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三世(羅馬教皇)

教士羅蘭多·班迪內利Rolando Bandinelli。 (1105托斯卡納 錫耶納~1181.8.30,羅馬)羅馬教廷第170位 教皇(1159~1181)。早年研究神學和法學,並在波倫亞大學擔任法學教授,他有很強的活動能力,為教會的外交工作做過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三世
  • 外文名:Rolando Bandinelli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托斯卡納 錫耶納
  • 出生日期:1105年
  • 逝世日期:1181年8月30日
  • 職業:教皇
  • 信仰:天主教
簡介,當選教皇,政治活動,流亡生涯,宗教改革,

簡介

教士羅蘭多·班迪內利Rolando Bandinelli。 (1105托斯卡納 錫耶納~1181.8.30,羅馬)羅馬教廷第170位 教皇(1159~1181)。早年研究神學和法學,並在波倫亞大學擔任法學教授,他有很強的活動能力,為教會的外交工作做過貢獻。
亞力山大三世亞力山大三世

當選教皇

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時班迪內利曾充任教廷首席代表。前往神聖羅馬帝國與紅鬍子腓特烈一世進行談判。他惹惱了紅鬍子,起因於指稱帝國為“封地”,暗喻為教皇的恩賜。因擔心帝國的勢力日益壯大,1156年參與教皇與西西里的壞人威廉一世制定貝內文托協定的工作,推動與諾曼人結盟。
1159年樞機主教推選他為教皇,稱號亞歷山大三世,力圖確立獨立於帝國之外的教皇統治。

政治活動

1160年他判處腓特烈一世以出教之罰,遭到帝國方面的強烈反擊,皇帝決定撤除他的職位,另立自己寵信的樞機主教為新教皇。於是出兵義大利,攻入羅馬將亞歷山大三世趕出了義大利。另選出維克托四世為敵對教皇,亞歷山大三世1162年流亡到法國。在法國爭取到同期和支持,策動組織反對德意志的力量。1165年腓特烈一世在維茨堡會議上發誓不承認亞歷山大三世。此時,亞歷山大三世在法國獲得國王路易七世和英國亨利二世的支持和承認,在義大利和德意志也有許多教師仍然支持他,他繼續掌握著教廷大權。亞歷山大三世決心繼續大力推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改革政策。身為教皇威權的捍衛者,他支持托馬斯·貝克特大主教反對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
1163年亞歷山大三世發布通諭,禁止神職人員研究化學和自然規律。同年與法蘭西路易七世共同為巴黎聖母院奠基。亞歷山大三世還批准給法國聖殿騎士團首領和教廷管轄的騎士團許多特權,允許他們擁有能搶掠到的一切財富。

流亡生涯

1165年返回羅馬,翌年腓特烈一世又迫使他再度流亡。1166年西西里的威廉一世去世,紅鬍子認為給亞歷山大三世和西西里以決定性打擊的時刻已經來臨,對義大利進行了第四次征討,使教皇的處境越發困難。1174年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採取了第五次軍事行動,在他的支持下倫巴第聯盟成立,於1176年在萊尼亞諾戰役擊敗腓特烈一世,為《威尼斯和約》鋪平了道路。根據契約,腓特烈一世歸還教產,同時承諾不再干涉教皇國的內部事務,又承認了亞歷山大三世為合法教皇,還跪在亞歷山大三世的腳下吻他的腳。

宗教改革

亞歷山大三世參與宗教傳統的改革,並主持1179年召開的拉特蘭會議。旨在進一步清除原受皇帝支持的敵對勢力,並要求動員全部西歐教會正式日益發展的異端運動。宣布對阿爾比派極其追隨者、同情者都革除教籍。教皇還在1181年組織十字軍準備討伐,但未成功。
1179年會議制定了《新教皇選舉法》,規定教皇選舉只能由樞機主教才具有當選為教皇的資格,凡是獲得主教團三分之二多數即為教皇,無需經過皇帝批准,當選教皇任職終身,這個原則至今通用。同時規定主教人選必須是滿30歲的非私生子基督徒。
出席拉特蘭會議的有里昂的華爾多,他在教皇亞歷山大三世主持下發神貧願。後來華爾多派受到里昂主教的譴責,下任教皇盧西烏斯三世也主張把他們革除教籍。這股力量後來發展成華爾多異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