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城

蒙古語稱“庫爾圖巴爾哈遜”,坐落在正藍旗旗所在地上都鎮北2公里。始於金代,因為是烏桓遊牧故地,故命名為“桓州”。遺址亦呈方形,分外城和內城,四面城牆多為土建,周長達4公里多。此古城遺址已於1987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侍郎城
  • 別名:桓州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 地理位置:正藍旗旗所在地上都鎮北2公里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歷史,年代,交通,

歷史

當地人也稱之為四郎城,傳說是北宋與遼國戰鬥中,宋朝小將楊四郎被遼國俘虜,受到公主青睞,遼國肖太后把他招為駙馬,修建了四郎城。而歷史記載,桓州有新舊兩城。舊桓州城在正藍旗旗所在地上都鎮西南30公里處,新桓州城在上都河北岸丘陵南緣,與上都鎮隔河相望。 金朝統治者為了抗擊蒙古騎兵南下,在北部邊境地帶挖掘了壕塹,派重兵屯守,並沿著壕塹防線設定了東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大招討司。西北路招討司的所在地就設在桓州城,最初的桓州城建在上都河上游,距離上都鎮約30公里。
上都河就是灤河上游,發源於河北沽源縣山中。此山在遼代稱炭山,炭山北面為涼陘,是遼代皇帝的避暑勝地。上都河自南北流,流經桓州城折向東流,經元上都、多倫後又南折流入灤河。它在桓州、元上都、多倫間轉了一個半圓形的圈,在兩岸形成了廣闊的沖積平原,這樣就孕育了遼闊繁華的金蓮川草原。風水寶地自然是人人喜愛,於是這裡先後成為遼、金、元幾代皇族活躍的舞台。
金世宗完顏雍多次來此處,進行狩獵和宴請各部族首領。1185年,隨從金世宗來此的趙秉文賦《金蓮》詩云:
一望金蓮五色中,離宮風月滿雲龍;
向來菡臽得銷盡,何許薔薇露染濃;
秋水明邊羅襪步,夕陽低處紫金容;
長陽獵罷回天帳,萬燭煌煌下翠峰。
詩中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蓮川狩獵時的情景,朝出夕歸,邊狩獵邊遨遊,觀賞金蓮川秀麗的風光。然而,當時西北路招討司駐紮地也就是舊桓州城,就在皇帝行宮附近,多有不便。為保證皇帝的安全,西北路招討司決定將桓州城北遷30公里,到金界壕附近,也就是今天的侍郎城。

年代

據考證,桓州城建於公元810年,是金朝皇帝賜予官僚的封地,隸屬金代西京大同府管轄。是金朝西北路招討司的所在地,也是金朝重要的牧馬場。明初置桓州驛,號稱“開平西南第一驛”。為金、元、明代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桓州城南臨上都河,北靠呼爾虎山,呈方形。東西長1052、5米,城周長約4公里。古城東北角有方形子城,東西距離約289、2米,古城中部及西部,以及中部平偏南,有建築台基,散布著較多的殘磚散瓦,瓦皆素麵,反面布紋。殘垣高2—3米,尚清晰可見,城牆外側設有護壁台,城牆上等距離設有馬面,在外牆和內牆之間都設有繞城河。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外側部分地段包砌石塊。該城曾出土製作粗糙的灰色石雕龍頭,蓮花紋基石等石質建築構件,並出土灰色紋瓦片,粗瓷雙耳、鐵斧等。古城保存較好,為金代政治設施的重要遺址。此古城遺址已於1987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侍郎城,已經湮沒於荒野蔓草之間,只能供人們抒發憑弔懷古之情了。

交通

207國道縱貫全境,集通鐵路穿越全旗6個蘇木,在桑根達來與207國道交匯,使這裡成為錫盟地區最大的客運中轉站和貨運集散地,也是全旗農畜產品外運的主幹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