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腎臟

人造腎臟

人造腎臟作為又一種新的人造器官,已成功植入實驗鼠體內,為將來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廣大腎臟疾病患者康復帶來希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造腎臟
  • 領域  :人造器官 
  • 成功案例: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成功植入
  • 原理:人類器官移植
概述,原理,實驗結果,套用前景,意義,

概述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科學家在實驗中培育出一個“人造腎臟”並成功將其植入大鼠體內。該研究使個性化器官移植離現實更近了一步。相關論文發表在2013年4月14日出版的《自然·醫學》雜誌上。該技術源於美國生物工程學專家多麗絲·泰勒。2008年,泰勒首次用該法培育出了完整、跳動的心臟。之後,藉助類似的技術,科學家們還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了能夠正常工作的“人造心臟”、“人造肺”和“人造肝臟”。
人造腎臟人造腎臟
在實驗中他們首先用一種特殊的溶液將小鼠的腎臟細胞從腎臟中剝離,只留下了一種白色蜂窩狀基質,這種膠原物質為此後腎臟的培育提供了一個“骨架”。而後,研究小組將取自新生大鼠的血管和腎臟細胞引入到上述“骨架”當中進行培育。12天后,這些細胞完全包裹住了“骨架”形成了新的腎臟。在這一切準備就緒後,他們將這顆在實驗室中培育的腎臟植入一隻大鼠體內,結果發現新植入的腎臟實現了原有腎臟的功能,能夠成功過濾血液、產生尿液。奧特表示,雖然該技術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它無疑為此後自體腎移植療法鋪平了道路。

原理

這種方法的獨特之處,是原有器官的結構被完整保存下來,因此可以像把一個捐贈的腎臟連線到接受者的血管和泌尿系統上一樣,把移植物植入到這個支架里。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用來進行人類級別的移植,目前正在等待腎源,或者不是移植候選者的腎衰竭患者,從理論上來說就能移植用他們自己的細胞培養出來的新器官。

實驗結果

老鼠試驗發現,再生器官的性能明顯比正常的健康腎低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與植入到器官支架里的新生細胞還不成熟有關。研究人員認為:“進一步改進被當作‘幼苗’的細胞類型,並通過培養令其更加成熟,或許有助於我們生成功能更強的器官。根據這項最初的試驗,我們希望有一天生物工程腎臟能像捐贈的腎那樣,具有完備的腎功能。理想情況下,這種移植物可以用患者自己的細胞生成,從而避免器官短缺和慢性免疫抑制的需要。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從患者那裡獲得必要細胞的方法,以及改進細胞‘幼苗’和器官培養方法,以便產生適用於人類的器官。”

套用前景

對於晚期腎功能衰竭患者而言,只有兩種有效療法可供選擇:透析或者腎移植。即便如此,也只是稍稍延長了存活時間,生活質量仍受到極大影響。腎移植患者在度過免疫排斥反應以及多種併發症的危險期後,壽命平均也只能延長10年到15年。因此,不存在任何免疫排斥反應並極有可能陪伴患者一生的自體細胞培育和移植技術,成了最理想的療法。
該研究是一項“迷人的科學”,這將為腎病患者帶來希望。再生醫學在腎臟的研究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無論在結構還是細胞類型上,它比皮膚甚至心臟都更為複雜,因此,要複製其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尚需時日。對腎病的防治而言,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以及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推遲或避免腎功能衰竭的出現。

意義

由於巨大的器官來源缺口,能實施的手術只有1/150。因此,人造器官領域的進步,都能帶來更多希望——這種腎臟由患者自體細胞培育而成,無需等待,也不用擔心排斥反應;另外,還可以期待3D列印技術提供更符合患者需求的框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