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吉斯頁岩化石群

伯吉斯頁岩化石群

伯吉斯頁岩化石群在地質學家的眼中是一處非常珍貴的化石寶庫。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發現地之一——伯吉斯頁岩化石群(Burgess Shale Fossil Beds)就位於優鶴公園內。伯吉斯頁岩化石於1909年由考古學家沃考特(Charles Walcott)發現,伯吉斯化石床的發掘,不僅挑戰達爾文進化論,也重現5億多年前地球生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吉斯頁岩化石群
  • 外文名:Burgess Shale Fossil Beds
  • 位於:優鶴公園內
  • 發現:1909年
現狀,發現歷史,進入許可,代表物種,

現狀

伯吉斯頁岩化石群完好地保存著億萬年前120餘種海洋生物的化石遺蹟,令生物學家與考古學家嘆為奇。跡這裡挖掘出海洋動物種類超過120種,並且保存精美。有些標本所保存的肌肉、腸道和神經索清晰可辨,經斷代寒武紀,距今大約5.15億年左右,被譽為是研究寒武紀生物爆發的一個重大視窗。有基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81年將伯吉斯頁岩化石群正式列入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菲爾德鎮(Field) 臨近國道1號公路的幽鶴國家公園訪客中心就有專門的化石展覽。

發現歷史

1886年,最早抵達小鎮附近史蒂芬山(Mount Stephen)的地質學家是來自加拿大地質勘探局(GSC,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的麥克康乃爾(R.G. McConnell)。麥克康乃爾以及在此施工的鐵路工人發掘到大量的古生代寒武紀的三葉蟲(Trilobite)化石和大型肉食生物的代表“奇蝦”(Anomalocaris)。
三葉蟲是地質界著名的古生代“斷代”標準化石,是一種已滅絕的海洋節肢動物,身體分節,有帶溝將身體一分為三個垂直的葉。而“奇蝦”這種已經滅絕的生物直到96年後的1982年才由科學家惠汀頓和他的弟子布瑞格斯(Harry Whittington & Derek Briggs)拼湊出完整的模樣。
那一時代研究寒武紀的頂尖學者,來自美國史密森研究所(Smithsonian Institute)的查爾斯·沃考特(Charles Walcott)聽到這一帶挖掘出“石蟲”後,於1907年趕赴史蒂芬山。1909年,沃考特在伯吉斯隘口附近發現第一塊化石。為查找化石的來源,沃考特根據岩層走向,在連線菲爾德山和瓦普塔山(Mt. Wapta)山脊的西坡區域進行挖掘。由於鄰近伯吉斯山(Mt. Burgess ),他將該處命名為伯吉斯頁岩,挖掘地點就是現在被科學家所熟知的沃考特發掘場。
沃考特教授及其研究組一生共採集了6.5萬件伯吉斯動物群的化石標本。經他本人和其他學者數十年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現生動物門類在伯吉斯動物群中都可以找到代表。另外還包括許多已經完全絕滅或分類位置不明的生物門類的代表。伯吉斯頁岩化石群的發掘,不僅挑戰達爾文進化論,也重現5.05億年前的地球生態。

進入許可

要想進入沃考特發掘場和三葉蟲層必須要經過伯吉斯頁岩基金會的同意,並由領有執照的嚮導帶領方可入內,且有人數限制,其目的是保護全球重要的科學景觀

代表物種

學名Anomalocaris,"古怪的蝦"是一種於中國、美國、加拿大、波蘭及澳大利亞的寒武紀沉積岩均有發現的古生物。它是已知最龐大的寒武紀動物。(某些中國境內發現的物種甚至長到2米)根據推測,此類動物極有可能是活躍的肉食性動物。(但是,研究發現,其中一個種Laggania很有可能是一種食用浮游生物的動物。)奇蝦是一種扁平、可自由遊動而具體節結構的動物。於其口部前,具有兩個狀似蝦尾部的附肢。其口部結構非常獨特,形似鳳梨切片,中央長有一圈堅硬尖銳的牙齒。比起圓形,其口部更像是矩形的,另外那一環牙齒並不能夠互相接觸到。雖然如此,但它仍然可以有能力把小型節肢動物如三葉蟲,以及其他動物的外殼咬開。事實上,絕大部分發現的三葉蟲化石上都能找到奇蝦的咬痕。奇蝦也具一對很大的眼睛,以及一個附著用以游泳的附肢的身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