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形式主義美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國形式主義美學
  • 代表人物:艾亨鮑姆,什克洛夫斯基,雅谷布森等
俄國形式主義美學(Russian formalist aesthetics)現代西方美學流派之一。20世紀20年代前夕和整個20年代盛行於俄蘇。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亨鮑姆、什克洛夫斯基、雅谷布森等。它的形成大體上可追溯到1915年“莫斯科語言小組”和次年的彼得堡“詩歌語言研究小組”的成立。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和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對該派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1930年後因政治上的原因遭壓制。該派美學早期以象徵主義為基礎,認為形式是自主的、自我表達的。把詩歌語言從實用語言中區分出來。關心文學的結構,認為顯著的結構特徵只存在於作品本身,而不存在於作者。藝術是自主的,是一項永恆的、自我決定的、持續不斷的人類活動。藝術永遠不受生活束縛。他們注重“陌生化”概念。這一概念由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認為詩歌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對受日常生活的感覺方式支持的習慣化過程起反作用,使欣賞者不再看到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使熟悉的東西“陌生化”,以便把一種新的、生氣盎然的前景灌輸給欣賞者。文學語言不僅“製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就是陌生的。後期追尋普遍存在於文學作品不同層次和各種手法中的相互功能關係和等級關係。承認內容是文學形式的功能,不是和形式分離的東西。但又認為,對於任何詩歌來說,重要的不是詩人或讀者對現實的態度,而是詩人對語言的態度。文學史是新的形式或文體起而反抗舊的形式或文體,並對文學的永恆因素重新組合的歷史,亦即陌生化的過程。俄國形式主義美學對30年代的捷克結構主義美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文體批評派美學和法國結構主義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影響著當代符號論美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