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沙皇尼古拉二世之妻)

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沙皇尼古拉二世之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俄語:Императриц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Фёдоровна),黑森和萊茵大公國阿歷克絲郡主(德語:Viktoria Alix Helene Luise Beatrice Prinzessin von Hessen und bei Rhein,1872年6月6日-1918年7月17日)或稱聖亞歷山德拉,是俄羅斯帝國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她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雖然出生時被取名為阿歷克絲——她母親姓名艾麗斯的德文發音,但是在由東正教教堂受洗後,她按照俄國宮廷傳統,改名為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 外文名:Viktoria Alix Helene Luise Beatrice Prinzessin von Hessen und bei Rhein
  • 別名: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皇后
  • 出生地:德國達姆施塔特
  • 出生日期:1872年6月6日
  • 逝世日期:1918年7月17日
  • 職業:俄羅斯帝國沙皇皇后
  • 信仰:東正教
  • 主要成就:俄羅斯帝國最後一位沙皇皇后
  • 王室:黑森-達姆施塔特
  • 配偶:尼古拉二世 (俄羅斯)
  • 父親:路德維希四世 (黑森大公)
  • 母親:愛麗絲公主 (黑森大公夫人)
人物簡介,早年經歷,婚姻,加冕皇后,與拉斯普京,一戰期間,去世,

人物簡介

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最為人所知的是她是俄羅斯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后,她也是著名的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同時她也支持以專制手段來控制國家。她與俄國神秘主義者拉斯普廷的關係也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早年經歷

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阿歷克絲郡主生於德意志帝國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達姆施塔特(Darmstadt)。她的父親是黑森和萊茵大公路德維希四世。她的母親愛麗斯公主,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次女。她在1872年7月1日由路德派教堂洗禮,並與其它四名姊妹一同取得母親的姓名。愛德華七世亞歷山大三世都是她的教父。
1878年阿歷克絲6歲染上白喉,兄姐和她雖痊癒,但母親和妹妹瑪麗卻因此病故。過後和一兄三姐一齊被外祖母接到英國居住和受教育。她與她的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相當親密,時常被認為是維多利亞女王最寵愛的外孫女。阿歷克絲在英國度過她的童年時光,並時常與她的英國親戚住在一起。在她還是小女孩時一向樂觀開朗。但在她母親和妹妹去世後,她變得越來越沉悶和孤僻。最終,甚至到了無法接受任何人忠告的地步,包括外祖母在內。
幼年時的亞歷山德拉(左)幼年時的亞歷山德拉(左)
在1884年阿歷克絲12歲時,二姐伊莉莎白(埃拉)嫁給俄國亞歷山大三世的弟弟謝爾蓋大公。在婚禮上,她結識了16歲的皇儲尼古拉,兩人一見鍾情,於是開始秘密交往。
在1892年阿歷克絲20歲時,她父親也去世了。她的長兄恩斯特·路德維希繼位成為黑森和萊茵的大公。

婚姻

亞歷山德拉結婚的年紀在那時算是相當晚的。儘管家裡的人極力贊成,她還是拒絕了愛德華七世的長子克拉倫斯公爵艾伯特·維克托的求婚。她當時已經和俄羅斯皇儲秘密交往,剛開始亞歷山大三世並不贊成他們的婚事,但由於他本人四子中已連喪二子(次子亞歷山大和三子喬治),而幼子米哈依尚未成年,加上患有腎病,在病痛中只好忍痛答應讓他們成婚。德皇威廉二世相當樂於見到亞歷山德拉與尼古拉的婚事,因為這樣可以把血友病的基因帶入俄羅斯皇室。
相當困擾亞歷山德拉的是她必須放棄路德教派的信仰,因為俄國皇后必須是東正教徒;但她最終被說服,而且後來還變為相當忠誠、甚至接近狂熱的東正教徒。她與尼古拉在1894年4月訂婚,亞歷山大三世在那一年的11月初去世,年僅26歲的尼古拉成為了全俄國的沙皇。
亞歷山德拉跟著俄國皇室一起伴隨著亞歷山大三世的遺體回到聖彼得堡,據說人們因此流傳著新皇后會帶來不祥的謠言:“她跟隨著棺材之後到來。”
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皇室家族合影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皇室家族合影
亞歷山德拉與尼古拉在1894年11月26日於聖彼得堡的冬宮結婚。他們生下五名子女:·奧爾加,尼古拉耶夫娜女大公 (1895 年11月15日 - 1918年7月17日)
·塔季揚娜.尼古拉耶夫娜女大公 (1897年6月10日 - 1918年7月17日)
·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女大公 (1899年6月26日 - 1918年7月17日)
·安娜斯塔西亞.尼古拉耶夫娜.羅曼諾娃女大公 (1901年6月18日 - 1918年7月17日)
·阿列克謝皇儲 (1904年8月12日 - 1918年7月17日)不幸的是,亞歷山德拉是血友病帶源人,這是她母親經由維多利亞女王所遺傳的。亞歷山德拉將血友病傳染給了最小的兒子阿列克謝。

加冕皇后

1896年5月26日,尼古拉和亞歷山德拉在莫斯科進行了奢侈的加冕典禮,正式成為俄國的沙皇和皇后。加冕典禮上出現了不祥的徵兆:鑲滿鑽石的沉重的聖安德烈勳章銀鏈從沙皇的肩膀上滑了下來,落在地上。接著舉行加冕典禮時,重達4公斤的帝國皇冠卡在尼古拉5年前被日本人砍傷的舊傷口上,讓他疼痛不已。
加冕典禮後,按照傳統,皇室在莫斯科郊外的霍登練兵場向民眾分發禮品——男性得到印有雙頭鷹徽章的啤酒杯,女性得到印有相同圖案的手帕。由於謠傳禮物即將發完,因此引發人群擁擠,許多人跌入打靶用的掩體中,被人踩踏而死。霍登練兵場慘案的死者多達 2000多人,1萬多人受傷,被視為另一項不詳的徵兆。當晚沙皇和皇后出席了法國大使為其舉辦的豪華舞會,在民眾中引起極大的憤慨。
黑森和萊茵大公國城堡黑森和萊茵大公國城堡
亞歷山德拉在俄國人民之中相當不受歡迎。對於十分迷信的俄國人來說,他們第一次看到未來的皇后是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葬禮上,一些俄國老太太劃著名十 字喃喃地說“她是跟在棺材後面來到我們這裡的”。許多俄國貴族稱亞歷山德拉為“黑森的蒼蠅”。她缺乏身為皇后的魅力和社交技巧。俄國對她的冷淡對待讓她相當沮喪,她宣稱自己對於俄國朝廷品行和禮儀的散漫相當厭煩。與前任的皇后—皇太后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相比,瑪麗亞相當受歡迎(而且當時也依然年輕),瑪麗亞在朝廷里有著更高的地位。
在俄國,與一般歐洲皇室不同,皇太后的地位高過皇后,這層陰影使得家族裡無法達成和諧的關係。她替沙皇生下的前四個孩子都是無法繼承皇位的女兒,也使得她遭受更多批評。
亞歷山德拉強烈地保護丈夫身為沙皇的地位,積極支持以獨裁手段來鞏固他的權利。她強烈擁護君權神授說,認為沙皇的權力並不需要爭取人民的認可。

與拉斯普京

阿列克謝在1904年8月12日出生,當時正值日俄戰爭的高峰。皇儲的出生確保了俄國沙皇寶座的繼承權,而亞歷山德拉也達成了她身為皇后的最重要目標,替沙皇生下一個男孩。但喜悅並沒有維持太久,阿列克謝被檢查出罹患了血友病,而病源顯然是從亞歷山德拉的家族(首位帶病成員正是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遺傳過來的。
與兒子阿列克謝與兒子阿列克謝
血友病在20世紀初期被視為是致命的疾病。經由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遺傳,血友病傳染了許多歐洲王室家族。亞歷山德拉的次兄、以及舅舅利奧波德親王都死於血友病;病源也經由維多利亞女王其它女兒的遺傳傳染給了西班牙和普魯士王室家族。阿列克謝身為唯一合法繼承人,卻罹患了在當時被視為是不治之症的血友病,這個訊息被俄國人作為不可告人的秘密。
亞歷山德拉首先尋求俄國醫生和醫院以治療阿列克謝;然而他們的治療都失敗了,亞歷山德拉在沮喪之餘轉而將希望置於宗教和神秘力量上。其中一個人便是格里高利·葉菲莫維奇·拉斯普京,拉斯普京對阿列克謝治療成功的原因至今仍難以解釋。拉斯普京的不得人心,加上有關他的黑暗傳聞使得沙皇一直與他保持距離。1912年當家族正在波蘭旅行時,阿列克謝的血友病突然惡化,在大腿和鼠蹊部的出血使他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時亞歷山德拉接受了一個密友的建議,向拉斯普京發出求救電報,拉斯普京回響的建議則是:阿列克謝的病況正處在最糟的時候,應該讓醫生們遠離他使他得以自行恢復,他的建議果真生效,阿列克謝逐漸恢復了。於是從1912年開始,亞歷山德拉越來越依賴拉斯普京,相信他有能力治癒阿列克謝的疾病。這種依賴增強了拉斯普京的政治權力,使他得以在稍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嚴重損害羅曼諾夫皇朝的根基。

一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俄國和亞歷山德拉的命運。戰爭由俄羅斯帝國的羅曼諾夫王朝對抗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亞歷山德拉的出生地、也是她娘家的黑森和萊茵大公國,乃是德意志帝國的附庸。這使得她在俄國人民中相當不受歡迎,她還被指控與德國人勾結。德皇威廉二世也是亞歷山德拉的表兄。相當諷刺地,皇后亞歷山德拉和皇太后瑪麗亞少數幾件意見一致的是—她們都討厭威廉二世。
沙皇於1915年前 往前線以親自指揮軍隊,留下亞歷山德拉掌理聖彼得堡。亞歷山德拉對於處理政務並沒有天份,而且時常重新指派新的大臣,造成政府一直處於不穩定而又效率低落的狀態。這在國家的消耗戰中尤其是相當致命的,造成軍隊和平民人口都無法取得適當的補給。她將心思專注於拉斯普京自私的提議,她與拉斯普京間還被廣泛謠傳有著性關係(但事實上並不是)。中傷她的謠言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激烈,而且她還被認為是德國派遣來俄國的間諜。拉斯普京最後終於在1916年被德米特里·巴甫洛維奇·羅曼諾夫大公和費利克斯·尤蘇波夫親王所刺殺。亞歷山德拉非常鍾情於沙皇,但對她的愛卻夾帶著強烈的操控欲和支配慾。

去世

到了1917年,俄國已經被大戰拖垮,二月革命於是爆發,迫使沙皇退位。亞歷山德拉於是處於相當危險的處境,這時俄國人民已經普遍的痛恨沙皇和皇后。儘管亞歷山德拉和尼古拉都是為喬治五世的表弟妹,但喬治五世察覺到他們在俄國的不得人心,拒絕讓他們至英國避難,以免造成的後果可能危及他自己的王位。
亞歷山德拉和她的女兒,1913年亞歷山德拉和她的女兒,1913年
在革命後成立的俄國臨時政府將尼古拉和亞歷山德拉全家幽禁於他們的主要住宅—位於聖彼得堡近郊的亞歷山大王宮。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在1917年8月將他們遷往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Tobolsk),遠離首都以避免遭受傷害。他們一直待在托博爾斯克,直到十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革命奪權後,在11月他們被遷往由紅軍控制的葉卡捷琳堡。1917年7月16日(或17日)的凌晨,沙皇、皇后、四名女兒和嚴重生病的阿列克謝,包括其它幾名忠心跟隨的僕人和醫生,被布爾什維克士兵在伊帕切夫別墅(Ipatiev house)的地下室集體槍決。
依據行刑的布爾什維克軍官的筆記,在羅曼諾夫皇朝家庭於地下室被槍殺後,亞歷山德拉的屍體與沙皇、子女以及僕人們的屍體,被脫去身上的衣服,衣服被集中燃燒掉。最初屍體被扔進葉卡捷琳堡北方12哩的一個廢棄礦坑,但不久後屍體又被重新撈起。阿列克謝和安娜斯塔西亞的屍體被潑上硫酸,但經過試驗,發現這種毀屍方法速度較慢,於是剩下的屍體被潑油焚燒,殘骸肢解後,埋在一段鐵路枕木的下方。
1990年蘇聯垮台後,除了兩名子女的屍體仍未找到外(通常被認為是阿列克謝和安娜斯塔西亞),所有家族成員和僕人的屍體都被發掘出。埋屍的地點最初紀錄在布爾什維克軍官的筆記中,但到1990年代才得以曝光。1976年便已有兩名學者秘密找尋埋屍地點,成功發現主要的屍體埋藏處,但由於當時的政治 環境而沒有公開,將土堆埋回原處。
直到1991年,其中一名學者在葉爾欽的支持下,召集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小隊一同發掘出所有屍體,並對所有骨骸實行進一步的鑑定。DNA測試是鑑定屍體的主要手段,經由采自菲利普親王(亞歷山德拉大姊的外孫)的血液樣本以鑑定他們的DNA。尼可拉的屍體則由他弟弟的樣本獲得鑑定。在經過幾年鑑定後,在他們被處死第80周年的1998年,亞歷山德拉、尼古拉和他們子女(除了尚未發掘出的阿列克謝和安娜斯塔西亞外)被重新隆重地埋葬於聖彼得堡彼得保羅要塞的大教堂中(俄羅斯東正教並不承認那些遺體屬於羅曼諾夫家庭的)。
在2000年,亞歷山德拉與尼古拉、他們的子女,以及在俄國革命時被害的其它幾名王室成員一起,被俄羅斯東正教會封為殉道聖人。
2008年,俄羅斯最高法院為末代沙皇一家“平反”,稱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族慘遭滅門是當時政治鎮壓運動的犧牲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