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米寺

仙米寺

仙米寺, 位於門源縣仙米鄉。原名“賽尼寺”,又名“顯明寺”、“先密寺”,為黃教寺院。明天啟3年(1623年),從西藏請來拉日堪欽·才旦頓珠主持修建,隨後又擴建。清雍正3年5月(1725)遷到現址,占地9350平方米,該寺建築規模宏偉,佛殿雕樑畫棟、富麗堂皇。1998年12月22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米寺
  •  位於:門源縣仙米鄉
  • 原名:賽尼寺
  • 又名:先密寺
簡介,地理位置,人文歷史,民間傳說,

簡介

亦稱“顯明寺”,藏語稱“仙米具喜興旺洲”。

地理位置

位於浩門鎮東36公里的討拉溝南端,即今仙米鄉政府所在的大莊村,南距浩門河4公里。

人文歷史

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明萬曆十二年(1584), 第三世達賴喇嘛來此活動,曾倡儀建寺。明天啟三年(1623),當地僧人衰噶嘉措(即第三世阿穹佛)從西藏葉爾巴寺請來拉日堪欽·才旦頓珠主持修建了仙米寺。不久,佑寧寺的小松布丹卻堅贊主持寺務,擴建寺院,建成四層樓高的大佛堂和具有 60根柱子的大經堂,設立顯宗學院,寺僧增至百餘人,發展成為海北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院,冠蓋一方。清雍正二年(1724)五月,因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清軍燒毀。翌年,清朝派一等待衛散秩大臣達鼐來青海辦理善後事宜,重建該寺,並題寺院匾額為“顯明寺”。
仙米寺為原門源哈爾岱、本加、萬果、桑巴、秀保等藏族部落寺院,寺主阿穹活佛為該地區政教首領,寺院除在所屬部落取得給養,還處理各種民事案件,具有很大權力。該寺在五十年代有寺僧100餘人,其中活佛4人,法台1人,管家8 人,僧官1人,設有顯宗學院。當時,該寺以風景優美和建築精湛聞名於世,寺院環山,周圍松柏茂密,寺前討拉河水自北南流,清澈見底。寺院建在河西山坡,由低漸高,次序而上,遠望宛如多層樓台所組成,寺內樹木成蔭,香菸燎繞,院中有花園一處,假山流水,翠竹花卉,尤添姿色。
1958年後,寺院關閉。1962年西北地區民族工作會議後,一度開放,。入寺僧侶15人。“文革”初期再次關閉。不久,除阿穹昂欠,余皆拆毀,景隨寺去,一片瓦礫。1981年5月,仙米寺重新批准開放,新修大小經堂各1座,平房30間。現有寺僧11人,由原阿穹昂管家蘇合相西任寺管會主任,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目前全寺有土地20畝,樹木約2000株。

民間傳說

據藏文《安多政教史》記載:過去甘肅賽地文化落後,人民精神愚昧空虛,經常把積累在心裡的一些民族壓迫、民族剝削以及苦難生活的憤怨,發泄於打家劫舍、攔路搶掠的行為上。藏曆第繞迥木猴年(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世達賴索南嘉措東去蒙古途徑賽地,他沿途宣揚黃教道義,把現世比喻為一片苦海,指出若要普度眾生到達彼岸——走向極樂世界,就須在今生積德行善,才可為來世鋪平道路。他提議在賽地建一座寺院,並命名為“噶丹達吉琅”,具喜興旺洲(即行善的心愿逐日上升)。他的主張對賽地藏族人民極端苦悶的心情賦予了精神慰藉,自此賽地牧民一天天安分守業起來。以後有一個名叫那項棚措安木加的西藏高僧,來到賽地,有天晚上,他夢見賽地後山頂站立著一個頭戴盔纓、身空白袍、容貌秀麗、姿態莊重的女子,手拿一支羽箭,左右搖擺三下,就有很多身著黃袈裟的喇嘛由四方飄然而至,聚集身旁……第二天他以為這是當地山神託夢顯化,就按其夢中女子形象將其定名為多潔耶卓瑪(意是女金剛)。他認定賽地建立寺院的時機已到,而對於正處在無力抵抗戰亂、瘟疫、災荒帶來無盡苦難的眾生,也急需一處寄託他們精神的場所,這更加堅定了高僧那項棚措安木加建寺的信心。
此後,賽地部落選出頭人,四處雲遊募化錢物,並帶部分銀兩、財物,委託頭人更尕尖木措等人到西藏放布施,請求派活佛建立寺院,而西藏活佛只贈送一尊五寸高的九什(銅鑄釋伽牟尼像)和一尊高約一尺的檀香木財神佛。以後又多次進藏拜佛和布施,才得到建立寺院的允準。西藏噶夏政府派遣西藏哲蚌寺大喇嘛葉拉哇拉日堪欽才旦頓珠及布·珠巴桑布、文布·華丹嘉措、文布·羅哲嘉措到賽地。這時賽地的頭人東主藏若·化旦尖措以及耆老滿西華爾丹、才嘉本和魯則·拉嘉什加等共同協商,並四方募化財物,籌備建寺材料,終於在藏曆第十繞迥水豬年、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在賽尼溝創建了寺院,名“先明寺”。藏語先明噶丹達吉琅是三世達賴賜名,意為先明具喜興旺洲,“先明”是賽尼木尼的變音,是當地部落的名稱。初建寺院修建了16根柱子的經堂一座。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修建了四層樓高的大經堂,有僧人百餘名,寺院設有法相經院,分三個學級,授《集類學》和《釋量論》。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修建了60根柱子大經堂一座,並從互助縣佑寧寺請來了王嘉翁則等高僧,教授大法會、誦經的韻律、曲調和誦腔、樂器的吹奏打擊及跳神的方法等。後又邀請贊布·東珠嘉措建立起勝樂、密集、大威德法和大日如來的儀規、手印、依怙主施食修習等。格勒南嘉任堪布時,在寺院北部建造了“香曲卻典”(菩提塔)及阿彌陀佛銅佛,並設定了許多供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修建了乃強護法殿,並迎請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一部。後又修9間佛殿、18間兩層樓的達賴寢室,15間三層樓的密乘殿,並設有噶舉學位制度,由才旦頓珠任法台。
才旦頓珠生前藉助互助佑寧寺的支持,並在傳道學經方面與佑寧寺來往密切,一切僧規戒律、節日奉祀都按佑寧寺規則進行, “先明寺”理所當然就隸屬於佑寧寺管轄。才旦頓珠圓寂時,緊握佑寧寺大喇嘛旦木傑尖參的手,含淚囑託後事:“我超脫人世後,這個寺院全靠你”。旦木傑尖參任“先明寺”第二任法台。經過他二十餘年的苦心管理,寺院達到鼎盛時代,隨著他年時已高,一心想回歸原佑寧寺,就將第三任僧官法台委託給珠固隆莽寺的西藏阿卡東主尖措。由於東主尖措對眾僧管理嚴格,被稱為喇嘛咎保勒(厲害之意),也因他的嚴厲寺院眾僧經典造詣全面提高。四任法台,由格郎安木加繼任。五任法台,由阿瓊第四世活佛親自擔任。
四世阿瓊活佛旦增成勒尖木措(又名貢加藏),擔任法治時,寺院已趨衰落,幾近倒閉,阿卡紛紛回家。他上任後,重修經堂,恢複製度,寺院二次振興起來。但因清王朝對藏族人民的殘酷統治和壓迫剝削,激起賽地部落民眾的不斷反抗,寺院也被兵禍牽連。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因部落拒交苛捐雜稅,並劫掠軍餉,清朝西寧府派巴圖特吉(清軍官銜)帶兵圍剿賽地,將活佛旦增成勒抓到軍營,讓其目睹各種殘酷動刑場面,以促折服。但活佛始終否認寺院參與拒稅,清軍無奈遂以賠償銀兩物資結案。時隔不久,清軍開到賽地,從寺院中搜查出被殺清兵盔甲,當即抓了許多僧人,並要斬首抵罪,後經調查議和,以加倍財物抵頂,倖免殺戮,並在涼州府結案。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有清軍涼州總兵楊盡信、涼莊道蔣洞等帶兵來到寺院又翻舊帳,活佛出迎接待時被扣留,同時抓了許多阿卡,嚴刑拷打。後來寺方到涼州官府,官方即派差役送來證明,才放回活佛與僧眾。但清軍仍颳去白銀100兩,羊100隻。三次遭兵劫,寺院經濟衰落,致使眾僧僅以粗糧餬口度日。同年青海地區發生羅布藏丹津反清事件,清朝派川陝總督年羹堯、四川提督岳鐘琪,率兵征剿,攻占西寧。次年五月年羹堯親自領兵到達賽地。當時先明寺未參與這次事件,但年羹堯卻以“先密寺番順逆無常,且與棋子山賊穴相連,恐後復聚生事”為由,要燒毀寺院。活佛旦增成勒與他講理時,年羹堯說:“不燒寺院我交不了差,聖旨難違,你和阿卡避到別處去。”並撥給白銀三百兩,作為遷居費用。5月4日燒了兩座經堂,5月15日撤軍時將寺院全部燒毀。旦增成勒只好帶領眾僧,到卻不藏避難,三個月後,時至八月有一漢人暗中送來訊息:“現在軍情平定,形勢好轉,你們可換上俗衣去西寧請願,可望重建寺院。”旦增成勒帶領部分僧眾換穿俗衣,去西寧求見年羹堯,年自知理虧,問:“你們為何穿俗衣?”答曰:“不敢穿袈裟,並請示能否再穿袈裟。”年說:“不是阿卡不能穿袈裟,而是我們只消滅穿袈裟的壞人。”當時償還了部分財產。
旦增成勒一行從西寧回來後決定帶眾僧西遷。西遷途中,經一山口時遭遇大雨,所抬的一口大白鐵鍋,注滿了雨水,活佛認為這是吉祥的呈顯,命大家抬鍋上山,到山頂,眾僧又飢又累,紛紛跌坐在地上,鐵鍋從山頂滾下,滾到埡壑西邊500米處鍋沿只碰掉一小缺口,鍋內尚存幾十人飲用的半鍋人,活佛認定建寺有望,繼續西行。走到現今的雪隆溝時,飢餓難忍,一藏族老嫗送給一桶優酪乳(藏語雪),每人一口,精神頓增,雪隆溝從此叫起。又向西行至龍浪灘加爾多寺,得到該寺支持,在西北面修簡易一座小經堂,就在這裡念經。到雍正三年(1725年)清兵攻破加爾多寺,殺僧眾400餘人。因清兵搜山時捉住為加多放牧的兩個先明寺的和尚帶路有功,加之未參與反抗清軍,先明寺僧眾才免遭殺害。同年春,清廷派一等侍衛散穆大臣達鼐安撫藏族人民和寺院,從西寧來了公函將原加多部落劃歸先明寺,並補銀兩派四名工匠,選定在討拉溝卡隆口建寺,並賜“顯明寺”匾額,漢語諧言“仙米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