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鎮

仁德鎮

仁德鎮位於北緯23°32 ′25 °34 ′、東經103°13 ′至103° 16′之間,隸屬於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在縣境東南部,地處青龍山腳、牛欄江畔,轄學府、南鐘、東發、建設、北觀等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勝利、和平、道院3個村民委員會,下轄113個居民小組,43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鎮總戶數10814戶,人口43181人;非農業人口7953戶,18298人。有17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16個,世居民族有漢、回、彝等民族,少數民族14602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3.7%。其中回族12893人,占總人口的21%;彝族1274人,占總人口的2%;其它少數民族435人,占總人口的0.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仁德鎮
  • 外文名稱:The town of
  • 行政區類別:城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昆明市
  • 面積:130.36平方公里
  • 人口:42826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主要產業:工業/農業
簡介,行政區劃,郵編,2008年代碼,歷史沿革,經濟,產業,人口,醫療,

簡介

仁德鎮位於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東南部,牛欄江西岸。縣政府駐地。面積131.26平方千米,人口5.86萬人(2006年)。轄6個居委會、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劉家壩。
公路和昆(明)東(川)鐵路、昆(明)東(川)支線過境。自然風景點“海後庵”和“尋甸四景”之一的龍洞及雙潭在境內。

行政區劃

1949年前稱鳳悟鄉,1952年為尋甸第二區,1958年建火箭公社,1959年為建設公社。縣城區域1961年為仁德大隊,1971年為城關公社。1984年設城關區,1988年改仁德鎮、城關鄉。1997年,仁德鎮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南鐘、學府、東發3個行政村;
城關鄉面積124.3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建設、勝利、和平、北觀、中橋、道院6個行政村。2006年,撤銷城關鄉,併入仁德鎮,轄學府、南鐘、東發3個居委會,建設、勝利、和平、北觀、中橋、道院6個行政村。
2009年7月,撤銷尋甸縣金所鄉和塘子鎮,其行政區域併入仁德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的仁德鎮管轄原仁德鎮和金所鄉、塘子鎮的行政區域範圍,仁德鎮政府駐地不變。
原塘子鎮位於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151.95平方千米,人口2.94萬人(2006年)。轄雲集、團結、塘子、麥場、易隆、鐘靈、三支龍、壩者8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劉家莊。貴昆線和東川支線鐵路、320國道和崑曲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塘子村內有一溫泉,自西漢以來就享有盛名。易隆行政村有古城遺蹟。 1949年稱鳳悟鄉,1952年為尋甸二區,1958年成立建設公社,1961年設仁德區,1966年更名建設公社,1981年改塘子公社,1984年設塘子區,1988年建塘子鎮。
1997年,面積155.9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雲集、團結、塘子、易隆、三支龍、鐘靈、壩者、麥場8個行政村。 原金所鄉面積283.34平方千米,人口3.48萬人(2006年)。轄金所、澤鐵、竹溝、張所、小多姑、天生、草海子、擺宰、清海、新田10個行政村。
鄉政府駐金所。213國道穿境而過。 民國時屬果馬河麒麟鄉,1952年置金髮鄉,1955年改稱金華鄉,1958年屬羊街大風暴公社,1959年改金所公社,1984年設金所區,1988年更名金所鄉。
1997年,面積272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金所、澤秩、竹溝、張所、多姑、天生、海子、擺宰、青海、新田10個行政村。

郵編

655200

2008年代碼

530129101:~002南鐘居委會 ~003東發居委會 ~004學府居委會 ~005北觀社區 ~006中橋社區 ~007月秀社區 ~201勝利村 ~202和平村 ~203道院村~202澤鐵村 ~204張所村 ~205小多姑村 ~206天生橋村 ~207草海子村 ~208擺宰村 ~209清海村 ~210新田村~201雲集村 ~202團結村 ~203塘子村 ~204麥場村 ~205易隆村 ~206鐘靈村 ~207三支龍村 ~208壩者村

歷史沿革

仁德源於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向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據《明嘉靖府志》記載,明朝初年以前的一多年,尋甸土司的文部、武部、農部等設在今仁德鎮境內;
仁德鎮地理位置
現仁德鎮老東門殘存的一段明牆遺址,亦可窺見仁德在歷史深巷中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舉足輕重的地位。
仁德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青龍山的蒼翠蔥籠,鳳梧山的靈秀雋永,三月三的詩情畫意,玉帶河的淺唱低吟,牛欄江的湍流回漩,仁德壩子的廣袤富麗,仁德鎮的自然風光,越來越吸引人的眼球。
仁德鎮占具著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同時也乘載了更多更大也更艱巨的社會事務和責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衛生縣城創建、城市規劃建設等等,也都取得了較好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的好評。

經濟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83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78萬元,占總收入的25.1%;畜牧業收入1460萬元,占總收入的9.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5001頭,肉牛12860頭,肉羊8817頭,商品家禽173854隻);漁業收入695萬元,占總收入的4.4%;林業收入112萬元,占總收入的0.7%;
第二、三產業收入6535萬元,占總收入的41.3%。農民人均純收入2112.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產業為主。全鎮外出務工收入為14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08人,在省內務工1147人,到省外務工99人。

產業

仁德鎮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鎮內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較好。通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種植、養殖等為主的特色產業,
2006年共種植葡萄350畝、蔬菜種植8690畝、養殖肉牛12860頭、奶水牛178 頭商品家禽173854隻,規劃引導扶持發展葡萄種植、蔬菜種植、奶水牛養殖等特色產業。

人口

全鎮總戶數16991戶,總人口60488人,其中:農戶10327戶,共有鄉村人口42151人,農業人口42969人。農村勞動力2408個。鄉村人口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2610人,少數民族人口占鄉村人口的0.3%。

醫療

村民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和尋甸城區的中醫院和人民醫院,鎮級建有衛生院1個,有醫生22人,其中;中職以上4人,
設有病床20張;建有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有計生服務人員7人;建有村級衛生所9個,有村醫生24人。2006年獎優免補共涉及1639人,1.639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