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

髒是指胸腹腔內之組織充實緻密,並能貯存、分泌或製造精氣的臟器。《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靈樞·本髒》:“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根據髒象學說,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分屬於五臟,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體表里的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臟
  • 出  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髒是指胸腹腔內之組織充實緻密,並能貯存、分泌或製造精氣的臟器,即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的合稱。

解讀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髒,故又稱為六髒。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而稱為“神髒”。五臟的職能雖各有所司,但彼此協調,共同維持生命進程。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關的。
心為五臟之一,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如未開的蓮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由於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功能起著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髒而主通明。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肺經肺系(指氣管、支氣管等)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肺氣以宣發肅降為基本運行形式。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覆蓋諸髒,故有“華蓋”之稱。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髒”之稱。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屬絡於肺與大腸,相為表里。肺在五行中屬金,為陽中之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人出生之後,生命活動的繼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氣的運動特點是主升舉。脾為太陰濕土,又主運化水液,故喜燥惡濕。
脾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於脾與胃,相為表里。脾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於四時。
肝位於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稱之為“剛髒”。《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膽附於肝,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屬絡於肝與膽,相為表里。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納氣。由於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原,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與腎陽能資助、促進、協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稱為“五臟陰陽之本”。腎藏精,主蟄,又稱為封藏之本。
腎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屬絡於腎與膀胱,相為表里。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陰,與自然界冬氣相通應。

中醫套用

1、五臟為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五臟作為一個整體在中醫套用方面主要表現在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及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1)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的整體性
藏象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整體,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為用,代謝上相互聯繫,病理上相互影響。藏象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將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臟腑形體官竅聯結成有機整體。五臟,代表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其具體聯結的系統結構有:肝系統(肝—膽—筋—目—爪),心繫統(心—小腸—脈—舌—面),脾系統(脾—胃—肉—口—唇),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腎系統(腎—膀胱—骨髓—耳—發)。這五個系統相互之間並非孤立,而是通過經脈的絡屬溝通和氣血的流貫相互聯繫。五臟機能的協調共濟,相互為用,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證。中醫學以陰陽學說說明五臟陰陽之間既相互制約又互根互用的動態平衡關係,以五行學說闡釋五臟功能之間既相互資助又相互制約的協調統一關係。五臟之中,又是以心為主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明代之後,命門學說興盛,對腎精、腎氣及腎陰、腎陽的功能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又有了“腎為各髒陰陽之本”之說。
此外,五臟的生理活動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中醫藏象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屬人體整體生命機能的體現,與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密切相關。人的精神活動由五臟精氣化生和充養,如《靈樞·本神》說:“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故《素問·宣明五氣》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分屬於五臟藏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情志活動本由五臟精氣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情志活動分別由五臟所司,如“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而情志過激,又反傷五臟精氣,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體不僅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與自然環境保持著統一性。人賴自然環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機體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必然要作出相應的反應。故《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將人體與天地置於於同一體系中考察研究,強調內外環境的統一性,這是藏象學說的第二個特點。
藏象學說套用五行學說將自然界的五時、五方、五氣、五化等與人體五大功能系統密切聯繫,構成了人體內外環境相應的統一體。如以季節氣候而言,“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素問·金匱真言論》),五臟與五時之氣是相互通應的,如心通於夏氣,肺通於秋氣,腎通於冬氣,肝通於春氣,脾通於土氣(《素問·六節藏象論》)。故有“應春溫之氣以養肝,應夏熱之氣以養心,應長夏之氣以養脾,應秋涼之氣以養肺,應冬藏之氣以養腎”的養生原則。
五臟之氣的虛實強弱與四時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例如,春季肝氣旺,冬季腎氣旺。故春季多發肝病,冬季多發腎病。從養生的角度來說,當順應四時,故養生調攝,治療用藥,春天應有利於肝氣之疏泄,冬季應有利於腎精之閉藏。另一方面,根據五行學說,五臟之間存在著生克制化關係。例如,相對而言,肺氣在春季較旺,夏季較弱,長夏轉強,冬季也較旺,故病情預後轉歸也不同,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
從地方區域而言,藏象學說按五行特性將五方與五臟類比,如東方屬木,主生髮,與肝氣相通應;南方屬火,主生長,與心氣相通應,等等。這種類比是有一定科學內涵的。地域不同,氣候、水土、飲食、居處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從而使人體臟腑強弱不同,體質和發病傾向也有一定區別。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
由於整體觀察和類比思辯等思維方法的套用,以及古代哲學“重道輕器”、“重無輕有”思想的深刻影響,中醫學藏象學說還有從巨觀、功能、外象來把握臟腑的特點。因此,要科學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論的內涵,並結合臨床實踐不斷地加以發展。
2、五臟的生理特點及臨床意義
中醫學以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作為區分髒與腑的主要依據。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如《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簡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臟的生理特點,所謂“滿而不實”、“實而不滿”,是強調五臟的精氣宜保持充滿,但必須流通布散而不應呆滯;唐·王冰注云:“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實;六腑則不藏精氣,但受水谷,故實而不能滿也。”五臟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一般說來,病理上“髒病多虛”,治療上“五臟宜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