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濕地生態屏障

該片具體介紹了我國濕地的類型、分布以及它在保護自然生態方面的功能。也從典型出發,重點介紹了儘快恢復濕地自然生態的具體做法。該片在內容介紹上突出特點在於:鮮明生動地展現了濕地在補充地下水、畜存天然降雨、淨化水質、阻止氣候變暖、防止海水入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護濕地生態屏障
  • 類型:紀錄
基本信息,主題的奧妙,結構,藝術效果,

基本信息

作為科普片首先要有觀賞價值,拍得要美,在放映時,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能夠賞心悅目才行
科普電影其主旨還是要向觀眾傳達科學內容,為提高觀眾的科學文化水平服務。
科普電影面對的是大眾群體,要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愛看,都能看懂,這是其基本要求。
電影是一次過的藝術,要達到人家一看就懂,過眼不忘的藝術效果,畫面才是一切藝術表現手段的總體現,好不好看畫面。
這四點考慮是我們在創作《保護濕地生態屏障》以下簡稱《濕地》這部科普電影的基本出發點。影片完成後,應該說這四點想法實現了。在洗印廠出標準拷貝時,技術、藝術家做鑑定,風趣地對我們說:“你們拍的這部《濕地》影片比一般故事片還好看”。電影局審查後評價:拍得很好,有文學、藝術水準,觀賞價值較高。我“中心”領導也給予了很高評價。
我們面對讚揚也有一種成功之喜悅。那么,這部影片在創作上成功之處在哪裡呢?想來想去,還是從主題和結構上來找吧!

主題的奧妙

凡看過《濕地》影片的人,第一感覺是本片立意新,有一種震撼力。那么,它的主題是什麼?又是如何提練的呢?回想起來,蠻有意思。
(一)要有針對性,要明確給誰看
按常理說,《濕地》影片就是介紹我國濕地的類型、分布狀況,介紹我國濕地的資源以及我國是如何進行保護的。這樣做,雖然也把濕地的主要內容介紹出來了。但是,總覺得拍這部影片的目的還不很明確,好像是在無的放矢,解決什麼問題,拍這部影片的意義何在都不很清楚。其實,這就是那種就事論事,從本本出發、概念化、對內容處理簡單的科教片的基本表現以及所犯的通病,結果不好看。
我們的一點做法是不從本本、學術出發,而要從現實出發,要接觸現實,從現實一個個問題中尋找拍這部影片的針對性和它的觀眾。
先來找影片的針對性,這是提練主題要過的第一關。
濕地的提法,在我國的時間很短,到今天也只有五、六年的時間,列入資源保護國策也只有四、五年時間。在當地政府、基層幹部和老百姓那裡,說是濕地,其實就是荒地。過去我們一直說的“四荒”地,有很多都是濕地。如河漫灘、湖邊洲灘、江邊洲灘、沼澤地、海灘等。以往開發“四荒”地,就是對濕地的大肆破壞。
對那些山間河谷,低洼草甸,你說是濕地,農民說是荒地,開墾種糧最實際,比放在那裡當濕地保護起來有價值;當地政府、基層幹部認為,開發蓋房子比什麼都重要,不然小城鎮怎么樣去擴展,地方經濟如何去發展。上海市經濟發達,文化領先又怎么樣,他們就是這樣,先以濕地為招牌把海灘保護起來,過幾年城區開發蓋高樓大廈了。於是,再以濕地為由保護又一片海灘,幾年後它又變成了開發區。保護起來的崇明東灘過後就又變成了開發區,開發掉的理由是,為了一片濕地難道城區就不發展了嗎?這就是在保護濕地上的難題。你看,只從濕地學術概念出發,談保護濕地有用嗎?不接觸這些實際問題,拍這部保護濕地的影片又有何用,拍得幹嘛?
是荒地還是濕地?開發蓋了房子好,還是保護起來對?抓住這一問題去講,影片就有了現實意義,就有了針對性,回答了這一重大問題,影片就有了力度。那種把濕地當荒地開發破壞去使用的做法,是對資源的最大破壞,也是一大腐敗現象。好了,這樣去拍這部影片,針對性有了。揭示這些問題,就讓那些把濕地當荒地的基層幹部、當地政府去看,讓那些把濕地當荒地開墾種糧食的善良的老百姓去看,於是,本部影片的觀眾群找到了。
(二)立足現實,拉近距離
那么,從什麼角度去講,才能使那些把濕地當荒地開發、開墾的人們醒悟?講什麼內容,才能把濕地與荒地扯不清的問題講清楚,使人們覺悟過來?要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那拍出的這部片子,它的意義可就大了。
到大學和濕地研究所和管理單位採訪,聽有關專家介紹,包括看了一些政府領導的會議發言材料,感到不很帶勁,講得都是環保內容。如濕地是鳥類的生存地以及防止江河水污染等環保作用。這些內容一般都遠離民眾。談環保當地政府認為,這是國家拿錢要做的事,民眾認為,這是政府的事,不是老百姓做的事。再說,都是些長遠利益,眼下遇到的要吃飯、要花錢的事該怎么辦呢?談環保長遠利益,不要說是觀眾,就連我們創作者都說服不了,那些內容我們都會覺得把它開墾了種糧食是很實際的,離眼下利益比較遠,因為當地老百姓都很窮。
應該從當地人民民眾種地、打糧食、吃飯、喝水、住房等生活實際出發,從眼前利益去談保護濕地的重要作用,這樣觀眾才會認識了保護它的價值。把水作為切入點來談,搞建設要水,種地要水。濕地破壞,造成地下水下降,河水斷流,水井幹枯。山西、陝西和甘肅省不少村莊,就是這樣破壞濕地水源連村里人畜吃水都發生了困難。
由於濕地減少等原因,全國有 600 座城市供水不足。上海市由於開發濱海濕地,海水倒灌, 06 年 7 、 8 、 9 三個月全市缺水,市民吃水告急,不得不向周圍市縣求救。位於海河水系的天津市,由於上游修壩建水庫,破壞河流濕地,河道變直,河水入海加快,成了缺水城市。山東萊州灣開墾濱海濕地,挖塘養魚,使 400 公頃糧田鹽鹼化而被廢棄。 624 眼機井報廢。河南一些市縣,河北的石家莊、保定平原麥田,地下水位下降,幾百口水井幹枯報廢,使灌溉田變成了旱耕地,小麥產量連年大幅度下降,農民深受其害。
從水出發,談保護濕地的內容,這種表現角度,使濕地的作用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這些眼前的利益靠近了,拉近了人民民眾對濕地關心的距離,使濕地與觀眾有了密切關係,使影片產生了很大的現實意義。那一件件因濕地破壞而導致的生活和生產缺水的典型事例,在銀幕上觸目驚心地展示出來,畫面與聲音產生了發聾振聵的藝術感染力,使人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大為震驚。不保護濕地,眼下人們的吃飯、種地、喝水都發生了困難。
(三)扣住社會需要,明確主題。
在科教片創作中,扣住社會需要來提練主題、明確主題是我們多年來的一個獨出心裁的做法。這樣來確立的影片主題往往帶上了對現實的指導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常見的做法,拍《濕地》影片,濕地就是主題,拍《保護濕地》片子,如何來保護濕地,介紹保護的具體措施就是主題。這樣拍出的影片,思想不明確,沒升華,說什麼,怎么說,都可以,在內容上沒有主宰者,沒有統帥存在。這是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好看的專題片犯的通病。
濕地是個學科,在南京大學、“人大”都有這門課,還不是一本書。它研究的內容有:濕地的形成和演化、濕地生態系統和功能、濕地的結構、濕地資源、濕地生態管理、濕地保護、濕地環境保護等等。濕地在我國涉及多個部門,有環保、林業、水利、水產、農業等。在濕地中有江、有湖泊、有海、有森林、有草原,還有沙漠。這樣一個涉及面大,內容如此龐雜的題材,如果在創作上沒有一個很獨到的提練主題的方法,你很難把它的主題把握住、抓住,最後就成為了一個內容龐雜的影片,拍 20 集也講不完。在一部影片中也不知你在說什麼。這就是大題材影片難做的地方,駕馭不了。因為,像《濕地》內容如此寬泛的影片,一旦主題不明確,做起來那簡直是無邊無際,說什麼都行,這樣拍出的片子,怎么能好看呢?那么,如何來確立這類題材影片的主題呢?我們多年的實踐,從實際創作中總結出:從社會需要出發來確立和明確影片的主題。採取這種提練主題的創作方法,我們創作成功了《保護耕地》、《家庭土地承包有靠山》幾部大題材的影片。
在科教片創作中,拍什麼片子,是有目的和要求的。不是廠家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選題一般要報電影局備案的。這種要求是從社會和市場需要出發。拍這部《濕地》影片的要求是要反映出和諧社會的思想。拍這部影片的大背景是,在“科學發展觀”、“保護環境”、“和諧社會”等重要思想指導,國家重視了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工作。但是,在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不了解濕地的作用,不認識濕地的價值,不重視濕地的保護那種錯把手中的黃金當糞土的愚昧無知的問題。這種社會大背影使我們明確了拍這部《濕地》影片的目的,那就是要讓觀眾來認識濕地,去很好地保護濕地。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採訪和思考,把這部影片的主題提練為:濕地不是荒地,濕地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發展中如同耕地一樣重要,如同耕地一樣需要嚴格保護。保護耕地是糧食安全,保護濕地是吃水安全。吃糧靠耕地,吃水靠濕地。濕地一塊塊被破環,不只是破環了環境,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威脅到了我們的現實生活,威脅到我們今天的生存。
主題確立之後,緊接著的是,你如何來反映這一主題的問題。從掌握的內容出發,我們確定了從濕地的生態價值的角度來集中表現這一重大主題的創作思路。從什麼角度來表現主題,這在影片創作中是把主題形象化的過程。一切想法,在影片創作中,你都得創作為具體畫面,變為觀眾可見形象。這時,確立的主題,才能貫穿在你所拍的影片中,並從頭到尾貫穿下來。
確立了這樣的《濕地》主題,要比泛泛地去對濕地作些介紹好看多了,也有趣味了。因為,濕地不但不是荒地,還如同耕地一樣重要的思想,會緊緊抓住觀眾的心。
(四)突出重點,做到主題鮮明。
從確立的“濕地如同耕地一樣重要”的主題出發,那么本片的重點是在介紹濕地的生態功能、生態價值和作用。要從這些方面去論述濕地如同耕地一樣重要的觀點。經過一番苦腦的思索,我們把它概括上升為“生態屏障”這四個字。這樣,就把這一重大的題材,宏大的主題提練集中到了“屏障”兩個字上了。
要用“屏障”作為全片的貫穿線,要用“屏障”統領全片內容,主題提練到這裡,頭腦一下子豁然開朗,片子的內容,拍什麼內容,需要什麼內容,全明白了。那濕地龐雜的內容,在我們腦子裡全變活了。濕地涉及面寬反倒成為了創作的一大優勢,它豐富的內容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大舞台,是個無限廣闊的空間,你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組織材料的才華;你可以充分展示自己駕馭大題材,把握大主題的本領。主題提練到這裡,無論是科學顧問,還是我們攝製組成員,都認為這個主題太好了,一時使我們十分興奮。我們確定氣勢磅礴為本片的藝術風格。要多用高空俯瞰鏡頭,要拍好廣角鏡頭,要在全景上多作文章。背景講究明亮一些,體現高昂的風格,追求一種大片的藝術風格,給人以氣魄非凡的感覺,從而使人看後產生震撼力。這時,一個三本即: 30 分鐘長的大片的內容在腦子裡全出來了。那各種想法、那一個個靈感像鋼花飛淺,像泉水在奔涌,頭腦是那樣火辣辣的,一股創作的激情在燃燒、在奔涌,高興極了。
這時,自然而然的那些要介紹的內容便在頭腦里清晰地呈現出來了。即展現濕地在補充地下水、蓄存天然雨、淨化水質、阻止氣候變暖、防止海水入侵,調節氣候這些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上的屏障作用。有了主題,在選取材料上,在介紹內容上,似乎有一種該來的自然而出,該淘汰的自然而去的感覺。不再感到要表現的內容龐雜了,也在這時,對綱舉目張才有了體會。這些提練主題的方法,是我們多年的創作經驗,難道沒有點自出機杼,獨避蹊徑的做法嗎?

結構

大片子需要有大構思。
駕馭大題材難點就在於你是否能拿出一個脈絡分明的藝術構思,大框架。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在“生態屏障”的主題統領下,《濕地》的藝術構架會是怎樣的呢?作這種構思,我們真是絞盡了腦汁,煞費苦心。
這么做,主要想跳出那種文章邏輯結構形式。如: 1 、什麼是濕地; 2 、濕地的分布、類型; 3 、濕地的作用和功能; 4 、存在的問題; 5 、如何來保護,保護措施。這種結構,看上去段落分清楚了。但是,這不是影片結構,它在畫面形象上是不清楚的。你看,在講作用段落中出現的濕地畫面到了介紹保護內容時,還要重複出現。各段落在畫面重複上不可避免的,這在電影結構上是最忌諱的。再有,段落之間也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繫。電影的特點,畫面與畫面,段落與段落之間是要有聯繫的。一部電影是一個完整的有內在邏輯聯繫的畫面藝術整體。而這種文章邏輯結構法,是把問題歸併講完了,再去介紹要恢復植被,要禁牧,要防止荒漠化,要建濕地保護區等保護措施,再一一去擺保護措施。在這種結構里,所介紹的措施與歸納講的問題不直接掛鈎,沒有必然聯繫,看這些集中起來一一介紹管理措施的畫面,觀眾總是不明白要這么做的道理,因而印象不深,這不是電影。電影的原理是生活的再現,不是理論文章的翻版。
我們構思的《濕地》影片的結構是:
五大塊內容:淨化水質的“地球之腎”,天然降雨的蓄存庫,大氣“溫室效應”的穩定器、補充地下水,自然生態大環境的調節器。
三條線:
第一條:生態、功能;第二條:現狀、問題;第三條:舉措、典型。
在影片中,這“三條線”由“屏障”主題的統領,自始至終一貫到底,將五大塊內容連成一個完整的形象整體。
比如,介紹濕地是自然生態大環境的調節器一節吧,舉了新疆荒漠濕地的例子,展現了新疆的濕地來源於雪山的景觀。在這裡,介紹生態作用的第一條線是這樣的,雪山流經荒漠,形成河流和大大小小的湖泊濕地。這些濕地,在年降雨為 50 毫米至 150 毫米的乾旱荒漠地方,不但滋養著植被,同時也澆灌出 14 萬公頃的綠洲灌溉農業。第二條線是現狀和問題。因此接著介紹出,在這裡,由於農業的拓展,使一條條河水在斷流,一個個湖泊在乾枯。 30 年來,新疆已有三分之一的湖泊在消失,塔里木河出現了 300 公里的斷流河段。如今,在斷流河床兩岸生長鬍楊林的沙漠區,地下水位在急速下降,造成大片大片胡楊林死亡。怎么辦呢,於是出現要介紹的第三條線。即:舉措和典型。重點介紹了如今這兒的人們有了生態用水的觀念,在發展農業中,注重生態建設。當地政府下大功夫開渠引來博斯騰湖的水到塔里木河,使斷流河床有了流水,使塔里木河兩岸已枯死的胡楊林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你看,這種介紹,在濕地的“現實價值”這一“靈魂”的統領下,使功能、問題、措施三段內容之間有了內在聯繫,產生了密切關係。問題和措施靠得很緊,觀眾從畫面上可看清楚為什麼要在這兒採取引水的措施。在這一段落里,生態功能、現狀問題、舉措、典型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生態屏障的主題表現的十分鮮明。
再舉濕地是大氣“溫室效應”的穩定器的一段內容介紹。在這一段內容介紹中,“三條線”的結構特點也很突出。第一條線生態功能,介紹的是沼澤濕地,它由於有水,溫度很低,好氧微生物活動弱,植物殘體分解緩慢,穩定並匯聚起了溫室氣體 CO 2 ,因此,它在氣候變化中起著穩定器的作用。第二條線現狀和問題介紹的是,在我國不少地方,由於連片沼澤地開墾成了農田,水被排走了,地溫升高,好氧細菌活躍起來,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 CO 2 大量排放到大氣層中,使大氣層產生正性“溫室效應”,氣候變暖。應採取什麼措施呢?第三條線,介紹了採取的舉措和典型。介紹在我國東北、四川沼澤濕地區,國家建立起了一個個濕地保護區,禁止開墾種糧食。在這一段落里,用紀實手法介紹了許多建保護區的典型。這種三條線的結構方式,在“濕地”生態屏障的價值和作用的主題統帥下,將要介紹的五大塊內容,連線成了一個藝術整體,使五大塊內容之間產生了必然的內在的邏輯聯繫。在全片中,“三條線”從頭貫到尾,猶如三條河流,浩蕩東流去。

藝術效果

(一)影片在“三條線”構架中,在五大塊內容表現上出現了“三個空間”,使影片有“時空”變化大的藝術效果。
“三個空間”是:
海:大海,介紹的是濕地防止海水入侵的作用;
陸:地面,介紹的內容是濕地在蓄存地面水和地下水方面的作用;
空:大氣層,介紹的內容是濕地在穩定大氣層氣候變暖作用上的內容。
五大塊內容在海、陸、空三個空間變化的天地里展示出來,也使五大塊內容在空間變化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整體,給觀眾以景觀之美。
“時空”效果
在《濕地》影片中,總是介紹過去怎么樣,發生了什麼問題。“過去”和“現在”始終在對比中出現。如影片中“三江源”濕地一段內容,就先展現了它過去的狀況。那 300 萬年以來綿綿不絕的冰雪資源,它孕育了中國最大最長的三條江河和眾多湖泊、沼澤濕地。過去這兒有 5300 個湖泊,湖水總面積 1820 公頃。
草原退化,植被減少,雪線上升,冰川融小,沙漠在這兒出現了。黃河源頭荒漠化面積超過了 110 萬公頃,並且,這種沙化面積每年還以 4 萬公頃的速度在擴展。
這種“過去”和“現在”時空變化的對比出現的手法,幾乎出現在每一節內容介紹中,在“三條線”結構中形成了一種表現風格,產生了強有力的衝擊力。這種“時空”的變化,使“三條線”結構在影片中增強了時空變化的厚重感。
(二)“三條線”都是由小到大發展的。它像是個拉鏡頭。在內容表現上,它由小到大拉開。它從濕地土壤如何保水的小點上特寫出發,慢慢拉開,看到一個接一個的重要內容和大問題,最後展開濕地在中華民族今天和明天經濟發展中、生存中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它在思想內容上拉得很大,很巨觀。“三條線”這種由小到大發展的特點,這种放大拉鏡頭的結構特點,使影片在表現濕地這樣一個內容多、主題宏大的題材上,在結構上有了獨到之處。
(三)在“三條線”發展中,設了一些“懸念”,使“三條線”在懸念推動中不斷向前發展。如: 1 、它在“海水入侵”中會起什麼作用?會起作用嗎。 2 、在大氣中,在今天氣候變暖中,它是如何來控制“濕室效應”的? 3 、在今天,淡水十分短缺中,在今天生產和生活用水如此之大,氣候又如此乾旱面前,濕地發揮什麼作用?發揮多大作用?破開這些懸念,便將濕地的功能、作用、價值、現狀、以及當前保護濕地的新理念,技術等內容全部介紹出來了,這就在電影的“時空”結構中藝術地、形象地、生動地表現了濕地的科學價值。
為了生動有趣,科教片決不能造假。當前,在我國科教電影創作中,一種以“情景再現”為方式的造假編故事偽科學的科教片在盛行,我們認為,這是十分有害的。科教片不科學,科教片不講科學,在科教片中出現了假科學。看來,在科教片界,也要開展打假活動。
(四)立意新,思想性強是這部影片在主題和結構上反映出的一大特色。如在影片中出現的對扎龍和向海濕地保護過程介紹的一節,可看到當地政府先是建保護區,後又開排水溝、引水渠種地,對這些典型的紀實報導,它突出地反映出,我國各級政府站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實事求實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隨時在政策側面上修正自己的主觀性和做法,使人民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得到保護。一句話,影片強烈地表現出在濕地建設上,問題是嚴重的,保護的難度是很大的,黨和政府決心也是堅定的,是偉大的,功績是永不可磨滅的。
在《濕地》影片創作中,攝影畫面拍得很美,很可貴地做到了畫面基調和影片的思想內容相協調;動畫簡捷明了,生動有趣;音樂寫出了畫面的內涵;錄音情緒飽滿;剪輯採用了跳越大的大片剪輯風格,也十分流暢。由於這些各路神仙盡顯風采,影片的主題才表現的突出而鮮明。
當然,在影片創作中,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待在下部片子中去發揮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