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過昭關

伍子胥過昭關

伍子胥過昭關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伍子胥乃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師。後平王聽信少師費無忌讒言,奢被殺。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畫影圖形,到處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國,因宋國有亂,又投奔吳國,路過陳國,東行數日,便到昭關(今安徽省含山縣北)。昭關在兩山對峙之間,前面便是大江,形勢險要,並有重兵把守,過關真是難於上青天。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便是此地。由於東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換裝,伍子胥便混過了昭關,到了吳國。該故事入選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子胥過昭關
  • 情節簡介: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
  • 簡介: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
  • 主人公簡介:伍子胥乃楚國大夫伍奢次子
情節簡介,史書記載,歷史人物,基本信息,生平事跡,史記評價,史記原文,歇後語,

情節簡介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伍子胥過昭關伍子胥過昭關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裡,沒發生大的戰爭。
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名叫皇甫訥,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名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
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 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併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史書記載

呂氏春秋·首時》“(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
《穀梁傳·定四年》“撻平王之墓。”
淮南子·泰族訓》和《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亦有此說。
如果鞭屍楚平王那么《春秋》怎莫會放過他?而且愛國詩人屈原也讚美伍子胥。《公羊傳·定四年》“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如此美譽伍子胥,我認為不會有鞭屍行為。其實說伍子胥鞭屍是鞭荊楚平王之墳三百。(感覺沒有鞭屍楚平王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伍子胥過昭關伍子胥過昭關
吳軍占領了郢都。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哀公沒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秦哀公派兵救楚國,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

歷史人物

基本信息

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伍子胥過昭關伍子胥過昭關
伍子胥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史書稱他“少好於文,長習於武”,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追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闔閭任命他為“行人”,成為吳國重要謀臣。

生平事跡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為使吳國能內可守御,外可應敵,他首先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親自受命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
吳王闔閭九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都城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得殺父之仇。伍子胥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
伍子胥對吳國事業忠心耿耿,吳王闔閭去世後,他扶助夫差即位,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他勸阻夫差與越講和,並阻止夫差讓勾踐回國,諫勸夫差放棄攻打齊國而伐越。夫差聽信伯喜否讒言,於公元前484年秋賜劍使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
吳地人十分懷念這位吳國忠臣,並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立祠廟祭祀。胥口鎮舊有胥王廟和伍子胥墓

史記評價

仇恨對於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做國王的人都不能讓仇恨之心在臣子身上萌生,何況是地位相同的人之間呢!假如當初伍子胥跟著伍奢一道死了的話,那與螻蟻之死又有什麼區別呢?但他能夠放棄小意氣,洗雪大恥辱,使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子胥在長江邊困頓窘迫之時,在道路上乞討餬口之時,心中難道會在一瞬之間忘掉對郢都、對楚王的仇恨嗎?不會的。所以說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抱負遠大的壯士又有誰能做得到呢?白公如果不是自己去當國君的話,那么他的功業也是很可稱道的呢!

史記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更為太子取婦。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建母,蔡女也,無寵於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願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將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見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亡奔宋。
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王使使謂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紘,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並殺奢與尚也。
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乃與太子建俱奔於鄭。鄭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適晉,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太子乃還鄭。事未會,會自私慾殺其從者,從者知其謀,乃告之於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建有子名勝。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於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將。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鐘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於兩國舉兵相伐。吳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鐘離﹑居巢而歸。伍子胥說吳王僚曰:“楚可破也。願復遣公子光。”公子光謂吳王曰:“彼伍胥父兄為戮於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讎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後,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
吳國內空,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楚誅其大臣郄宛﹑伯州儣,伯州儣之孫伯嚭亡奔吳,吳亦以嚭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將兵伐楚者,道絕不得歸。後聞闔廬弒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於舒。闔廬立三年,乃興師與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吳反二將軍。因欲至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且待之。”乃歸。
四年,吳伐楚,取六與灊。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將兵伐吳。吳使伍員迎擊,大破楚軍於豫章,取楚之居巢。
九年,吳王闔廬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
“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闔廬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王不聽,遂以其屬五千人擊楚將子常。子常敗走,奔鄭。於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
昭王出亡,入雲夢;盜擊王,王走鄖。鄖公弟懷曰:“平王殺我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恐其弟殺王,與王奔隨。吳兵圍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盡滅之。”隨人慾殺王,王子綦匿王,己自為王以當之。
隨人卜與王於吳,不吉,乃謝吳不與王。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觽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於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六月,敗吳兵於稷。會吳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闔廬弟夫概乃亡歸,自立為王。闔廬聞之,乃釋楚而歸,擊其弟夫概。夫概敗走,遂奔楚。楚昭王見吳有內亂,乃復入郢。封夫概於堂溪,為堂溪氏。楚復與吳戰,敗吳,吳王乃歸。
今豫州吳房縣在州西北九十里。
後二歲,闔廬使太子夫差將兵伐楚,取番。楚懼吳復大來,乃去郢,徙於鄀。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後五年,伐越。越王句踐迎擊,敗吳於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病創將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句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是夕,闔廬死。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二年後伐越,敗越於夫湫。越王句踐乃以余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之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後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伍子胥諫曰:“句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遂威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其後四年,吳王將北伐齊,越王句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觽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於吳王。吳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辭詐偽而貪齊。破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且盤庚之誥曰:‘有顛越不恭,劓殄滅之,俾無遺育,無使易種於茲邑。’此商之所以興。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而吳王不聽,使子胥於齊。子胥臨行,謂其子曰:“吾數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與吳俱亡,無益也。”乃屬其子於齊鮑牧,而還報吳。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復伐齊,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諫不用,因輟謝,詳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於齊也,乃屬其子於齊之鮑氏。夫為人臣,內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願王早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嘆曰:“嗟乎! 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向下三里,臨江北岸立壇,殺白馬祭子胥,杯動酒盡,後因立廟於此江上。今其側有浦名上壇浦。
至晉會稽太守麋豹,移廟吳郭東門內道南,今廟見在。”

歇後語

伍子胥昭關 -- 一宿白了頭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