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形式主義

俄羅斯形式主義

是1915至1930在俄國盛行的一股文學批評思潮,其組織形式有以雅克布森為首的“莫斯科語言學學會”和以什克洛夫斯基為首的“彼得堡詩歌語言研究會”其成員大多為莫斯科大學和彼得堡大學的學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羅斯形式主義
  • 外文名:Russian formalism
  • 發源地:俄羅斯
  • 盛行時期:1915至1930年
定義,影響,發展史,意義,

定義

形式主義(Formalism)指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門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
俄羅斯形式主義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認為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在於它的文學性,而文學性存在於形式之中。這裡的形式主要指語言形式。

影響

對藝術語言的影響
俄羅斯形式主義的主張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而俄羅斯悠遠而又豐厚的藝術傳統,未來主義,象徵主義各種思潮相互交匯的歷史圖景,促成了俄國形式主義對藝術語言的歷史性邁進。
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的影響
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

發展史

俄國形式主義於1930年代中期,遭史達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它是西方文學史上重要的文藝思潮之一,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乃至英美新批評派的形成,都有著很大影響。
代表人物與理論主張
一、文學作品是“意識之外的現實”。他們主張文學的內部研究,無關經濟政治和作者。
二、雅各布森提出文學研究對象:文學性。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就在於文學性,就在於文學語言的聯繫和構造中。(不同於日常性和科學性語言,比如科學一加一就是二,但是文學卻可以是似而非,存在悖論。)
三、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原則。因文學創作的宗旨不在於審美目的,而在於審美過程。為人們過於熟悉的事物,而失去對其的感受,因此要讓事物陌生,以此加大理解難度,延長審美過程,重新審美感知原來的事物。而文學創作離不開語言,因此要先將語言陌生化。比如托爾斯泰將“聖餐”稱為“一小片白麵包”。
四、巴赫金闡述了他的一系列理論,如對話理論、狂歡化復調小說和話語雜多等。
五、艾亨鮑姆提出科學實證主義文論。另外他認為文學史的發展有自身必然規律,不隨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而改變。
四、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不同:日常語言有交際功能,內容意義最重要;而文學語言中,表達本身即形式就是目的,喪失語言的意義,只有詩學功能。聯繫:文學語言是日常語言的陌生化之後的產物。
五、方法論上,採用語言學二分法,將內容與形式對立。布拉格學派主張形式可以決定、創造內容,形式不受內容自主支配,獨立自主。

意義

俄國形式主義在文學批評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對文學批評的原則、功能等問題的看法帶有強烈的反傳統色彩。俄國形式主義雖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但影響是深遠的。他們不僅對法國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影響顯而易見,而且在新批評乃至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中也可以看到俄國形式主義的先驅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