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地方傳統建築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始於魏唐的乾欄式建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木建築有民居(木樓)、鼓樓、風雨橋、寨門、井亭、涼亭等,種類繁多,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至今仍然保持了古代乾欄式建築的一些基本特徵。

2006年5月20日,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Ⅷ-3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種類造型,營造方式,圖案裝飾,多重功能,工藝流程,木作工具,製作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會早期甚至是更早的巢居時期,那時的黔台語族的先民,就已創造了這種以“竹木結構”“卯榫結構”“雕樑畫棟”為特色的“建築文化”,侗族人民將其完整的傳承了下來。
木構建築木構建築
魏唐時期,侗族就已經有了乾欄式建築,至今已有將近一千多年的歷史。《魏書·僚人》就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欄”的記載,這足以證明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的悠久歷史。在這一時期,侗族本構建築營造技藝逐步的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當代的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工藝特徵

種類造型

侗族木構建築種類繁多,主要有民居(木樓)、鼓樓、風雨橋、寨門、井亭、涼亭等。侗族木構建築依山傍水,式樣美觀,技藝精巧,體現了侗族工匠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和精神寄託。
在侗族木構建築中,無論是結構複雜的鼓樓、風雨橋,還是結構較為簡易的涼亭、吊腳樓,其造型都獨具特色。鼓樓在民居中凌空而起,威嚴挺拔;風雨橋飛檐翹首,臥江舒展;民居星點棋布,錯落有致。
侗族工匠在木構建築造型設計中遵循均衡、對稱、和諧的規律,並且注意運用直線、斜線、曲線、折線進行多重的組合構圖,構成了比例協調、均衡對稱、規整完美的建築造型藝術,充溢著樸實自然、穩定規範的形式美感。

營造方式

在侗族木構建築中,建築師不用繪製圖紙和製作模型,整體構思全在腦海中,僅憑手上把自製小角尺,用一條楠竹製的丈尺和一支竹片潔墨筆,通過手鋸、鑿子、斧頭、木創及長頭控鎬等工具,成百上千、長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眼等,在“木馬”上製作而成。對於建築中各種構件名稱,墨師們都爛熟於心。為使在豎樓時不至混亂,他們使用了代代祖傳的“墨師文”作為符號畫上標記。

圖案裝飾

通過藝術手段,侗族工匠在木構建築的各個部分,如屋脊、挑手、檐部、柱頭、榫頭、欄桿、門窗等,採用鑿刻、雕塑、繪畫、疊砌等多種手法,構成不同的花紋圖案。這些圖案構圖嚴謹,組合規整,均衡對稱,造型生動,加上刀法嫻熟,工藝細膩,線條流暢,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多重功能

侗族木構建築具有明顯的實用功能:吊腳樓經濟適用、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冬暖夏涼;鼓樓為寨民講款議事、娛樂休閒的中心;風雨橋不僅方便民眾過河,還能遮風擋雨。同時,侗族木建築還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它的設計、結構、製作都體現出侗族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工藝流程

木作工具

侗族人民無論是勞作還是建房,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傳統的木作工具,這些木作工具種類繁多,最主要的有鋸、斧、刨、鑽、墨斗、曲尺等。侗族木工在建造村落時從來不需要圖紙,僅憑一把尺、一個斗就能準確地進行定位測量,幾個匠人交流一番之後就有了建造方案,村民一起動手,自製的鋸、斧、刨、鑽等粉墨登場,一塊塊木料變得方正渾圓,一個個木條變得大小均勻,一件件木架變得結實牢固。閒暇之餘,侗族木匠還將自製的墨斗雕成桃形、魚形、龍形等造型各異的圖案既為自娛,也為展示木工手藝。
工藝流程工藝流程

製作流程

  • 製作小樣
侗族的匠師們,以前從不用圖紙,只是按設計要求,如鼓樓的底面形狀和尺寸(一般皆為正方形)、層檐數(皆為單數)、角數(鼓樓上層角數有時和下層不同,如多為六角或八角,當然也有四角)以及柱高等要求來製作小樣。
  • 製作丈桿
將竹子劈開,用刨將其毛邊稍加刨光,不至於刺手。橫桿上用侗族所特有的符號標明柱、梁等排架的位置。縱桿上標註著柱、枋等的位置。
  • 材料加工
根據小樣開列出各種構件所需材料的種類、數量、規格方面的料單。料單要列出具體的項目,比如主柱幾根、檐柱幾根、規格大小等等,每個構件都必須包含進去。之後應對材料進行檢驗,看有無腐朽、蟲蛀、節疤、劈裂等進行詳細檢查,這是保證建築物質量的第一道關口。
十三個墨師文十三個墨師文
最後對材料進行初步加工(這是指畫線前的加工),將荒料加工成規格材,比如枋材寬厚去荒,刮刨成規格枋材,圓材徑寸去荒,砍刨成規格的柱、檁材料等。梁、枋等方形構件的初步加工。首先選擇一個底面,將底面刮刨直順、光平,待底面加工好後,再加工側面。柱、檁類圓形構件的初步加工是取直,砍圓,刮光。
  • 畫線標示
這是整個建築過程中比較關鍵的一步,而且必須要由經驗豐富的掌墨人來進行此項工作,一般的工人是無法勝任此項工作的。畫線就是在已經進行過初步加工的材料上,將各構件的尺寸、中線、側腳、榫卯位置和大小等用墨線標示出來,然後,工人才能按線進行加工。要使整個加工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掌墨人首先要對建築的整體結構有充分的把握,他要十分清楚所畫的每個構件所在的位置,只有明確了各構件的具體位置,他才能確定榫卯的方向和形狀。特別是轉角處的構件更不能錯位。畫線完畢以後,還必須將位置用竹片標寫清楚,以便安裝時對號人座,而且這有助於防止漏掉或重複製作構件的發生。
  • 製作構件
本道工序是在畫線的基礎上,將畫過線的材料按要求加工成柱、梁、枋、檁、椽等部件全部製作出來。此道工序是整個木質建築的重心所在,它耗時最長,約占建築過程的四分之三的時間。
  • 構件組裝
安裝就是將已經製作好的各構件——柱、梁、枋、椽、檁等組裝起來的過程。在進行此道工序前,首先要對各構件詳細檢查,確證各部件都按要求製作完畢,沒有尺寸不符合的或漏掉未加工的構件。這是檢驗構件是否精確的時候。如果某些構件製作的不夠精確,那么在組裝過程中還要花費時間進行整修,這將有礙於組裝的順利進行。用竹釘將椽子固定在框架上,以便上瓦。
侗族木構建築作品:同心橋模型的再版侗族木構建築作品:同心橋模型的再版
  • 構件裝飾
屋頂的裝飾,是指建築瓴檐的裝飾。裝飾圖案多是與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圖案,如牛角、鳥、白瓜(侗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蔬菜)等。
經過上述工序,一座具有侗族獨有特色的、代表著侗族民族性的建築便大功告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侗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造型美觀,工藝絕倫。侗族整座木構建築以榫卯連線,不用一顆鐵釘,但卻十分牢固,不僅有很高的工藝價值,而且是侗族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現狀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侗族傳統民間工藝,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主要通過民間工匠傳承,但是,當代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出現危機,主要是因為建築工匠後繼乏人、木材來源匱乏。

傳承人物

楊似玉,男,侗族,1955年生,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人。2006年5月20日,楊似玉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申報項目: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楊求詩,2017年12月28日,楊似玉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申報項目: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保護措施

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委以及區文聯共同舉辦,區民間藝術家協會承辦,黎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協辦的“貴州鼓樓風雨橋技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正式開課,有來自各區縣的鼓樓、風雨橋技藝傳承人40餘人參加了培訓活動。授課教師有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家、廣西省民族古建築專家以及民間文藝家等專家學者及工藝大師,就以“鼓樓及風雨橋的傳承與保護”為主題展開培訓。
侗族木構建築作品侗族木構建築作品
2001年,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成立公司,截至2018年,已收徒弟近300人,通過“公司+工程+學徒+傳承”的模式,力求培養出更多新生代掌墨師。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中的程陽永濟橋可謂是侗族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又名程陽橋,建於1912年,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是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因其建築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要展覽
2018年8月24日,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製作的風雨橋作品亮相於廣西工藝美術作品旅遊工藝品暨大師精品展。
社會套用
2017年12月23日,侗族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和徒弟維修三江侗族民俗工藝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