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名勝古蹟

保定名勝古蹟

保定是兼有平原、湖泊、濕地、丘陵、山地、亞高山草甸的地區。有國家5A級景區2處、國家4A級景區6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地質公園3處、國家森林公園4處。 境內群山西峙,沃野東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涼城,又有泛舟的湖泊。

基本介紹

大慈閣,簡介,概況,古蓮花池,直隸總督署,王氏莊園,野三坡,滿城漢墓,紫荊關,義慈惠石柱,易縣道德經幢,定窯遺址,開元寺塔,閣院寺,開善寺,慈雲閣,北嶽廟,鳴霜樓,清西陵,清河道署,淮軍公所,軍官學校舊址,紀念館,光園,冉莊遺址,紀念館,白洋淀,涼城風景,狼牙山,

大慈閣

簡介

大慈閣建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位於保定市裕華路北側。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大慈閣

概況

大慈閣是一組寺廟建築群體,因其主體建築稱大慈閣而得名。
大慈閣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的山門,門楣書“真覺禪寺”,門前一對石獅,分立左右。穿過山門,東為鐘樓,西為鼓樓。迎面是高大的石基,高5.4米,石階22級,面寬17.54米,進深12.24米,周作望柱,玉石欄桿。主體建築大慈閣巍然聳立其上,歇山布瓦頂,重檐三層,直上雲霄。底層面闊5間,進深2間。閣內有1尊觀音菩薩像,妙相莊嚴,42條手臂分別執有淨瓶、寶劍、禪杖、菱鏡、拂法等法器。慈眉善目,神態安然。東西兩側的壁畫為十八羅漢畫像及經變故事,是閣內遺存的藝術精品。閣內有樓梯可通二、三層。通高約25米。角梁下皆墜風鐸,風動鐸響,丁當悅耳。檐脊上做蹲獸,栩栩如生。
前人讚美大慈閣的詩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名句。

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上元二年(675)在臨漪亭的基礎上建立。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南側。地處保定舊城中心,占地面積3.15公頃,池水面積0.79公頃,是中國北方現存最早的一座實景園林。
古蓮花池古蓮花池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由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築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蓮池。從元至今700餘年來,時為別墅,時為書院,時為賓館,時為行宮。1921年修復蓮池時,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書"古蓮花池"四字匾額,至今仍用該名。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洒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蓮池東廊為碑林,有清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御筆碑文7通,北廊壁上嵌有明、清書法家書寫或臨摹的碑碣88方。古蓮池兼南北園林之美,有"城市蓬萊"、"三湘七澤"、"小西湖"等美譽。1988年,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秀麗的風光躋身於"全國十大名園"之列。

直隸總督署

直隸總督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99號。
直隸總督署直隸總督署
清代直隸總督處理公務的衙門。該署前身可上溯到元朝,世祖至元七年(1270)順天路(後改保定路)總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宣化堂,作為衙署,明初為保定府衙,永樂年間改作大寧都司署。入清以後,幾經變化修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奉諭大興土木,改建為直隸總督署,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歷經8帝182年的歷史,始終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駐此署的總督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有李衛方觀承劉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歷史內涵豐富,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譽。民國以來,則為直隸督軍、川粵湘贛經略使、直魯豫巡閱使、保定行營、河北省政府駐地。
占地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以兩條南北更道相隔,主體建築在中路,共五進院落,均為青磚起脊小式硬山建築,保留了雍、乾時期的風貌,是中國北方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築。中路主要建築有大門、儀門、大堂、公生明牌坊、二堂、官邸、上房,並配以左右耳房、廂房等,整體建築以甬道及各堂正中為中軸線,院落之間,穿堂而過,正廂房之間,廊廡相通,意境深邃,氣氛莊重。是中國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衙。

王氏莊園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正西的腰山鎮,距保定市25公里。保定腰山王氏莊園始建於清朝初年,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腰山鎮,是王氏先祖王錫袞所建。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將軍府邸和巨商的豪門巨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錫袞祖居遼寧省鐵嶺市南關,為正黃旗高級將領。其先祖王杲本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祖父,官居大明王朝建州右衛指揮使,威震一方。其後人追隨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展開和明朝的鬥爭,後來又追隨清世祖皇太極征戰四方,衝鋒陷陣。王錫袞從軍後始隨多爾袞,屢建戰功。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保定腰山王氏莊園
清順治元年,王錫袞一家人從龍入關。順治四年,王錫袞受封於京西南的保定腰山,其因受封圈占了周邊州縣大量土地。後來,王錫袞利用圈占的土地,發展農業、廣收地租、創建莊園、開辦醬園、設立商號。隨後的王家幾代人,代代精英,繼續苦心經營運作,大力發展創辦家農商兼營,積累了巨額財富,繼續大興土木廣建莊園,為修建莊園提供了雄厚財力。鼎盛時期的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是個高牆圍護的城堡,有成套住宅50餘套,各類房屋500多間,莊園占地近300畝。莊園由北往南依次為“北園”、“中園”、“南園”、“場院”四大部分。院內各種磚雕、木雕、石雕造型生動,蘊含豐富。其中的“團龍抱鼓石”“虎皮紋上馬石”都是主人特殊身份的象徵。
當時收租範圍更是達到保定的定州、滿城、蠡縣、高陽、博野等地,其商號遍布保定、北京、天津、內蒙、新疆及江、浙等地。從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到1948年土地改革前,無論三百年的滄桑如何變化,腰山王氏莊園一直是當地的豪門巨宅,富甲一方。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將軍府邸兼巨商的豪門巨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的各種門廊、房屋建築非常適合拍攝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影視劇。在這裡已經陸續拍攝了《大決戰》、《青春之歌》、《天下糧倉》、《曹雪芹》等八部電影、電視劇。
參觀用時:3小時。行車路線:京石高速或107國道保定下,沿天威路西行,約25公里到腰山鎮。

野三坡

野三坡自然風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保定城北150公里淶水縣城西北的太行山深處,總面積640平方公里。地勢由南向北逐步增高,差異很大,分為上、中、下三坡,景區內有56個風景點,通稱"五峰一水"。
保定名勝古蹟
懸崖深谷,花鳥獸魚無所不有,具有雄、險、奇、秀四大特點,景色壯觀。尤以海棠峪、蠍子溝、懸崖谷溝、魚泉、佛洞塔、大龍門城堡等景點聞名,野趣盎然,美不勝收。上坡與下坡因山脈之隱蔽,氣候也有所不同,寒暖相差半月許,每逢時令,下坡核桃已結實,上坡始開花。三坡之名因地形、氣候不同而得。
燕下都遺址
保定名勝古蹟保定名勝古蹟
燕下都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52公里處易縣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
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已發現城垛和城門各3個。宮殿區在城址的東北部,大型主體建築遺存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高11米,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已無存)、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
武陽台東北、東南和西南,有三組宮殿建築組群遺存,每處遺存為一個大型主體建築基址和若干處有組合關係的夯土建築遺蹟。手工業作坊遺址位於宮殿區西北至東南的一條弧線上,有鑄鐵器、兵器、錢幣、燒陶器、制骨器等作坊遺址,遺存豐富。
市民居住遺址分布在東城的西南,中部和東部有大量的生活用具出土,墓葬區在東城的西北角,"虛糧冢"墓區有13座古墓,均有封土,排列有序。燕下都燕昭王時所建,是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延續時間很長,直到秦國將燕國滅亡,才被破壞和廢棄。
燕下都遺址出土的豐富遺存,是研究燕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

滿城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劉徹的庶兄,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作為中山國的第一代王,統治長達42年。
劉勝墓與竇綰墓均採用以山為陵的建設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兩墓則大同小異。全墓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6個部分,墓室中分別修建了木結構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齊備的豪華地下宮殿。墓內除了華麗的陳設和棺槨外,發掘中還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種。
其中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類銅燈19件,尤以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最為珍貴。劉勝、竇綰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全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劉勝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竇綰玉衣全長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600克。
滿城陵山漢墓的出土文物曾赴歐、亞、美等國和地區展出,受到了國內外高度讚譽。

紫荊關

紫荊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89公里處易縣城西北紫荊山嶺上。海拔1080米,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
山路崎嶇,易於戍守。東漢時名五阮關,因其崖壁峭直,狀如列屏,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今名。
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合稱"內三關"。關的主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有牆相隔。東城較小,設有文武衙署;西城較大,為屯兵之地。關城東、西、南牆外有牆,形成環抱主城的三座小城池。
此外,南天門兩側的陽和門外有黃土嶺城,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或稱迤西堡城)與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關牆總長10516.5米。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座。紫荊關歷史悠久,文物頗多。古代軍用井、唐代軍用碾盤至今保存完好。古棧道遺址至今清晰可辨,古印章、古貨幣、古代服裝飾品都曾多次發現。這些文物為研究中國古長城、古文字、古代軍事建制提供了資料。?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定興縣縣城西北石柱村。
柱身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頌文3000多字。全柱分基礎、柱身和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礎為一巨石,近正方形,東、西兩邊各長2米,南北略短,基石上有覆蓮座柱礎,雕刻粗壯有力。柱身高4.5米,呈不等邊的八角形,用兩根淺棕色石灰石壘接而成,自下而上每高1米約內收2.5厘米,頌文和題名刻在柱身各面,筆法古樸蒼勁。柱身的頂端有一塊長方形石板,是石柱的蓋板,又是石屋的基礎。石屋建於石板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四阿式屋頂,雕有柱、大斗、方窗、闌額、檐椽、角梁、瓦壟和屋脊等。
義慈惠石柱造型奇特,為研究南北朝時期古建築提供了極其可貴的實物例證。頌文記述了北魏末期統治階級鎮壓杜洛周、葛榮農民起義的情況。定興一帶曾是農民義軍和北魏王朝軍隊激戰的地方,起義失敗後,人們收拾遺骨集中埋葬,立木柱作為標誌,北齊河清元年(562)統治者將木柱改為石柱,並加刻題額、頌文。?

易縣道德經幢

易縣道德經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易縣城內龍興觀舊址。
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幢座為一石雕仰蓮。幢身系由漢白玉石雕成,豎立於仰蓮幢座之上,高4.29米,直徑90厘米,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42厘米不等。幢身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下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敕文。其他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81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以下為歷代增刻的職官人員,以清嘉慶至宣統元年的居多。幢體上為一仰蓮寶蓋,其上為幢頂,頂部平齊,似為殘斷所致,高38厘米,呈屋頂狀,八角形,用一巨大青石雕成,雕有脊、瓦壟、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之下有斗拱承托。造型簡樸,典雅美觀。易縣道德經幢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形體最大的道德經幢,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豎立於易州城西開元觀,南宋乾道五年(1169)遷至城內龍興觀,幢身經文系按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李隆基注本鐫刻,是中國校釋老子《道德經》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唐代道教及其有關問題有重要價值。經文傳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幢頂八角形屋頂,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實例。?

定窯遺址

定窯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60公里處曲陽縣澗滋村和東、西燕川村一帶。
該縣曾屬定州管轄,故稱定窯。是中國北宋時期五大名窯(官窯、哥窯、汝窯、均窯和定窯)之一,以生產優質白瓷著稱。定瓷窯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在澗滋村北一帶,至今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堆積仍然很多,有13處高大堆積,最高的堆積達15米。從遺址地層疊壓關係看,遺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時期。
北宋定瓷有碗、盤、盆、罐、瓶、爐、器座以及玩具等。白瓷的胎質潔白、細膩、堅硬而且比較薄,釉色純白、勻淨,裝飾豐富多彩,手法多種多樣。刻花和劃花以各種萱草、牡丹、蓮荷、雙魚、水禽題材為多,印花以各種變形的纏枝牡丹圖案最多,還有蓮、梅、石榴、菊花等等。當時定瓷除供御用外,還大量出口到波斯、埃及、印度、日本和非洲一些國家。
至今在大英博物館作為罕見工藝品被收藏,世界上有10多個國家設有專門收藏和研究古定瓷的機構。北宋定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南北仿造者眾多,因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名稱,如土定、新定、北定、南定和粉定等。北定就是北宋定窯生產的瓷器,在金、元時繼續生產。其制瓷技術,對於促進中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開元寺塔

定州開元寺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62公里處定州城內南門裡東側。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該塔建於高大的塔基之上,高84.2米,13層,塔基周長127米,塔身八角形,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塔身分內外兩層,外塗白色,各層均辟門,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迴廊。層間築有磚階可達頂層。塔剎為銅鑄六節葫蘆,塔身為磚結構,加築松柏等木質材料。塔內迴廊頂部,自下而上分別為磚雕天花、彩繪天花以及拱券式頂。迴廊兩側有壁龕,內或繪壁畫,或置塑像。在迴廊的磚壁上嵌有碑刻和名人題詠,十分珍貴。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仁宗至和二年(1055)建成。據記載,此塔是開元寺僧人會能去天竺(今印度)取回舍利子,經皇帝召見後降旨興建的。宋王朝為防禦契丹,曾利用此塔瞭望敵情,因此開元寺塔又名料敵塔。在900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了10餘次地震,清光緒十年(1884)六月,塔的東北面自上至下塌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開元寺塔的保護十分重視,1994年開始進行全面修繕。?

閣院寺

閣院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150公里處淶源縣城西北隅。
現存建築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經閣,坐落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還有東西配殿和其他附屬建築。文殊殿供文殊騎獅像(已無存),是閣院寺的主體建築,平面近似方形,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布瓦頂。
前有高大的月台。殿的大木構件、斗拱製作與部分裝修,都保持著遼代的建築手法,為研究遼代大木結構、斗拱製作、配置及其發展提供了實例。檐下外檐畫青綠彩畫,在遼代建築實例中是首次見到,並且在彩畫中還使用了少量金色。
遼應歷十年(960)建,一改唐代建築樸素強勁的面貌,而趨於華麗,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殿內壁畫,因用一寸多厚的泥土覆蓋幸得保存至今。從已露出的部分看出,原壁畫是一幅貫通整個牆壁的大畫面,東西兩壁都是四組坐在蓮花座上的佛像,兩旁為站立侍者像。一面牆寬約15米,這樣大尺度的兩幅壁畫,配合原來文殊像雕塑群組作為殿內的主題,所構成的莊嚴氣氛是罕見的。
在文殊殿前還有遼應歷十年(960)八棱漢白玉經幢一座。
殿東南鐘樓基址上,存有鐵鐘一口,高1.6米,口徑1.35米,為遼天慶四年(1114)鑄造。寺內其他建築如天王殿、藏經閣等,均為遼以後所重修、改建。

開善寺

【開善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大寺"、"大佛寺"。位於保定城東北60公里處高碑店市原新城縣城內東北角。
系唐時所建,明清重修。傳說先有大佛寺,後有新城縣。現存木結構為遼代遺物,國內亦不多見。該寺原規模較大,正中為大殿,東有伽藍殿,西有祖師殿,南有天王殿和金剛殿。東隅有禪堂,西隅有紺園。
大殿平面呈長方形,面積410平方米,台明寬30.39米,進深18.49米,面闊5間,進深3間,六架椽,單檐布瓦殿頂,出檐1.82米。殿身高12.08米,立在高1.1米的基石上,內有四柱,為減柱造法。
梁架結構不用天花板。殿的建造雄偉壯觀,技藝精湛。其中彩畫、壁畫、佛像巧奪天工,有碧殿映空,金像耀目,畫棟飛雲,巧幻不可臆度之說。佛像正中為觀音,兩旁有八大金剛、羅漢。佛座中藏有經卷等。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有佛事活動。
民國年間,因改大殿為教育館中心堂,除石刻像外,佛像全部毀掉。後彩畫亦剝落,壁畫用白灰塗掉。現存大殿一座。?

慈雲閣

慈雲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大悲閣。位於保定城北51公里處定興縣城內十字街中心。
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五月。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
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修後改名。
元大德年間,龍興寺主持僧寶德因舊大悲閣毀於兵亂,發願重建,大德十年落成。
龍興寺原有前、中、後三部,現僅存中部之閣。閣坐北朝南,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4米,平面近方形,高約13米,重檐歇山布瓦頂,上下皆面闊3間,進深3間。磚木結構,檐下有斗拱承托,工藝精巧,彩繪華麗,宏偉壯觀,保存著元代建築風格。明御史李藎有碑記。

北嶽廟

北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83公里處曲陽縣城西部。
始建於北魏宣武帝年間(500~512),為祭祀北嶽之所,歷代沿襲成制,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遙祭北嶽恆山。
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曾重建北嶽廟,嗣後歷代均有程度不同的修補與擴建。
北嶽廟主要建築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現存建築有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台殿遺址和德寧之殿。兩側還有一些碑亭。德寧之殿是北嶽廟的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的北部,殿基高大,周圍有白玉石欄桿,前有月台。
現存大殿系元代至正七年(1347)重建,是元代木結構建築中最大的建築之一,懸有"德寧之殿"匾額。該殿建築雄偉壯觀,高約30米,面闊7間,進深4間,四周出廊,重檐廡殿頂。梁架為八架椽,斗拱碩大,配置具有特色,整座建築仍保持著宋元時期的特徵。殿內東西兩壁繪有巨幅"天宮圖",高6.5米,長17.7米,東牆壁畫為"龍興雨施",西牆為"萬國顯寧"。大殿內扇面牆的背面有高大的壁畫,長約27米,為北嶽神出行圖,方誌載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繪,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北嶽廟碑碣林立,現存北齊至清碑刻137通,其中著名者有北齊鄒珍碑、大魏王府君碑、唐張家禎碑、宋韓琦碑、元趙孟碑和明朱元璋碑。

鳴霜樓

【鳴霜樓】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東路西段路北。
因明宣德年間重修,又稱宣德樓。成化年間修葺時改名乾雲樓。俗稱鐘樓。坐北朝南,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周圍砌女兒牆。建築為重檐歇山布瓦頂,面闊3間,進深3間,底層為一大間,東側置樓梯。六椽?和金檁下縱向置枋子兩根,為懸掛鐵鐘之用。鐘高2.55米,口徑2米,鐘上有銘文,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鑄。此樓出檐平緩,角檐起翹,角檐上置不同形態的走獸,檐下施宏大的斗拱,屋檐挑出。明清都曾進行重修,是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大式建築。?

清西陵

清西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80公里處易縣梁各莊西。是清朝皇室陵墓群,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占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
先後建有帝陵4座: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後陵3座,妃陵3座,王公、公主園寢4座,共14座陵墓,葬76人。泰陵是雍正皇帝的墓陵,建於1730~1737年,建築最早,規模最大,是清西陵的中心。其他各陵寢分別位於東、西兩側。泰陵自最南端五孔石橋算起,沿神道往北依次建立了石牌坊、石象生、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50多座建築物。1803年建成的昌陵為嘉慶皇帝的陵墓,規模與泰陵相仿,寶頂比泰陵還要高大。道光陵墓規模小於泰、昌二陵,但楠木隆恩殿卻別具一格。光緒崇陵是中國帝後陵中的最後一座,於1915年建成,範圍規模雖小,排水系統卻很完善。清西陵擁有宮殿1000餘間,石建築和石雕100餘座,陵區內松柏如海,宏偉壯觀,富麗堂皇。

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興華路西端路北。坐北朝南,建於清道光年間。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機構,後成為軍閥王占元公館,抗戰勝利後為國民黨28軍軍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歸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現為保定市離休幹部寓所。現存門樓,後面是三進院落,各院獨立,院之間原有穿堂過廳。院內有東、西、北房,無南房。前院和中院正房面闊7間,後院正房面闊5間,進深1間,房屋之間廡廊相連,硬山式。現存建築完好,仍保留著清末官宅的特色。?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環城西路南段。是一座具有江淮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所址初為縣城隍廟土地祠舊址。
清鹹豐元年(1851),李鴻章奉旨率淮軍至保,接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在此興建淮軍公所,作為祭奠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而陣亡的淮軍將士的"昭忠祠"(祭場)。李鴻章死後,奉詔改昭忠祠為李鴻章祠堂
1912年改為保定私立志存中學校舍,1937年後淪為日本兵營,1948年作為冀中軍區司令部,1949年作為河北省軍區司令部,1958年後為河北省財貿幹部學校校址。今為居民住房。該祠堂建築規模較大,占地約1.67萬平方米,東西寬115米,南北長120米,有著典型的江淮建築特點。主體建築脊兩端都是封護牆,中間留有一條寬2米餘的火巷。房屋高大寬敞。前廊有圓柱支撐在石鼓柱礎上。軒檐頂格,斗拱有精細的雕刻,很多都是花鳥透雕,工藝精細。院內一座二層閣式戲樓,雕樑畫棟,精巧入微,舞台面積不大,保留著傳統的民間風格。院內有不少牆壁、影壁上還依稀可見帶有濃郁的南國風情的景物水墨畫,幾處石刻記載著淮軍的"功績"和"烈士"的事跡。整個院落呈現典雅和靜謐肅穆的氣氛。院內原有3個大門,南門為過廳式大門,北門和西門是帶有門洞的小門樓。院子的東南部有4個四合院落,東北部也有4個小四合院。西部是大操場,東西寬60米,南北長110米。西南角是荷花塘。"文革"中,操場已蓋上民房,荷花塘也被填平,只有幾個四合院落還保存較好。目前正擬定維修和保護措施。?

軍官學校舊址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位於保定舊城東偏北2.5公里處,占地100萬平方米。由校本部、分校、大操場、靶場四部分組成。建築格局悉仿日本士官學校的形式。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創辦了北洋陸軍將弁學堂,二十九年(1903),在東關外又創辦了北洋速成武備學堂,三十二年(1906),改成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同年建保定陸軍軍官學堂,1909年更名陸軍預備大學堂,同年速成武備學堂結束,陸軍預備大學堂遷陸軍速成學堂址。
民國元年(1912)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到北京,袁世凱在保定始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保定軍校以其人才輩出和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而馳名中外。
民國改元後11年間,軍校畢業生即達6553人,其中不乏近現代史上頗有影響的名人,如革命將領葉挺董振堂趙博生,民主革命人士李濟深季方孫岳張治中傅作義,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陳誠。此外,蔣介石張群吳佩孚齊燮元等高級政要,均為軍校前身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畢業。
1928年軍校停辦,校址迭遭摧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長時間籌備,於1995年在原址建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紀念館。?

紀念館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陳幼雲祠堂,1984年改今名。
位於保定市金台驛街西端原育德中學內。育德中學校舍建築,除陳幼雲紀念祠堂處修復的院落及附近4排平房外,均已無存。
陳幼雲(1878~1909),保定蠡縣潘營村人。
1903年入保定直隸學堂學習。
同年秋天,自費赴日本弘文學院留學。
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回國,在保定創辦了同盟會河北支部,並為主盟人。
1907年聯合12名志士創辦育德中學,並被公舉為監督(校長)。
1909年積勞成疾,不久病逝。由郝仲青繼任校長。
1917年,育德中學首創"高等工藝留法預備班",至1920年,共辦4期,畢業生213人,留法生93人。湖南籍學生最多,劉少奇李富春李維漢等都曾在此就讀。
1918年,毛澤東和蔡和森曾來保定會見留法預備班學員,併合影留念。留法預備班主要課程有法文、機械學、製圖學和生產實習等。
1984年保定地區文化局對陳幼雲祠堂進行維修並更名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光園

曹錕故居光園】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中段路北。
最早是明朝大寧都司右衛署故址。民國年間,曹錕任直隸督軍後,把原直隸按察使司獄署改建為賓館。曹錕慕明將戚繼光之名,於1917年將賓館更名"光園",作為私人別墅。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主建築有大小房屋21間,原西北角和東北角都是四合院平房,造型別致典雅,結構嚴謹,用料基本為方磚混凝土,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
主建築正門建於高台基之上,門上部有拱形石雕花,下部兩側以石柱體支撐。建築的東、西兩端,是具有西方特點的尖頂圓柱體式房間,窗子為長木格百葉窗。建築外部房檐採用中國屋頂的檐子樣式,並上加一排石沿兒,似雕花,又似女牆。西側房前廊有數根石柱,柱子都是上細下粗,融入了西方特色。遠看有立體感,宛如歐洲中古時的小城堡。
1917年至1921年,曹錕先後邀請梅蘭芳、尚小雲等梨園名伶來保演出,住在此園內。
1922年4月,曹錕作為直系軍閥首領,在光園策划過直奉戰爭,大敗奉軍。1923年10月10日,曹錕就任北京政府總統,直系軍閥大本營移至北京。1926年至1933年間,張學良、閻錫山、蔣介石等先後來保,並在此下榻。
1949年後,河北人民廣播電台和省教育廳曾遷駐於此。現為市政府部門用房。?

冉莊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30公里處清苑縣冉莊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人民利用地道打擊日偽軍的英雄業績,聞名全國,冉莊地道也因此馳名世界。
冉莊地道源於單口的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後由於戰爭的需要,洞身逐步延長。最後挖成了戶戶相連,村村相通,上下呼應,能打、能退、能進的地道網。冉莊地道以該村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幹線,長2.25公里。還有南北地道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通往外村的聯村地道4條,全長約15公里。地道設計巧妙,構造複雜,設施完備,設有指揮部、儲糧室、休息室、陷阱和廁所,並裝有照明燈和路標,具有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地道的出入口靈活多變,多設在牆根、牲口槽、炕面、鍋台、風箱、井口等處,地道還與水井相通,既通空氣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達,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廟、碾子、燒餅爐、牆體等做成工事和掩體,都由地道巧妙地連線起來。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同敵人作戰72次,打死打傷敵人267名,同時配合外地作戰85次,幾乎每一個工事、每一個槍眼都留下了殲敵的記錄。電影《地道戰》就取材於此。地道戰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紀念館

城南莊革命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154公里處阜平縣城南莊。
北靠蒼山主峰,南鄰胭脂河。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都設在這裡,領導邊區軍民進行抗日鬥爭。
1948年4月,在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重要時刻,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由陝北經山西進入阜平,將辦公地點設在此處。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也曾在此工作。
毛澤東在城南莊召開過多次重要軍事會議和整黨、土改會議,並寫下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黨工作》、《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一九四八年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等著作。
1973年在此處建立了紀念館,共占地5252.6平方米,有房屋53間,其中毛澤東居住過的舊院面積1751.2平方米,有舊房21間。舊址院落及通往後山的防空洞保存完整。

白洋淀

白洋淀】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保定城東45公里處。地處安新、容城、任丘、雄縣、高陽交界處,是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淺澱湖泊,素有"北國江南"、"華北明珠"之稱。
白洋淀面積362.8平方公里,85%的水域在安新縣境內。正常蓄水量4億立方米,最高蓄水量10億立方米,淀區被36個村莊和12萬畝蘆盪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46個淀泊,其中百畝以上的大淀99個,有白洋淀、燒車淀、撈王淀、馬棚淀等。因白洋淀面積最大(約89萬公頃),故以其命名。河淀相連,溝濠縱橫,水村田園交錯,蘆盪荷塘星羅棋布,是旅遊度假勝地,有"西淀風荷"、"東堤煙柳"等八景。
白洋淀不僅有秀麗的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抗日戰爭時期淀上游擊隊--雁翎隊令日本侵略軍心驚膽寒。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白洋淀旅遊資源不斷得到開發,新的景點不斷建成,一年一度的"荷花節"引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涼城風景

涼城風景名勝區】河北省風景名勝區。涼城即淶源縣城,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接壤,淶水、易水、距馬河三源交匯之處,東南距保定150公里,東北距北京200公里,是京、津、保、石旅遊圈上的重要風景區。
由於地面抬升,重巒疊嶂,形成了涼城獨特的自然氣候,最熱月份平均日最高氣溫21.7℃,故此得名"涼城"。其景區面積達480平方公里,地形複雜,群峰拱翠,碧潭流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
目前已陸續開發了拒馬源風景區、白石山景區、仙人峪景區、十瀑峽景區、橫嶺子森林公園、烏龍溝長城遊覽區、老虎山景區、楊家將戎馬古蹟旅遊線等八大遊覽區.

狼牙山

狼牙山】以八路軍五勇士浴血抗擊日寇捨身跳崖而聞名於世。
其實,狼牙山還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山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遠遠可以看到群山中的一個山頭上,有一組白色建築,五角五層的狼牙山三烈士紀念塔,兩座五角亭,一座石牌坊,一圈圍牆。
如今,這裡既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國家級森林公園。作為一處旅遊勝地,品位很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