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聖佛

五聖佛

.

中央佛釋迦牟尼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與普賢菩薩四大菩薩尊為五聖佛。

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原本是淨飯王的太子,可是他為了使眾生能夠脫離痛苦,於是捨棄王位尋求解脫之道。佛陀原先每天只吃一麻一麥,想以於得到解脫,但是這種方法並沒有讓他成功,相反的讓他的身體越來越瘦弱,精神也得不到飽滿,後來他洗淨身上的污垢,得牧女乳糜的供養,在菩提樹下,消除了貪嗔痴和紅塵的煩惱,而獲得無大的智慧,修行成道,諸事成功後,終究功德圓滿。

觀世音菩薩是與大慈悲之心普度眾生,他以分身無數,有求必應,有緣必助的大乘精神,深入人心,廣施解困成就眾生願,功德圓滿。地藏菩薩是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偉大胸襟成就大願,功德圓滿列入五聖佛之一。文殊菩薩是以大智引度眾生,幫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體現大乘精神的共同圓滿。普賢菩薩是以親身實踐修行,來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以不斷的實踐努力,才功德圓滿的。

五聖佛因為各自美好完滿的功德與品性,被信眾尊稱為“五聖佛”,他們是與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最為有緣的五尊諸佛菩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聖佛
  • 其它稱謂:慈五聖佛
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梵文:Śākyamuni;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本為迦毗羅衛國太子,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
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釋迦牟尼誕辰日。
漢語讀音釋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為多音字,在這裡讀móu。
釋迦牟尼梵語釋意:能仁,能以仁慈之心憐憫一切眾生,且為種族名。牟尼梵語釋意:寂默,心淨無垢,湛然不動之意。合意為釋迦族聖人。佛意大悟頓徹,且為佛界獲最高果位者。
釋迦牟尼佛作為佛教的人間尊師,慈心濟世、智慧無邊,應被每一位眾生所尊重,禮敬供養。
釋迦牟尼佛功德
五聖佛
釋迦牟尼為眾生脫離痛苦,捨棄王位歸隱山林,尋求解脫之道。無論是割肉餵鷹、以身伺虎、供身聞法,還是遊方教化、宣揚佛法,釋迦牟尼處處以慈悲感化著世人,他的智慧就如雨水,平等無差地滋潤著大地上的一切眾生。
佛經有言,若供養釋迦牟尼佛,則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無數諸佛,可以獲得無量不可思議的吉祥與功德。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能種下解脫的種子;稱頌釋迦牟尼佛,則能消除貪嗔痴三毒與紅塵煩惱;對釋迦牟尼佛信心不疑,則獲明了大智慧,諸事成功,所遇吉祥,終究圓滿。
釋迦牟尼生平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五百餘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國主淨飯王的太子。成道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迦族的賢哲”。
釋迦牟尼出生
五聖佛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的太子。其父是國王淨飯王,其母摩耶夫人,來自鄰近的拘利國,是天臂城主善覺王的胞妹。摩耶夫人在嫁給淨飯王后,多年並未生育。有一天夜裡,她夢到有一頭六牙白象王飛入自己的體內,至此才有身孕。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傳統,因此,快要到分娩時,摩耶夫人在宮人的陪伴下,啟程趕往天臂城。途徑藍毗尼園時,摩耶夫人下車休息,在她伸手去摘一支無憂樹枝時,從其右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可是,在悉達多出生後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淨飯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閣波提,是她把悉達多撫養成人。
釋迦牟尼成長
悉達多太子天資聰慧,長到12歲時,就已經掌握了當時印度最高的學問,16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妻。他的生活可謂幸福美滿,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起因是他有一次駕車出城遊玩。他在駕車經過東、南、西三座城門時,分別見到了人類老、病、死的三種狀態,於是認識到所有人都有不可逃避的痛苦。後來當他在經過北門,看到一位遊行的苦行僧時,決定奉行這一古老的修行方法,以擺脫命運的枷鎖。就在他29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他丟下妻子和家庭,獨自出宮修苦行去了。
釋迦牟尼出家
五聖佛
悉達多出宮之後,先是過著挨家挨戶乞食的生活。然後他就去尋訪一位叫做卡拉瑪的聖者,這是一位住在拉加格里哈山的隱士。在悉達多找到聖者卡拉瑪後,跟隨其學習透過呼吸和瑜伽得到四禪八定的方法。他很快就學會了這些方法,但還是沒能從困惑中解脫出來,因為他沒能找到諸般痛苦產生的原因以及消滅痛苦的方法。於是,悉達多離開了卡拉瑪。後來,他又師從另一位隱者拉馬普特拉學習“非想非非想定”,可這也沒能解除他心中的疑團。這時,悉達多決定自己尋找答案。
釋迦牟尼成佛
一天,悉達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願意跟隨他。從此,他們一起流浪,住在森林裡靠乞食為生。經過六年這樣的苦修,悉達多的身體變得骨瘦如柴,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可他還是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這時悉達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沒有意義的。於是,他到尼連禪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積六年的塵垢,隨後接受了河邊牧羊女供養的糜乳,恢復了體力。跟隨他的五個人以為他放棄了,便都離他而去。無奈中的悉達多獨自一人來到菩提迦耶的一棵畢波羅樹下,盤腿而坐,總結過去的經驗,並重新調整思維方法。經過數天苦思,終於獲得了徹底的覺悟,立身成佛,號稱釋迦牟尼,那年他只有35歲。
釋迦牟尼建立佛教
五聖佛
釋迦牟尼成佛後,立刻去找離他而去的那五個人。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釋迦牟尼找到了他們,並立刻向他們傳授自己悟到的佛法。這五人聽到教說後,心悅誠服,便都皈依了釋迦牟尼,成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稱為“五比丘”。這五人便是世間最早的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出家的男人。從那時起,佛教已經具備了組成宗教團體的三個要素:領袖、理論、參加人員。釋迦牟尼是領袖,佛法是理論,五比丘是參加人員,佛教管這三個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寶。因此,釋迦牟尼鹿野苑初轉法輪(傳佛法)這件事就被定義為佛教成立的標誌。
釋迦牟尼涅槃
五聖佛
在度化了五比丘之後,釋迦牟尼便率領他們繼續到處講說佛法,增加比丘人數,擴大僧團規模。45年以後,釋迦牟尼率領徒眾前往拘屍那城游化時,入涅槃於拘屍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樹林裡,終年80歲。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普度眾生,為輔佐釋迦牟尼教化眾生受譽,道場中國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尋生救苦,隨類化度,千百年來深為人愛,信奉居首。這位菩薩成為現實世界表現濟世精神最真實不虛的代表。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是說菩薩用無上的解脫之智,由耳根一門深入,反聞自性,不被外界聲境所轉,故而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從“智”立名。觀自在,正是因觀知眾生苦難,以大神通,隨機往救,自在無礙,此具“悲”義。所以說,觀世音菩薩是悲智雙運的大修行之代表。
觀世音菩薩功德
釋迦牟尼佛曾說,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是與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的眾生最為有緣的兩大菩薩。觀音菩薩分身無數,救度恆河沙粒般廣眾的生命,有求必應,有緣必助,觀音菩薩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深入人心。
供奉觀音菩薩,保佑平安,增加福德資糧,開啟智慧,漸入慈悲三昧。慈悲為懷,智慧清淨,觀音菩薩保佑所有善男信女,所求如意,諸事吉祥,成就所願。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見著天下,為輔佐釋迦牟尼教化眾生受譽,居各菩薩之首,中國道場位於有清涼山之美譽的五台山
原本已經成佛的文殊菩薩,因為不忍心見到眾生陷於輪迴之苦,所以重回娑婆世界來引度眾生,並自願退居作佛陀的弟子,幫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眾生,充分體現佛教大乘精神的共同圓滿。
文殊菩薩聰慧超群,修為深厚。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他的智慧與犀利,左手持“般若經”象徵智慧與慈悲,乘坐著虎虎生風的獅子,要來喚醒貪瞋痴的芸芸眾生。
文殊菩薩功德
文殊菩薩是無上智慧的化身,其智慧非但照澈一切世俗知識,更有洞穿萬事萬物表象的真知妙見。菩薩左執經卷,為知識成就的源泉,獲得智慧、明智明理,得遇正確的老師、正確的教導;右執寶劍,為辨識與取捨之器,用智慧之眼明辨是非,選擇捨棄,才能獲得成功。
供奉文殊菩薩,遇善知識,在求取智慧成功的道路上永不退轉。適合求學者、求職者、從事文化藝術等職業的人們虔心供奉,成就不可思議無量智慧與福德。

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以大願盡濟天下,為輔佐釋迦牟尼教化眾生受譽,道場中國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句矢志宏願,鼓舞著眾生效法力行,是現實世界表現濟世精神的傑出代表。
地藏王菩薩功德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王菩薩舍己利他的宏偉胸襟,成就了其“大願”之名。菩薩甘入地獄救度一切眾生,慈心深切如父母,願力堅定無可撼動,如廣袤無垠的大地,孕育一切、包容一切。
供奉地藏王菩薩,得二十八種殊勝利益:天龍護念、善果日增、集聖上因、菩提不退、衣食豐足、疾疫不臨、離水火災、無盜賊厄、人見欽敬、神鬼助持、女轉男身、為王臣女、端正相好、多生天上、或為帝王、宿智命通、有求皆從、眷屬歡樂、諸橫消滅 、業道永除、去處盡通、夜夢安樂 、先亡離苦 、宿福受生、諸聖讚嘆、聰明利根、饒慈愍心、畢竟成佛。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
普賢代表圓滿無畏的大行願力,密號真如金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
普賢菩薩功德
普賢菩薩,因其孜孜不倦於實踐中修行,救脫無量無邊眾生,廣被讚譽為實修第一,又名大行菩薩。
成功,依靠的是不斷的實踐努力,普賢菩薩乃精進求實的傑出代表,更是當今社會追求成功的各界人士之精神領袖與守護者。無論是祈願事業成就,還是幸福安康,普賢菩薩以其不可思議的增益福德,為努力實踐的善良人們帶來如意吉祥。菩薩更有延命的性德,保佑安康,驅除疾病,亦適合一切求壽增福的人們供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