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左雲楞嚴寺佛樂)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佛教音樂(左雲楞嚴寺佛樂)
  • 主題詞:傳統音樂,寺廟樂曲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北魏時期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左雲縣文化館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左雲縣楞嚴寺寺廟音樂流傳於左雲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涼城縣一帶,原屬中國北方梵唄聲腔的東路流派,伴隨著僧侶們的唱經及佛事活動,產生、唱響於明朝初年,豐富、發展在明、清兩代。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其還吸納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佛曲音樂的元素,並和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種具有蒙漢特色、異域風情的寺廟音樂。

歷史淵源

楞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左雲縣城東南隅最高處,全寺五進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該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曾於正統、弘治等年間有過六次擴建和重修,至今部分建築保存較好。楞嚴寺寺廟音樂在北魏時期就已流傳於左雲境內。據《魏書·釋老志》記載:“今之僧寺,無處不有。或比滿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梵唱屠音,連檐接響。”“屠音”即“浮屠”(佛教之音)——寺廟音樂。由此可見,早在北魏時即有了楞嚴寺及其寺廟音樂。

基本內容

楞嚴寺音樂是當時寺廟音樂的經典,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嚴寺僧人採用本地民間樂曲,吸納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區的音樂演奏手法創作而成。其音樂系寺廟音樂的北方系統,屬北方系統東西兩路流派的東路。由於起調深沉、曲調古老而優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有管子、笙、手鼓、鑼、引磬、銱、鈸等11種。現記載有楞嚴寺音樂歌贊10曲,楞嚴寺音樂吹腔28曲,眾多樂曲。

基本特徵

楞嚴寺寺廟音樂是由歌贊曲和器樂吹奏曲兩部分組成的,一般在僧侶誦經和佛事活動中唱響,同時也在民間各種法事中演奏。楞嚴寺寺廟音樂的歌贊曲起調深沉平穩,旋律莊重典雅,再配以吟誦之經詞,遂形成一種極其肅穆的音樂氣氛;其吹奏曲則風格多樣,既有蒙曲的粗獷豪放,又有漢調的婉轉流暢,在激越跌宕的音樂旋律中,還不乏梵音的空靈邈遠。

主要價值

楞嚴寺寺廟音樂是晉北地區獨具特色的廟堂音樂,楞嚴寺寺廟音樂對於研究北魏時期建都平城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間音樂文化及其當地寺院佛事、佛曲,它的存在形態對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明、清以來佛事活動的狀況,有著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楞嚴寺寺廟音樂地方特色濃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瀕危狀況

在左雲縣內文廟、千佛寺、睡佛寺等寺院舉辦大型的佛事活動中也有演奏,後因寺院的拆除而衰落、流失。80年代初,左雲縣文化館深入民間走訪老藝人,對瀕危失傳的楞嚴寺寺廟音樂進行了搶救性蒐集整理。現只收集到部分音樂樂譜,與其相關的配器,大多寺廟音樂瀕於失傳,亟待收集和整理。

保護措施

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左雲縣文化部門已制定了科學的保護計畫,準備採用文字、樂譜、錄像等數位化多媒體技術,對楞嚴寺寺廟音樂進行全面、系統的記載,為楞嚴寺寺廟音樂建立完整的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