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傑昌

侯傑昌

侯傑昌,曾任武漢大學校長。空間物理學家,博士生導師,在電離層電波傳播關係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3月當選為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9月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傑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 出生日期:1937年11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代表作品:電磁波傳播原理
  • 性別:男
  • 任教專業:工學-電子科學與技術
  • 所在院系:電子信息學院
  • 研究方向:電離層物理
原任武大校長,創新,傳統高等教育,創新與教育,創新源泉,武大創新目標,

原任武大校長

冬日的暖陽塗抹在珞珈山的琉璃瓦建築上,碧綠一片。這裡是由蔡元培先生1928年定名的國立武漢大學。走過裝飾一新的“自強、弘毅、求是、創新”的校訓牌,記者迎著儒雅熱情的侯傑昌校長,坐在能鳥瞰校園的行政樓一間古樸的會客室。
“自由一點,像漫談似的,好不好?”略帶廣東梅州口音的侯傑昌校長始終微笑著,拍 拍記者的胳膊。
“好的。讓我們來漫談一下創新這個話題。”記者打開了採訪本。

創新

侯傑昌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據我的經歷,高等學校從來都是搞創新的。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應該對人類的知識寶庫有所貢獻,這樣我們人類才能不斷地前進。如果都是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對人類的知識寶庫一塊磚、一片瓦都不加的話,那么你這個大學便沒有存在的必要。”
1998年4月以來,一場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在武漢大學展開。這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大大促進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轉變和教育觀念的更新。

傳統高等教育

侯傑昌校長說,傳統高等教育,以灌輸和傳授知識為主,培養的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比較弱。比如我們的中學生,在數理化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都可以拿冠軍,但為什麼我們拿不到諾貝爾獎呢?因為奧林匹克競賽所使用的知識都是現成的,加上中國的學生非常勤奮和刻苦,他們可以將這部分知識掌握得非常好並且靈活運用,但諾貝爾獎強調的是別人沒有搞過的東西,是有所發明和創造的東西,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什麼是創新型的人才呢?侯傑昌校長認為,它的基本要求是,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寬口徑是指具有專業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和就業機會多的特點;厚基礎是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高素質是指高境界、高智慧型、高穩定能力結構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

創新與教育

侯傑昌校長說:“中華民族要在21世紀實現全面復興,靠的就是現在的這些大學生。今後各行各業的骨幹都應該是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擔任。這些人的能力和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所以說,創新對於高等教育來講太重要了。”
侯傑昌校長告訴記者,武漢大學在實行學分制、雙學位制、主輔修制和本科—碩士—博士連讀的基礎上,新近又推出了研究生與導師互選制、教學工作校長負責制、教學顧問督導制、任課教師聘任制等配套改革,設立了旨在鼓勵學生創新的學術創新基金和近百項各類學科獎學金。
“現在我們有些學生,之所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不敢懷疑權威,不敢懷疑書本。”侯傑昌說,“其實,書本上的東西和權威們的說法,都是在當時當地的客觀情況下得出的結論,當客觀實際發生了變化,就應該按照新的情況得出新的結論。

創新源泉

如果愛因斯坦不突破牛頓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對論。敢於懷疑,善於懷疑,才會去鑽研,去創新,才有好奇心。創新肯定是標新立異,肯定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創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
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近年來,武漢大學致力於建設一支具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侯傑昌說,學校業已出台了“吸引傑出人才來校工作辦法”、“特聘教授崗位制度實施辦法”、“青年學術骨幹工程實施辦法”、“教師業績津貼實施辦法”等一系列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政策措施。
侯傑昌說:“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有創新型的教師,沒有創新能力的教師絕對教不出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武大創新目標

據記者了解,武漢大學倡導創新目標後,學校的學術氣氛越來越濃,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合越來越多。物理系和化學系可以聯合申請課題,化學系的博士生可以到生物系做博士後。
侯傑昌說:“比如做一個雷達,既要有懂天線的人,也要有懂接收的人,要有懂發射的人,還要有懂電子技術的人,要有懂計算機信號處理的人,也要有搞理論物理的人。單一的個人不可能完成雷達製作的全過程。現在任何一個問題,都是多學科的協同作戰。而沒有提出創新的目標時,合作的想法就很少,即使你想合作,但可供申請的項目也很少。要么是你一個人能完成的你才敢搞,或者是夫妻兩個人可以完成的你才敢搞。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綜合是趨勢。沒有綜合,就沒有交叉的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