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охоров,1916年7月11日-2002年1月8日)蘇聯物理學家,1964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
  • 出生地:澳大利亞阿瑟頓
  • 出生日期:1916年7月11日
  • 逝世日期:2002年1月8日
生於澳大利亞阿瑟頓,1939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1939-1941年在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當研究生。1941-1943年在蘇軍中服役。1946年獲數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到蘇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54年任實驗室主任,1968年任副所長。1959年開始兼任莫斯科大學教授。1960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66年為院士。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
普羅霍羅夫與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合作,藉助量子系統研究電磁波振盪發生器的最新方法,於1955年製成利用氨分子束的第一個分子發生器。1957-1958年和同事們一道,發明了製造順磁微波激射器的方法,建議在量子電子學中使用紅寶石,提出在雷射技術中使用的開式諧振器理論,1961年又提出製造氣體動力雷射器的理論。在大功率紅外光與可見光的雷射器製造、非線性光學、大功率雷射與物質的諧振及非諧振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1964年和巴索夫、湯斯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普羅霍羅夫還獲列寧獎金等。2002年死於俄羅斯莫斯科,自1969年,他擔任《蘇聯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