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又稱青釉提梁倒注瓷壺,是五代時期的瓷器,1968年出土於陝西彬縣,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徵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在設計構思上與眾不同,極富創造性。其造型、結構新穎奇特,集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可謂巧奪天工。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 出土地點:陝西彬縣
  • 館藏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五代時期
  • 文物別稱: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 文物類別:瓷器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創作技巧,文物賞析,文化寓意,保護措施,

文物歷史

1968年,陝西彬縣城關村一位農民在挖土時發現了一個瓷壺,即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當時這位農民並沒有多想,就隨手把它扔在了家中。
1982年,西北大學哲學系的高立勛先生到親戚家串門,偶然間發現了這把奇異的壼,猜測應該是文物,於是把它帶到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請教知名的耀州窯專家禚振西女士,禚老師認為它是罕見的耀州窯國寶級文物,勸高立勛將此壼獻給國家。高立勛先生聽從了禚老師的建議,把壼捐獻給了陝西省寒欠擔博物館。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文物特徵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足墓腳悼拘徑8.7厘米。該壺造型新穎別致,紋飾繁縟華麗,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通體施以淡青釉色。壺身為圓形,造型像一個倒置的團柿,腹部雕有三朵盛開的牡丹,其下有仰開的蓮花瓣。壺蓋形似柿蒂,為虛設,實際上與壺把、壺身連成一體。壺把是半圓形,好似一隻飛翔中贈姜少的鳳凰,鳳首高翹,輕輕地落在了帶有蓮花的壺蓋上。壺嘴出水處仿佛一隻獅子張開的大口,獅子的牙齒清晰可見。這頭母獅腹下還有一頭正在吸吮母乳的小獅子。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

創作技巧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姜辨元埋是一種可以把液體從壺底注入,並從壺嘴正常倒出的壺。是根據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這個原理是: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
剖面結構示意圖剖面結構示意圖

文物賞析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的壺身造型為一倒置的團柿,這種柿子形狀在中國畫中常見。頂端的雙層柿蒂紋與團柿的造型互相呼應、完美結合,這樣的造型在現代的耀州窯器物中甚為少見。壺蓋與壺腹相連處的聯珠紋與鋸齒紋將上下紋飾有機結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壺腹上的纏枝牡丹,刀法犀利、線條圓活、俯仰有致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極富表現力。壺身採用多種紋飾,卻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過渡自然,層次分明,有強烈的立體感與空間感。鳳形提梁與獅形壺流相呼應,形成立體裝飾。鳳形提梁尾部的聯珠紋,擺脫了平庸與單調,於細微處見匠心。整個壺幾肯元的造型構思精巧,整體與局部、植物與動物很好地結合,達到了完美和諧的境地。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的紋樣、題材來源於生活,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如母獅給幼獅哺乳的情景,完全是對自然界生動真實活動的寫照。兩獅的神態刻劃細緻入微,形神兼備。母獅的舔犢之情,幼獅的安祥、寧靜之感無不從工匠的手下流瀉出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文化寓意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用不同的紋飾,如風、牡丹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頌主府憬,從而反映了一個文化繁榮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時代。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盛世,中外文化融合交流,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到宋代得以承襲。這都反映在了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上厚洪,如獅紋、蓮解紋的選用。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