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郎廳

他郎是今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城的舊稱。於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裁曲靖府通判由土城移駐他郎寨(今墨江縣城),設他郎廳;其轄區是原馬龍他朗甸長官司和鈕兀御夷長官司領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他郎廳
  • 地理位置: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城
景區簡介,景區典故,

景區簡介

他郎廳是明末滇南抗清和清初改土歸流的產物。

景區典故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明末農民起義軍大西軍殘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入滇平定滇東南阿米州(開遠)“沙定洲之亂”。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西軍擁戴明永曆帝,在雲南建立“抗清復明”根據地。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設巡撫和雲貴總督,基本延續明朝的府、州、廳、縣和土司制度。明永曆帝逃入緬甸,授元江府土知府那嵩為巡撫,授其子那燾為知府,授其弟將軍武職;九月,在李定國的聯絡下,那嵩和總兵許名臣舉旗反清;十二月失敗。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50年)5月,元江府設定流官知府、配置元江協副將。次年升為元江軍民府。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51年),廢除羅必甸長官司為奉化州(元江因遠),廢馬龍他朗甸長官司為恭順州(墨江)。不久恭順州和鈕兀御夷長官司(江城、綠春大部)併入裁曲靖府通判,通判府設於土城。隸屬元江軍民府。通判是知府副職,除協助知府處理政務外,更重要的是監督作用,還可以分管一部分轄區,分管的轄區稱為“廳”。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裁曲靖府通判由土城移駐他郎寨(今墨江縣城),設他郎廳,仍隸屬元江軍民府。原臨安府所屬新平縣也劃歸元江軍民府。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元江軍民府又改為元江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元江府降為元江直隸州,他郎廳不便歸州管轄,遂改隸普洱府;定南里土司(土千總龍氏)、儒林里土司(土千總施氏)也隸屬他郎通判。
清嘉慶年間,清政府繼續深化“改土歸流”,在基層推行“里-甲制度”。他郎廳除土司領地和人煙稀少的理論轄區外,劃分為三里零半甲,三里即定南里、德化里、善政里,半甲為儒林里。儒林里為今玖聯鎮,聯合、碧溪鄉一帶;定南里為今新安、孟弄、景星、雙龍鄉一帶;德化里為今雅邑、龍壩鄉一帶;善政里為今魚塘、龍潭、文武、壩溜、那哈、泗南江鄉一帶。不包含今江城縣、綠春縣等部分。
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今江城縣設彈壓委員,做為地方行政官吏,軍政兼轄。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他郎廳改為他郎縣,隸屬迤南道(普洱)。原儒林里土司領地,即今綠春縣牛孔鄉大部、騎馬鄉部分、大水溝鄉劃歸元江縣南鄉。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地方人士嫌他朗一詞不雅順,以境內之阿墨江為名,呈批後改他郎縣為墨江縣。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今江城縣改彈壓委員為行政委員,從墨江縣劃出,歸普洱道管轄。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墨江、江城兩縣官紳結束了長達四年的劃界爭執,劃李仙江以南地區歸江城縣。墨江縣共設七個區,均以序數命名。
公元1948年1月至公元1949年4月,雲南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新平縣城,管轄新平、峨山、雙柏、龍武、鎮沅、景東、元江、墨江八縣。
公元1950年5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成立。
公元1954年1月1日,墨江縣壩溜區下七鄉劃歸紅河哈尼族自治區直轄,成立了直屬區。至此,墨江縣地界不再變動。這七個鄉是臥馬鄉、老白寨鄉、三楞鄉、瑪玉鄉、馬場(土堆)鄉、東沙鄉、莫洛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