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發生化膿性感染是極嚴重的併發症。雖然感染率已由早年的10%左右降到目前的1%~3%,但由於人工關節置換術套用越來越廣泛數量日益增多,出現並發感染的患者也逐漸增多。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病因:醫院內感染,最常見致病菌為葡萄球菌
  • 常見症狀:急性關節腫脹、疼痛,發熱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應視為醫院內感染,致病菌耐藥性強。最常見為葡萄球菌,占70%~80%,革蘭陰性桿菌、厭氧菌和非A族鏈球菌也常見。

臨床表現

大部分感染髮生在術後幾個月內,最早可出現於術後兩周,也有晚至幾年才出現。
早期主要表現為急性關節腫脹、疼痛和發熱,如術後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感染的疼痛在夜間更甚,為深部持續劇痛或跳痛,套用抗生素後症狀可減輕。假體機械性鬆動的疼痛與運動或負重有關,並由於劇烈運動而加重。必須明確感染局限在表淺組織,或已深及關節。若傷口引流物為膿性,對抗生素治療無反應,就必須考慮假體周圍的深部感染。
晚期感染常有無痛期。部分患者有發熱,10%的患者周圍血中白細胞數增多。

檢查

診斷性穿刺是必要的。組織或滑膜液常規培養若為陰性,又高度懷疑感染時,需採用特殊的培養技術,因厭氧菌的生長需要複雜的營養。
1.X線檢查
普通X線要在感染幾周或幾個月後才能反映出來,骨和骨水泥之間形成X線透亮帶,皮質邊緣成薄片,骨膜反應呈板層樣、骨密度增加區與透亮區並存。必須與以前的X線片對比分析,以發現早期的改變。
2.關節內造影
可顯示關節腔的輪廓,以及感染的部位和範圍,若竇道已通到皮膚表面。可作竇道造影以協助診斷。
3.放射性核素閃爍照相
99mTc和67Ga枸櫞酸鹽的攝取能幫助診斷,但99mTc無特異性、而67Ga枸櫞酸鹽也僅中度特異性。

鑑別診斷

1.發熱症狀須與其他併發症鑑別。
2.持續的關節痛須與假體機械性鬆動引起的疼痛鑑別。
3.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無痛性人工關節感染更難與假體鬆動鑑別。必須依靠X線和其他檢查來證實。

併發症

可並發假體鬆動。

治療

1.根據細菌培養和敏感實驗,使用有效抗生素。如若需重新行關節置換手術,術前需用6~12周抗生素。
2.手術處理早期感染者,應清除感染血腫,清除感染組織,放置沖洗吸引管,持續沖洗吸引。但是感染常累及假體周圍組織,假體保留率不足20%。經上述處理不能控制感染及遲發性感染者,一般都要去除假體和骨水泥。待感染完全消除後,過1年左右再行關節成形術,也可用截骨術改善患者步態。

預後

本病癒後與早診斷早治療與否密切相關。

預防

1.術前及術中使用抗生素。
2.嚴格無菌技術,手術室採用超淨措施。
3.使用含有並能釋放抗生素的骨水泥。
4.縮短手術暴露時間。
5.術後使用7~10天有效抗生素,防止細菌經血液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