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良(中山大學圖書館副研究員)

何國良在1916年1月出生於高要縣肇慶鎮沙街的一個貧苦工人家庭。他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了,當時母親只有19歲,真是孤苦伶仃。這位勤勞、堅毅的母親,為了哺育孩子,到處奔波,打短工,做傭人,嘗夠了人間的艱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國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縣
  • 出生日期:1916年1月
  • 逝世日期:1986年5月
  • 職業:翻譯家
  • 畢業院校:廣州市立師範學校
  • 主要成就: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
    廣東省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
1927年,何香凝在廣州辦了一間紀念先夫的仲愷農工學校,何的母親有機會在該校蠶桑班學習,歷時一年多,由於成績優良,被留校擔任技術員,就靠母親的工資,何國良於1923年1月進高要一區第四國小校讀書,1927年1月轉到區立一小讀至畢業。同年9月又進高要縣立中學讀國中,至1933年6月畢業。同年9月,他考進廣州市立師範學校,三年後畢業離校。
1936秋,他考入省郵政局工作。他的日常工作是揀信。下班後,同事們各自散去了,他卻刻苦學習英語。為了節省吃飯的時間,他到附近買兩個麵包,坐在郵件分揀間的角落裡,一邊啃麵包,一邊啃英語書本。到晚上人們熟睡了,他還在微弱的燈光下念英語辭彙。後來又學習法文。
當時,翻譯人才非常缺乏,全局只有何國良一人能翻譯兩種文字,因此,領導對他十分重視。他為自己能有這樣一個發揮專長的機會而無比興奮,依然像學英文、法文一樣,不知疲倦地工作,領導上貫徹按勞分配政策,照顧他的工作特殊性,決定加發占工資總額百分之十的外文翻譯津貼,這使他異常感動。隨著與社會主義國家交往的增加,用俄文書寫的信件不少,很需要俄文翻譯。何國良又自覺地挑起學習俄文的擔子。他從收音機學會了一些俄語知識後,就邊學邊譯。白天上班時,依靠俄漢辭典翻譯信件,夜間等人們熟睡以後,他還孜孜不倦地學習俄語。就這樣,何國良掌握的外文,由2種增加到3種。
他的外文專長,被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部門發現並引起重視。1957年7月。他被調到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不久,這個所從廣州遷到海南島,擴建為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合設一個圖書館,何國良負責管理圖書兼翻譯外文資料。直到1973年5月,華南熱帶作物所搬遷到湛江市,何國良隨所轉移,任圖書情報室翻譯員。1979年4月調到中山大學圖書館,直到1986年5月逝世止,他除了管理好圖書以外,把時間、精力用在學習、鑽研翻譯外文上,30年間他自強不息,奮進不止。掌握的外文語種增到14種,除了英、法、俄、日、德、西班牙等國際主要語種之外,還能筆譯荷、捷、波、葡、意、越、瑞典、印尼等國文字。此外,還從事世界語活動,與日本的世界語活動家、福岡市動植物園負責人森真吾保持聯繫,能筆譯世界語。
他翻譯的內容,除了長時期專注於熱帶作物範疇的各個專業以外,還涉及工農業、儀器設備、醫藥、潛水、科技工具書、圖書館學、情報學等門類,為科研和生產提供文獻和參考資料的譯文,在專業刊物上發表譯文,編譯重點的科技專書。先後譯出《潛水學》、參與譯出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科技百科全書》的農業部分、《世界科學家人名辭典》等大型工具書。他經手譯、校、編的譯文總數一時難以統計,就1978年3月統計,關於熱帶作物和其他門類的科技情報資料的譯文已有70多萬字,其中經他編集為《國外橡膠加工資料匯集編》有22萬字,加上以後七、八年間的譯作,最少也有150萬字。
何國良一生儉樸,穿著極不講究,但事跡卻不平凡。1960年2月9日,周恩來總理到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視察,當時的院負責人、後來任農牧漁業部長的何康向周總理介紹了何國良的情況,周總理同何國良親切地握手,讚許地說:“了不起,了不起!”周總理問他是哪裡人,他回答說:“高要人。”周總理勉勵他:“好好地幹下去!”。周總理的讚許和鼓勵,使他更加奮發向上。1978年2月,何國良被評為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並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第二年又被評為廣東省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同年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在中山大學圖書館任副研究員的幾年中,工作、居住、福利等方面和條件比過去好得多了,他的心境是愉快的。在一次廣州市師範校友聚會時,他和蘇增慰先生(新興縣佛協主席、何國良的同窗好友)的詩寫了一首《和慰兄呈胡師七絕》“丹青妙手百戰身,為畫寒梅來報春;定知離離原上草,一年一度又萌新。”表達了他願在有生之年多作奉獻的心跡。1985年3月間,蘇老先生去看望他時,他又回贈一首《喜增慰兄見臨探望即呈指示》五言絕句:“晚年無大病,喜見故人歸,餘生鬥爭後,惟願多讀書”。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多讀書。
1986年5月,何國良終因久病治療無效,與世長辭了。他有著閃光的一生,他雖然不在了,但他不平凡的事跡依然天長地久傳誦於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