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遷移與族群交往

人口遷移與族群交往

《人口遷移與族群交往》一書由馬戎所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遷移與族群交往
  • 作者:馬戎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2月1日
  • 頁數:542 頁
  • 定價:14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977283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梳理了族群關係、人口遷移兩大領域的研究文獻,介紹了研究理論框架、分析模型和方法設計以及內蒙古赤峰地區的人口遷移史,並在問卷調查數據基礎上檢驗了分析模型,對蒙漢居民的經濟活動、遷移經歷、收入與消費、語言使用、居住格局、社會交往、族際通婚等分專題進行討論。在我國邊疆多民族地區開展的這次大規模抽樣戶訪問卷調查,是社會學者對我國族群關係開展實證性研究的一次嘗試。

作者簡介

馬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所教授。1968-1973年在內蒙古東烏旗插隊,1973-1976年在內蒙古農牧學院農機系學習,1979-1982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獲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到北京大學任教。1990-1991年為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後,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後為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基分校和美國杜克大學客座教授。同時受聘為國家行政學院、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的客座或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問題、教育問題、人口遷移與城市化問題、貧困問題等。出版的學術著作有《西藏的人口與社會》(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與社會發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會學的套用研究》(2002,華夏出版社)、《民族社會學》(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會學導論》(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國藏學出版社), 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學出版社)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一 中國的人口分布/4
二 移民政策綜述(1952~1982年)/6
三 少數族群地區農村到農村類型的自願移民/9
四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14
第二章 有關族群性的文獻回顧/19
一 “族群性”的定義/20
二 族群間的社會經濟差異/31
三 族群關係的社會“目標”/48
四 測量族群整合維度和程度的指標/55
結束語/61
第三章 遷移研究文獻的回顧及其對研究設計的啟示/62
一 移民在遷入地的自我調適/64
二 國際遷移研究中的經濟分析模型和“推力-拉力”模型/75
三 政策的作用/82
結束語/87
第四章 赤峰和本地蒙古族居民/88
一 赤峰的行政和地理狀況/88
二 赤峰地區的居民與行政區劃變遷史/93
三 歷史上的蒙古族及其與中國中央政府的關係/96
四 歷史上的蒙古族人口/100
五 中央政權處理族群關係的基本政策/104
六 蒙古族人口的結構性特徵/111
第五章 內蒙古和赤峰地區的漢人移民/119
一 內蒙古和赤峰地區漢人移民的歷史回顧/119
二 1949年以來內蒙古和赤峰的漢族移民/126
三 漢人移民對內蒙古和赤峰遷入社區的影響/135
結束語/148
第六章 研究的理論框架和調查設計/150
一 理論模型和假設/151
二 調查設計/167
第七章 被訪戶的基本特徵/195
一 樣本村莊的基本特徵/196
二 移民和本地人群體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238
三 蒙漢兩族之間的比較/247
四 農區居民和牧區居民之間的比較/254
結束語/260
第八章 赤峰農村的移民調適/261
一 模型1中的結果變數/262
二 模型1中的原因變數/270
三 次級假設中各變數之間的關係/276
四 以“滿意度”為結果變數對模型1的檢驗(模型1a)/279
五 有關模型1a所排除變數的討論/287
六 以收入提高情況作為結果變數,檢驗模型1(模型1b)/288
七 以交友網路和鄰里模式為結果變數對模型1(模型1c和模型1d)的檢驗/292
八 模型1次級假設的多元回歸和相關分析/295
結束語/297
第九章 赤峰農村本地人的調適以及同移民的整合/299
一 模型2中的結果變數/300
二 模型2中的原因變數/305
三 模型2假設的因果關係/308
四 以對居住地滿意度為結果變數對模型2(模型2a)的檢驗/312
五 以收入改善為結果變數對模型2的檢驗(模型2b)/315
六 以交友和鄰里模式為結果變數對模型2的檢驗(模型2c和模型2d)/318
七 模型2的次級假設的檢驗結果/322
結束語/326
第十章 赤峰農村的族群融合(一):收入差異、交友和鄰里模式/327
一 檢驗影響人們收入因素的模型(模型3)/328
二 以交友和鄰里模式來檢驗的族群整合(模型4)/349
三 居住隔離與學校隔離/360
結束語/364
第十一章 赤峰農村的族群融合(二):族際通婚/366
一 個人特徵與族際通婚模式/371
二 社區層面的族際通婚/385
三 族際通婚的多因素分析/391
結束語/400
第十二章 赤峰農村的移民整合:主要的發現與思考/402
一 遷移動機/403
二 移民和本地人整合的現實狀況/406
三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移民整合的影響/414
四 有關將來移民整合和移民方案的觀點/418
結束語/428
第十三章 赤峰農村的族群整合:主要的發現與思考/430
一 赤峰農村蒙古族和漢族的社會經濟差異/431
二 赤峰農村蒙漢關係的現狀/433
三 赤峰農村族群整合的維度及影響因素/437
四 對國家發展的擴散模式的修正/446
五 未來的人口遷移和族群整合的研究/451
結束語/453
參考書目/455
附錄1 問卷1(戶)/471
附錄2 問卷2(個人)——本地居民/474
附錄3 問卷2(個人)——移民/480
附錄4 移民數據相關係數表(模型1)/488
附錄5 本地人數據相關係數表(模型2)/489
附錄6 相關係數表(模型3)/490
附錄7 漢族數據相關係數表(模型4)(1168漢族戶主)/491
附錄8 蒙古族數據相關係數表(模型4)(729蒙古族戶主)/492
附錄9 模型1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移民戶主,戶數=889)/493
附錄10 模型2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本地戶主,戶數=1200)/494
附錄11 模型3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所有戶主,戶數=2089)/495
附錄12 模型3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翁牛特旗被訪戶主,戶數=1143)/496
附錄13 模型4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497
附錄14 修訂過的族際通婚模型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499
後 記/501
表目錄
表2-1 “Race”“Ethnicity”和“Nationality”的定義分類及組成維度/30
表4-1 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經濟和人口指標(1982年)/92
表4-2 內蒙古和赤峰的蒙古族、漢族人口/101
表4-3 內蒙古地區各族群人口規模/101
表4-4 1982年赤峰、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的經濟產值構成/113
表4-5 1982年中國5個主要少數族群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結構/114
表4-6 1982年內蒙古自治區各族群文盲狀況/115
表4-7 1982年漢族、蒙古族和少數族群從業人員的職業結構/115
表5-1 赤峰和內蒙古的人口密度變遷(1800~1984年)/126
表5-2 內蒙古自治區人口區(省)際淨遷移人數(1950~1982年)/127
表6-1 調查村的居民總戶數、樣本戶數、被訪戶數及移民比例/175
表6-2 調查村中抽樣戶在總戶數、被訪戶在抽樣戶中所占比例/179
表6-3 各調查嘎查和蘇木的遷移率(1978~1984年)/182
表6-4 1984年各調查嘎查和蘇木人口中的漢族和蒙古族百分比分布/183
表6-5 所調查嘎查及所在蘇木的經濟指標(1984年)/184
表7-1 按民族、戶口類型和移民身份分組的被訪戶分布/197
表7-2 調整後按民族、戶口類型和移民身份分組的被訪戶分布/197
表7-3 按族群和移民身份分組的被訪戶分布/198
表7-4 按戶口類型、族群和移民身份分組的家庭人均住房間數/200
表7-5 按戶口類型、移民身份和族群分組的被訪戶住房類型/202
表7-6 按住房類型和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住房修建日期/204
表7-7 按戶口類型和移民身份分組的被訪戶各項財產平均擁有量/206
表7-8 赤峰(1984年)和全國(1980和1984年)農戶擁有的幾種消費品平均值/209
表7-9 赤峰市被訪蘇木下屬各村的建村時間/210
表7-10 按戶主戶口類型和性別分組的遷移原因構成/215
表7-10a 按性別和遷移時年齡分組的遷移原因構成(包括農區和牧區)/218
表7-10b 按性別和遷移時年齡分組的遷移原因構成(農區)/219
表7-10c 按性別和遷移時年齡分組的遷移原因構成(牧區)/220
表7-11 幾個被選年份里遷移的被訪戶主的遷移原因構成/223
表7-12 按遷移時間和遷移時年齡分組男性戶主遷移原因構成/224
表7-12 按遷移時間和遷移時年齡分組男性戶主遷移原因構成(續)/225
表7-13 被訪移民戶主遷出地的百分比構成/228
表7-14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移民遷移前與遷入地居民的關係類型/231
表7-15 移民較多年份按遷移時間分組的移民遷移前與遷入地居民的關係/231
表7-16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移民遷移前有關遷入地信息的主要來源/233
表7-17 幾個被選年份遷移的移民遷移前有關遷入地信息的主要來源/234
表7-18 按戶口類型和遷移時間分組的移民到達遷入地後住房情況(男性)/235
表7-19 按遷移距離類型和戶口類型分組的移民與遷出地關係/236
表7-20 按移民身份和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構成/239
表7-21 1984年不同類別群體的經濟-人口變數指標的平均值/240
表7-22 按移民身份分組的25~34歲年齡組戶主受教育水平構成/241
表7-23 按戶口類型和族群分組的家庭人口規模構成/244
表7-24 移民和本地人分組的社會經濟變數相關係數/246
表7-25 按族群分組的戶主受教育水平構成/248
表7-26 按年齡分組1984年各族群戶主平均接受學校教育年數/248
表7-27 按族群和職業分組的被訪戶主職業分布/249
表7-28 漢族和蒙古族被訪戶社會經濟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250
表7-29 按戶口類型、族群分組的1984年家庭人均年收入/250
表7-30 按上學年數分組的1984年各族家庭人均年收入/251
表7-31 1984年按受教育水平和戶口類型分組的蒙漢兩族家庭人均年收入/253
表7-32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主受教育水平/255
表7-33 按移民身份和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職業分布/256
表7-34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社會經濟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257
表7-35 14個被訪嘎查1984年家庭人均收入、上學年數和家庭人口規模/258
表8-1 按移民身份分組10個指標的滿意度百分比分布/263
表8-2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遷移前一年與遷移後第一年家庭人均收入對比/266
表8-3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移民-本地人之間的交友模式和鄰里模式/268
表8-4 被訪戶主按移民身份、戶口類型和職業的分組構成/269
表8-5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主及配偶的語言能力狀況/273
表8-6 按族群身份和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主及配偶的語言能力/274
表8-7 按戶口類型分組移民自1947年以來遷移次數/275
表8-8 模型1中假設變數之間的正面、負面作用/276
表8-9 模型1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移民戶主,戶數=889)/280
表8-10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結果變數和原因變數的相關係數(模型1)/282
表8-11 按農/牧區分組模型1中原因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286
表9-1 按移民身份和戶口類型分組1980年、1984年家庭人均收入差別/302
表9-2 按移民身份分組的被訪戶主年齡構成/307
表9-3 按移民身份、戶口類型和族群分組的被訪戶主平均年齡/307
表9-4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移民與本地戶主語言能力/308
表9-5 模型2中假設的因果關係作用方向/309
表9-6 模型2檢驗得到的BETA係數(本地戶主,戶數=1200)/309
表9-7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本地人模型(模型2)次級假設的作用方向與相關係數/310
表9-8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本地人模型(模型2)原因變數和結果變數的相關係數/311
表10-1 赤峰、全國若干年份按戶口類型分組的年家庭人均收入/330
表10-2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年家庭人均收入分布/332
表10-3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家庭撫養係數分布/334
表10-4 模型3中假設的各變數之間正面、負面影響/335
表10-5 模型3檢驗中的BETA係數(全體被訪戶主,戶數=2089)/336
表10-6 模型3的次級假設相關關係的檢驗結果/337
表10-7 按職業和戶口類型分組的男性戶主平均上學年數/345
表10-8 模型3檢驗翁牛特旗被訪戶的BETA係數(戶數=1143)/346
表10-9 按戶口類型分組的族群交友和鄰里模式的百分比構成/349
表10-10a 檢驗模型4(1)時的BETA係數(漢族男性戶主,N=1168)/352
表10-10b 檢驗模型4(2)時的BETA係數(蒙古族男性戶主,N=729)/353
表10-11 以族群分組的模型4各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358
表11-1 按“民族身份”和戶口類型分組的被訪戶主婚姻狀況/367
表11-2 按丈夫個人特徵分組的已婚夫婦族群構成/369
表11-3 按“民族身份”和年齡分組的受教育水平分布/375
表11-4 按農牧區、年齡組、通婚類型分組的家庭人均年收入/378
表11-5 按收入分組(1984年人均收入)的族際通婚構成/383
表11-6 41個抽樣村的社區層面族際通婚相關分析(1985年)/387
表11-7a 族際通婚模型調整後的BETA係數(漢族男性戶主,N=1168)/395
表11-7b 族際通婚調模型整後的BETA係數(蒙古族男性戶主,N=729)/397
表11-8 漢族和蒙古族男性戶主族際通婚假設中的變數相關係數/399
圖目錄
圖1-1 中國主要少數族群分布地區和“愛輝-騰衝線”/4
圖1-2 中國分省和自治區的人口增長(1949~1979年)/11
圖1-3 中國主要的移民流向(1949~1979年)/11
圖3-1 戈德勒斯特和里奇蒙的移民適應多元模型/67
圖3-2 赤峰農村移民整合的影響因素模型/67
圖3-3 托達羅分析人口遷移的經濟學模型/76
圖3-4 Lee的“推力-拉力”遷移模型/79
圖3-5 政府移民政策分析/84
圖4-1 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圖/89
圖4-2 赤峰市(昭烏達盟)1985年的行政區劃/90
圖4-3 蒙古帝國/97
圖4-4 清朝蒙古族分布(18~19世紀)/98
圖5-1 內蒙古自治區的遷入人口與遷出人口(1950~1982年)/129
圖5-2 移民對赤峰社會的影響/135
圖5-3 赤峰市各縣旗的人口密度(1979年)/137
圖5-4 1916年內蒙古東部地區農業、畜牧業地區分布/138
圖5-5 赤峰農業和牧業的地區分布(1916年和1982年)/139
圖5-6 1916年內蒙古東部地區蒙古族、漢族人口分布/140
圖5-7 赤峰地區漢族和蒙古族的分布(1916年和1982年)/141
圖6-1 移民調適模型及其與當地人的交往與整合(模型1)/154
圖6-2 本地人調適模型及其與移民的交往與整合(模型2)/157
圖6-3 檢驗影響收入的因素的模型(模型3)/160
圖6-4 以社會網路檢驗的族群整合模型(模型4)/162
圖6-5 6個調查區域的地理位置/171
圖6-6 翁牛特旗兩蘇木6嘎查26自然村分布/173
圖6-7 克什克騰旗達里蘇木3嘎查3自然村分布/173
圖6-8 巴林右旗巴彥查乾蘇木2嘎查6自然村分布/174
圖6-9 喀喇沁旗王爺府鎮下屬自然村分布/175
圖7-1 赤峰被訪漢族和蒙古族移民戶主的遷移時間分布/211
圖7-2 翁牛特旗1961~1984年登記的遷入遷出人口/213
圖7-3 白音漢公社1963~1984年登記的遷入遷出人口/213
圖7-4 移民和本地人(25~34歲年齡組)家庭人均年收入百分比分布/245
圖7-5 按上學年數分組的蒙漢家庭人均收入/252
圖7-6 按受教育年限分的蒙漢家庭平均規模/254
圖8-1 按遷移時間劃分的移民遷移前後收入情況比較/267
圖8-2a 模型1(a)的檢驗結果/279
圖8-2b 模型1(b)的檢驗結果/289
圖8-2c 模型1(c)的檢驗結果/293
圖8-2d 模型1(d)的檢驗結果/293
圖9-1a 模型2(a)的檢驗結果/313
圖9-1b 模型2(b)的檢驗結果/316
圖9-1c 模型2(c)的檢驗結果/319
圖9-1d 模型2(d)的檢驗結果/321
圖10-1a 模型3(a)的檢驗結果/343
圖10-1b 模型3(b)的檢驗結果/343
圖10-2a 模型4漢族戶主檢驗結果(a)/354
圖10-2b 模型4漢族戶主檢驗結果(b)/354
圖10-2c 模型4蒙古族戶主檢驗結果(c)/355
圖10-2d 模型4蒙古族戶主檢驗結果(d)/355
圖11-1 赤峰農村蒙漢通婚中的“上嫁”模式(農區和牧區)/381
圖11-1a 赤峰農村蒙漢通婚中的“上嫁”模式(牧區)/382
圖11-1b 赤峰農村蒙漢通婚中的“上嫁”模式(農區)/382
圖11-2a 族際通婚率因果模型(蒙古族)/387
圖11-2b 族際通婚率因果模型(漢族)/388
圖11-3 族際通婚模式的調整模型/392
圖11-4a 影響漢族族際通婚的因素/394
圖11-4b 影響蒙古族族際通婚的因素/395
· · · · · ·

叢書信息

21世紀中國民族問題叢書 (共17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民族史和中華共同文化》,《中國新疆的社會結構》,《化邊之困》,《中國民族關係現狀與前景》,《“中華民族是一個”》 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