俟斤”一人為其帥(同上引)。契丹“君大賀氏,有兵四萬,析八部,至於突厥,以為俟斤”。是此名之施用,不僅限於突厥種族矣。

文獻記載

《新唐書》卷二七O下《黠戛斯傳》:“東至木馬突厥部落,曰都播(Tuba)、彌列哥(Belige)、餓支(Ach)[拉德洛夫於葉尼塞河碑文中尋得黠戛斯民族名稱五,其中有Atoch及Belig二族,見 Elegesch紀念物中,似即“彌列哥”、“餓支”。參閱《蒙古古突厥文碑銘》第一冊,第343、314頁],其酋長皆為頜斤。”頜斤與“俟斤”在字面上固不同,但吾人試將“俟利”與“頡利”、“俟利發”與“頡利發”相較,不難知其為同名異譯。
西突厥十姓,分東西二部。在東者為五咄陸部落,在西者為五弩失畢部落。五弩失畢則有五“大俟斤”(Ulugh Irkin)。然則吾人試就今日地圖察之,東起遼水,西達中亞,舉凡稽首于于都斤山突厥之諸屬部,其酋長殆悉稱“俟斤”。此號傳播,可謂寬廣。

相關考證

“俟斤”一名,非突厥所固有;就史籍求之,實由鮮卑、蠕蠕傳授而來。《南齊書》卷五七《魏虜傳》:“又有俟勤地何,比尚書。”“俟勤”既可與中國尚書相比擬,當然為一官號。則突厥之“俟斤”,必為“俟勤”之異譯。《魏書》卷二九《奚斤傳》,吾人頗疑其非人名而為一官號。諸史北族列傳中以官名為人名者甚多,不止“奚斤”一人也。[此“奚斤”曾兩征蠕蠕。《魏書·蠕蠕傳》之“山陽侯奚”及“宜城王奚”即其人,前後封爵不同,非二人也]
《魏書·蠕蠕傳》:“婆羅門遣大官莫何去汾、俟斤丘升頭六人,將一千,隨具仁迎阿那瓌。”是“俟斤”一號,鮮卑、蠕蠕二族具早已用之,不自突厥始也。同傳“魏宣武帝延昌四年,蠕蠕可汗醜奴遣使侯斤尉比建朝貢。”“侯斤”之“侯”,當為“俟”字之誤。
契丹曾臣屬於突厥,故其君長大賀氏亦膺“俟斤”之號。厥後歷代沿用,迄遼太宗始有所改易。《遼史·太祖本紀》;“唐天復元年歲辛酉,痕德堇可汗立,以太祖為本部夷離堇,專征討。”夷離堇乃 lrkin之遼代音譯,是耶律阿保機初起時即居是官。《遼史·百官志一》:“北院大王分掌部族軍民之政。北院大王初名迭刺部夷離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會同元年改夷離堇為大王。”《遼史國語解》:“夷離堇:統軍民大官。”則其職位較唐代大異。
女真官號,頗有因襲契丹者。“移里堇”(Irkin)即其一也。《金史·百官志四》:“諸移里堇司:移里堇一員,從八品,分掌部族村寨事。”《欽定金史國語解》以為本遼語,不知其始自蠕蠕、鮮卑,中經突厥襲用而始見於契丹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