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南洋大學

交通部南洋大學

交通部南洋大學,1896年3月,清政府郵傳部大臣盛宣懷(杏蓀)經奏準在上海設立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後分立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通部南洋大學
  • 創辦時間:1896年3月
  • 類別:公立大學
  • 現任校長:陳杜衡
  • 所屬地區:上海
  • 主要院系:機械製造系、運輸起重機械製造系、電工器材製造系、電力工程系
抗日戰爭,解放之後,

抗日戰爭

1897年頒布《南洋公學章程》,何嗣焜(梅生)先生任公學總理,延請美國傳教士、波士頓大學畢業生福開森(John CFerguson)博士任公學監院。南洋公學創辦伊始,既缺乏能夠接受新式中高等教育的現成生源,又缺少可從事新式教育的現成師資,故不得不先從舉辦師範教育與國小教育入手,組建四院:師範院、外院(即附屬國小)、中院(相當於中學)、上院(相當於大學)。外院、中院、上院各習四年,三級銜接,依次遞升。課程分為“中課”、“西課”兩部分。畢業生擇學習優異者,資送出洋就學於各國大學。《清史稿·學校》讚譽:“中國教育有系統之組織,此其見端焉。”
1901年,鑒於國家急需經濟人才,設經濟特科
1903年,添設高等商務科。
1904年改隸商部
1905年,學校易名為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06年,學校設商務專科與鐵路專科,復改隸郵傳部,易名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08年設國文科與電機專科。
1909年設航海科,學校逐漸轉為以發展理工科為重點。
1910年設西文科。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生組織義勇軍,積極回響上海起義。
1912年,學校歸交通部直轄,改名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改鐵路專科為土木專科、電機專科為電氣機械專科,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本科。
1916年,添設四年制鐵路管理科,學校初具大學規模。
1919年“五四”運動中,進步師生高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大旗,走在遊行示威隊伍的前列。
1921年,學校與唐山工專、北京郵電學院等合併,成立交通大學。交通部任命葉恭綽(譽虎)先生為校長,任命張鑄(劍心)先生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主任、凌鴻勛(竹銘)先生為副主任。定4月8日“為交通大學成立紀念日”。
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學校改稱交通部南洋大學
1925年,本科畢業生第一次授予學士學位。
1926年,創辦工業研究所。
1927年,上海學校改校名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鐵道管理科改稱交通管理科。本科第一次招收女學生,設定專職女生指導員一人。
1928年,將原來的三個專科,分別擴充為機械工程學院、電機工程學院與交通管理學院。同年11月,上海學校改隸鐵道部,以滬校(上海本部)為總校,唐、平二校為分校,易名鐵道部交通大學
1929年改交通管理學院為鐵道管理學院,重建土木工程學院。
1930年,成立科學學院,下設數、理、化三系。原工業研究所擴建並更名為交通大學研究所,下設材料、機械、電機、物理、化學、社會經濟、交通、實業經濟、統計、管理、編譯等組。
1931年,鐵道管理學院改稱管理學院。自此,五院一所,齊頭並進,優勢互補,繼承和弘揚了“求實學”、“務實業”的優良學風,使學校逐漸成為當時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
抗戰至解放時期
1937年,學校劃歸教育部管轄,改名國立交通大學。將原電機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降格為三個系;原科學院改為理學院;管理學院則停辦。同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徐家匯校舍為日寇強占,我校遷入法租界,借震旦大學與中華學藝社部分房屋,繼續辦學。
1940年,教育部批准設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渝校)。暫借重慶小龍坎無線電製造厂部分房屋辦學,同時在九龍坡建立校舍,建電機與機械二系。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占領上海租界,不久交大滬校被汪偽政權強行接管,在法國租界堅持辦學的大部分師生紛紛內遷渝校。
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為國立交通大學本部,設土木、電機、機械、航空、管理五系,建成九龍坡校舍。
1943年,增設造船、運輸管理財務管理、工業管理四系及輪船、駕駛兩專科,籌建工科(電信)研究所。
1944年,工科研究所首次招收研究生10名。
1945年,渝校在校學生已達1340人,增設電信管理系與電信專科,而輪機與航海兩個專修科改為系(四年制)。抗日戰爭勝利後,渝校師生開始分期分批遷返上海。
1946年5月復員工作順利完成,渝校1240餘名學生回到上海,滬校800餘名學生亦全部集中,共同匯合於徐家匯交大校園,恢復校名為國立交通大學,重建工學院(下設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造船工程系、工業管理系、電信專修科、輪機專修科、航海專修科以及化學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紡織工程系)、理學院(下設數、理、化三系)、管理學院(下設運輸管理系、財務管理系、電信管理系、航業管理系)三院體制。

解放之後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15日,上海市軍管會任命唐守愚為軍代表接管交大,組成以吳有訓、陳石英先生為正副主任的19人校務委員會,交通大學從此迎來了一個新紀元。
1950年學校建有理學院(下設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管理學院(下設運輸管理系、財務管理系、電信管理系、航業管理系)、工學院(下設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造船工程系、工業管理工程系、化學工程系、水利系、紡織工程系、輪機工程系)、電信專修科、電訊研究所等。教職工641人(其中教授110人、副教授39人、講師24人、助教116人),學生2795人,全校有黨員119人,團員847人。
1951~1952年,華東教育部對我校的院、系進行了調整,調整後學校設7個系:機械製造系、動力機械製造系、運輸起重機械製造系、電工器材製造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造船工程系。在此基礎上,陸續設定了機、電方面19個專業,形成了以機、電為基礎的多科性工業大學的規模,但是理學與人文學科被遷出到復旦等其他高校,交通大學實力受到損害。
1953年,學校建立了以彭康為書記的黨委會,開始調整行政領導班子和行政組織機構,成立在校長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開始公費派遣出國留學,當年派往蘇聯、東歐留學人員5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