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皋

伊皋

伊皋,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贊》。亦作"伊皋"。 伊尹,商代名相,皋陶,舜之大臣,掌刑獄之事。後常並稱,喻指良相賢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皋
  • 比喻:賢相良臣
  • 詞目:伊皋
  • 拼音:yī gāo
  • 解釋:亦作“伊皐”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釋義,用典示例,人物簡介,伊尹,皋陶,

基本信息

詞目:伊皋
拼音:yī gāo
解釋:亦作“伊皐”。 伊尹 ,商代名相, 皋陶之大臣,掌刑獄之事。後常並稱,喻指良相賢臣。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贊》
「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曰:『……將軍宜詳唐、殷之舉,察伊、皋之薦,令遠近無偏,幽隱必達。』」唐·李賢註:「堯舉皋陶,湯舉伊尹。。」

釋義

亦作“伊皐”。 伊尹 , 商 代名相, 皋陶 , 舜 之大臣,掌刑獄之事。後常並稱,喻指良相賢臣。

用典示例

劉向 《九嘆·愍命》:“ 三苗 之徒以放逐兮, 伊 皋 之倫以充廬。”
《後漢書·班固傳》:“將軍宜詳 唐 殷 之舉,察 伊 皋 之薦。” 李賢 註:“ 堯 舉 皋陶 , 湯 舉 伊尹 。”
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伊 皋 運元化, 衞 霍 輸筋力。” 王琦 註:“ 伊尹 、 皋陶 ,以喻美宰臣。”
元 耶律楚材 《再賡仲祥韻寄之》:“素負經濟才,人品 伊 皋 倫。”皋,一本作“ 皋 ”。
高啟《吊伍子胥辭》:“嗟君子之出輔兮,孰不願為 伊 皋 。”

人物簡介

伊尹

伊尹,又名伊摯。系夏朝莘國(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莘冢集大集鄉殷廟村)人,出身奴隸,曾輔佐商湯起兵伐,建立了商朝,成為我國奴隸社會唯一的一個奴隸出身的聖人宰相
伊尹是個聰明勤奮具有心計的人,他雖然祖祖輩輩當奴隸,地位卑賤,可他肯動腦筋,有志氣、有抱負,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對當時社會有深刻的觀察分析。後來湯與莘氏通婚,伊尹作為莘氏的陪嫁奴隸做了湯的廚師。
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借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即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但伊尹卻是個安分守己的人,不願在朝中做官。不久,他便回家鄉伊水河畔殷廟務農去了。
從啟建立我國第一個努力制國家夏國,到最末一個統治者夏桀,共延續四百多年。夏桀是個奢侈荒淫、殺人如麻的暴君。夏民對此痛恨萬分,怨聲載道。後來伊尹輔佐商湯大力發展農耕,鑄造兵器,訓練軍隊,使商的國力更加強大繁榮昌盛起來。公元前一千七百一十一年,商湯聯合諸侯興師討伐夏桀。雙方在鳴條(今河南開封封丘東)展開大戰。商軍在商湯"討伐暴君,為民除害"的號召下,捨身衝鋒,勢如破竹不可阻擋;夏兵將不願為夏桀賣命,軍隊失去了戰鬥力,因此一觸即潰。夏桀大敗,最後他帶著妻子妹喜逃出重圍,乘上一隻小船渡江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最後故於此地。商軍攻入夏都,湯建立了商王朝。
商朝第一次建都在景毫(也就是現今的山東菏澤市曹縣梁堤頭、太陽堤、邵莊鄉一帶),伊尹輔佐湯王制定並健全了國家制度,使官吏盡心盡力為國家效勞,否則就要受責罰,甚至罰做奴隸。他注意體察民情,吸取夏桀滅亡的教訓,注意發展經濟,重視農業生產,因此深受民眾愛戴。商朝初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雖然遇到七年的大旱,但民眾對國君湯、伊尹信服。商湯死後,伊尹又先後輔佐湯的三個子孫人丙、仲壬、太甲繼任商王。
伊尹當了三代商朝相國,為商王朝延續六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伊尹活了一百多歲,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聖人,史稱元聖人。

皋陶

皋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領。生於堯帝之時,卒於夏禹之前,活到106歲。皋陶歷經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輔佐堯舜禹,功高德厚。
皋陶生於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現名皋陶村),至今村中祭祀皋陶的香火仍縷縷裊裊。
皋陶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之一,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主體“法治”和“德治”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係。
皋陶的主要功績: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虞書》、《左傳》、《水經注》《括地誌》《太平寰宇記》對於皋陶的事跡皆有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