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壩

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此後於1985年、1998年、2004年分別對二閘、一閘進行了改建加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級壩
  • 位置:南四湖中部
  • 全長:7360米
  • 建成時間:1975年
  • 性質:國家項目
簡介,規劃設計過程,第一節制閘,第二節制閘,第三節制閘,第四節制閘,船閘,攔湖大壩,溢洪道,工程效益,

簡介

規劃設計過程

1956年淮委勘測設計院編制的《沂沭泗流域規劃報告(初稿)》提出:“南四湖、駱馬湖蓄泄並重。”“濱湖地區改種水稻,進行機械排灌。”並首次提出南四湖湖腰修建閘壩控制工程,形成上、下級湖分別蓄水方案。
1957年,南四湖流域大水後,水電部技術委員會進一步對南四湖一級和二級蓄水方案比較論證。認為南四湖濱湖地勢低洼、坡度平緩,排水困難,秋季作物不能保收,小麥難以種植,在今後疏浚湖腰,擴大出口泄量(當時按微山湖水位33.5米,泄2000立方米每秒標準)後,五年一遇湖水位仍可達34.5米,十年一遇達35.5米,而濱湖有1020平方公里土地在此高程以下,不改種水稻,仍難保收。改種水稻必須解決水源問題,而修建二級湖蓄水工程,是解決濱湖稻改水源的措施。並將其列為緊急工程,確定在1962年前實施。
1959年1月,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完成初步設計。設計的第一節制閘淨寬200米,當湖內開挖深槽50米,清葦寬3500米,微山湖水位33.5米,韓莊出口泄量為1000立方米每秒時,二級壩百年一遇洪水閘上水位36.94米,閘下水位為36.17米,過閘流量為4400立方米每秒。以後經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工模型試驗,認為閘孔淨寬200米,泄量4400立方米每秒時,上級湖水位將達37.75米。為控制上級湖水位不超過37.0米,故將閘孔淨寬增加到234米,設計閘上洪水位36.87米、閘下36.2米時,過閘流量為4500立方米每秒。此後,在1959年9月的《修正初步設計》中,又將二級壩樞紐工程的設計洪水標準提高為200年一遇,為保證壩上水位不超過37.0米,又增設溢洪道一處。
二級壩樞紐工程的土壩、第一節制閘、溢洪道、船閘工程,全部於1960年建成。1963年汛期大水,發現第一節制閘和溢洪道位置偏東,二級壩上、下游流勢不順,泄量難以達到設計要求。為此,1967年又在一閘西小衛河處增建淨寬275米的第二節制閘。
1966年至1970年,水電部曾多次組織治淮規劃工作組,對南四湖洪水作了進一步的分析調算,認為已建的二級壩一、二閘和溢洪道過水寬度僅占湖面寬度的17.5%,排泄能力不足。為了進一步擴大二級壩的排泄能力,改善上級湖的防洪安全條件,又於1971年建成了第三節制閘,淨寬504米。
1971年治淮規劃小組向國務院呈報的《關於貫徹執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情況報告》及附屬檔案中,又提出了興建南四湖湖腰擴大工程,增建第四節制閘,以進一步擴大二級壩的排泄能力。該閘於1975年建成。至此,南四湖二級壩樞紐工程基本形成現狀規模。
二級壩

第一節制閘

(紅旗一閘)
位於二級壩東段,隔溢洪道距常口1公里。1959年3月,濟寧專區南四湖治理工程指揮部調集民工5000人開始清基,1960年5月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39孔,淨寬234米,每孔淨寬6米,總寬299.26米。閘室為開敞式,長14米,閘上設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寬6米,公路橋面高程38.2米,機架橋頂高程42.8米。設計閘上水位36.87米時,過閘流量4500立方米/秒。
第一節制閘建成後,安全運行37年,發現閘門、啟閉機、交通橋等部位存在安全隱患,因而於1998年進行了加固改造。加固改造工程由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經淮委批准。主要內容包括:閘門及啟閉機更新、交通橋加固、電器設備更新、閘墩開鑿檢修孔、增設檢修橋、新建啟閉機房、改建橋頭堡、改建水文觀測設施及閘區管理設施等。工程於1998年1月10日開工,當年10月完成國家投資1800萬元。。

第二節制閘

(紅旗二閘)
位於一閘西700米。1967年3月,濟寧地區南四湖流域工程指揮部調集微山、鄒縣民工施工,山東省南四湖工程局建築安裝隊安裝,8月初竣工。由山東省南四湖流域工程局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55孔,每孔淨寬5米,總淨寬275米,閘總寬317.8米。從上游護底端至下游海漫末端,全長54.3米,閘底高程31.0米,公路橋在閘門及工作橋頂上,公路橋面高程38.2米,淨寬6米,荷載標準:汽10級拖-45,為鋼筋混凝土“T”形微彎板結構。
二閘建設工程由濟寧地區南四湖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山東省治淮南四湖流域工程局參加指導施工。土方工程由微山縣調集民工4020人完成;建築物工程主要由山東省南四湖流域工程局建築安裝隊及昌濰地區水利建築安裝隊完成;並從鄒、滕山區抽調石工500人參加施工。該工程於1967年3月10日開工,8月2日竣工。完成土方22萬立方米,砌石7310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8400立方米,國家投資165.5萬元。
第二節制閘建成近20年間,曾6次開閘泄洪,但因湖水位變幅小,閘門轉軸偏高,一般水位不能開啟,加之閘門單薄,幾經加固,閘門自動翻轉不靈。1985年5月至1986年1月進行改建。主要工程是:拆除原閘門,改換寬5.25米、高3.5米鋼筋混凝土格梁鋼絲水泥面板平面閘門;改建閘墩,安裝鋼門槽,加高閘墩0.4米;拆除原公路橋,改建為板梁結構,拓寬橋面,至淨寬7米,提高荷載標準至汽-15掛-80;增建機架橋、橋頭堡等。1986年1月竣工。國家投資355萬元。
第二節制閘自1986年1月改建後,經近20年的運行,發現閘門啟閉困難,交通橋出現裂縫,淮委批准對二閘進行加固改造。主要工程內容為:1、在原閘室前部新建閘室,共55孔,單孔淨寬5米;將原閘室拆除,原有閘墩作為改建後交通橋墩,設計交通橋荷載為汽-20掛-100。2、更換啟閉設備。3、輸電線路按10千伏架空線路終端桿變配電設計,並設定微機監控系統。工程於2004年12月開工, 2005年汛前完成閘墩、機架橋墩澆築工程,交通橋基本具備通車條件; 2006年5月工程全部竣工,批准工程總投資7600萬元。

第三節制閘

(紅旗三閘)
位於二閘西350米。由山東省南四湖工程局設計,共84孔,每孔淨寬6米,總淨寬504米,閘總寬579.8米。從上游防沖槽至下游防沖槽全長61.5米。公路橋面高程38.23米,寬7.0米,路兩邊有0.3米的路沿石。公路橋為鋼筋混凝土預製空心板梁結構,橋面荷載標準為汽-13、拖-60。
1971年11月,濟寧地區南四湖流域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微山、鄒縣、滕縣、嘉祥、金鄉、濟寧調集民工700人配合施工。山東省南四湖治理工程局安裝隊安裝,工程於1970年11月開工,由微山縣民工3000人拆除大壩,修築圍埝,用木船破冰運土。在上大凍前完成了長2300米、高4米的圍埝。1971年2月開始排水清基,4月8日轉入底部工程砌築和橋樑、閘門預製。至1971年8月13日主體工程完成。1972年上半年完成啟閉機安裝及圍埝拆除,工程全部竣工,共完成土方53萬立方米,砌石1.3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2.5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515.67萬元。

第四節制閘

(紅旗四閘)
位於二級壩西端湖腰擴大工程深槽彎道以下直線段上,是

船閘

位於三閘與四閘之間,湖西堤東側的湖西航道中,東距三閘830米。由山東省大運河工程指揮部設計,山東省交通廳工程大隊第三工程隊和微山縣共同組成船閘修建指揮部組織施工。1959年11月開始修築圍埝、清基,1961年5月全部竣工。
船閘,全長279.3米。其中上閘首24.5米,下閘首24.8米,閘室長230米,淨寬20米,高12米,最小水深5米,上閘首底高程28米,下閘首底高程26.5米。“人”字形鋼閘門,輸水廊道閥門為鋼板平面直升式。閘門啟閉機起動能力為10噸,閥門啟閉機起動能力為5噸。船閘上、下游航道底寬60米,最小水深4米。航道內流速一般不超過1米/秒,橫向流速一般不超過0.3米/秒。設計年通航能力2000萬噸。閘上為公路橋,橋面寬6米,淨寬20.4米,鋼筋混凝土橋面。
船閘等級二級,可通過由2×2000噸駁船(各長92米)和一艘拖輪(長40米)組成的船隊。
船閘按上級湖水位35.5米,下級湖水位31.5米,最大水級4米設計,設計上游防洪水位37.0米、下游36.8米。上、下閘首底板、廊道、閘牆均為250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牆身為漿砌塊石連續拱,大型混凝土預製塊鑲面。公路橋通過上閘首,橋面寬6米,淨跨20.4米,鋼筋混凝土橋面,公路橋淨空按20年一遇最高通航水位35.57米以上7米計算。
船閘上、下游航道,底寬60米,最小水深4米,邊坡1:3。船閘工程共完成土方48萬立方米,砌石2.8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9萬立方米。共用工日90.36萬個。國家投資515萬元。此後,1978年、1995年進行過兩次大修。

攔湖大壩

攔湖大壩為均質土壩,東自常口村老運河西堤起,西至東丁官屯湖西堤止,全長4829.69米。
1958年6月,濟寧地區南四湖治理工程指揮部,調集微山、鄒縣、金鄉、滕縣民工5.6萬人築壩。7月中旬,因雨中止,10月20日復工。微山、滕縣、鄒縣組織民工5萬人,木船4000隻,修築圍埝、大壩,1960年5月竣工。攔湖壩頂高程39.0米,平均高6.5米,頂寬10米。上游邊坡1:9,下游邊坡1:8。後為方便交通,壩頂中部鋪設瀝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路面寬7~10米。

溢洪道

亦稱滾水壩或溢流壩,位於攔湖大壩東端,常口村西,與大壩同時施工,一次完成。溢洪道設計壩頂高程35.0米,頂寬10米,上口寬370米,底寬300米。原為砌石結構,後其上加修瀝青路面,頂高程增至35.2米。路寬10米。上游坡1:9,下游坡1:8。
1962年,二級壩樞紐工程開始運用。

工程效益

二級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2年上級湖蓄水後,濱湖地區魚台、金鄉、嘉祥、任城、鄒城、滕州、微山及江蘇省的沛縣、豐縣等九縣市大力興建機電排灌站工程,改種水稻。先後建起排灌站1013處,灌溉面積350萬畝。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使昔日的濱湖窪地發展成為一麥一稻的商品糧基地;給沿湖工礦企業提供了水源,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和繁榮;抬高了通航水位,促進了航運事業的發展;連通了湖東、湖西的陸路交通,促進了地區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由於二級壩蓄水,濱湖稻改,改變了蝗蟲孳生條件,基本上消除了蝗災,年可節省治蝗經費18萬元;為南水北調輸水創造了條件,可有效地調蓄水資源
湖腰擴大工程的組成部分。由山東省治淮南四湖流域工
程指揮部設計,134孔,每孔淨寬6米,總淨寬804米,總寬942.1米。從上游防沖槽至下游對沖槽,全長53米。閘上為公路橋,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結構,荷載標準為汽-13拖-60。橋面高程38.20米,橋面寬8.86米,行車道為7米。機架橋為兩根鋼筋混凝土“T”形梁組成,面寬4.2米,每六孔設一機座段。
第四節制閘由山東省濟寧地區湖腰擴大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山東省治淮南四湖流域工程指揮部派員協助。土方工程由滕縣組織1.5萬人完成,建築物工程由山東省治淮南四湖流域指揮部建築安裝隊完成。濟寧地區從各縣抽調民(技)工900人同時參加施工。工程分三期施工,第一期1972年4月至11月,完成清基和閘底板、上、下游鋪蓋、海漫等工程;第二期1973年3月初至11月底,完成閘墩、駝峰埝、排架柱等工程的砌築及閘門、公路橋、機架橋、檢修橋的預製和安裝;第三期1974年4月至1975年3月,完成啟閉機的安裝調試,橋頭堡、管理房的修建及其他尾工。歷時3年,工程投資1228.41萬元,共完成土方49萬立方米,砌石2.8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5.45萬立方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