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子技擊術

二林子技擊術是祖先給後人留下來的一門非常科學的格鬥術。它獨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有自己的功法、動作、打法和訓練程式。

特點,第三代傳人林世欽,第四代傳人,

特點

技擊術講究用自身手腳為戰鬥武器,通過變化各種姿勢,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小的消耗,最有效的動作和打法來擊敗對手。
二林子技擊術在煙臺已傳衍了數代。第一代是陳德善的三祖父。第二代傳人陳德善,習嵩山少林太祖長拳門,生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登州府(蓬萊)木基楊家村人。他的三祖父生於道光年間,一生浪跡天涯。晚年回家探親,知陳德善以授拳為業,即對他說:“你所學的教的是江湖拳套武術,只能鍛鍊身體,強筋健骨,真正打鬥不實用。“陳德善不服氣,祖孫倆不講情面地打了起來。誰知陳德善怎么進攻,三祖父總是不慌不忙,只用一隻手就把陳德善打得一籌莫展。較量完畢,陳德善問三祖父使用什麼招數?三祖父才說是技擊術,在江湖上已失傳一百多年了。並說自己走過不少地方,從沒有遇到“同道”。從此,陳德善專心向三祖父學技擊術,三年之後再度出山,依然乾他的老本行——職業拳師。

第三代傳人林世欽

祖籍福建省長樂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生於煙臺市,在煙臺電報局幹了一輩子。因兄弟三人中他排行第二,人稱二林子。
林世欽十六歲習武,從師於梅花螳螂拳師黃永愷習拳六年,為師兄弟中武功最好的一個。後因黃老拳師回故鄉,林世欽只能另投別門。但他已有一身武功,再投師傅,提出先與老師比試,勝他之後才能拜師。因此,招來林世欽是“打老師,踩場子,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非議。
民國七、八年,在文登、榮城教拳多年,名聲很大的陳德善來到煙臺,林世欽立即前去比武拜師,陳德善一口應允。在陳德善的拳房,兩人拉開架式比試開了。第一回合,陳一掌將林打了出去。第二回合,陳又一拳將林打翻在地。林世欽躺在地上仍不服輸,用腳絞陳的腿,被陳狠打一下爬不起來。待療好傷,林世欽正式拜師陳德善為師。林跟陳學長拳四年,師徒曾交手十餘次,每次都以林世欽慘敗而告終,林世欽不得其因。
後來,陳德善欲關閉拳房返歸故里,林世欽組織師兄弟六人與陳德善協商。條件有三:生養死葬;每月給陳的家鄉親人匯六十元大洋;包個飯館由陳隨意吃喝,每月由林等人結帳。唯一的要求是陳把“玩藝”留下。陳德善很激動,欣然接受。從此,拳房對外關閉,陳只教林等七人技擊術。
陳的教法是,一面口授,一面演練。每次演練,都是拳腳到肉不講情面。等眾人真正領悟之後,再互相對打,每天都打十數次。有時,陳本人與眾弟子輪番對打,由於其打法高超,只需要用很少的體力消耗,徒弟們全力以赴也難取勝。這期間淘汰了兩人,其餘五人又學了近兩年。
不幸的是,陳急病逝世。臨終前,他對徒弟們說:“我死後,你們不要散夥。要以林世欽為主,按原程式繼續練一年。以後投師應先比武后拜師,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同道”。要學技擊術,不要再學拳套了。遵師遺囑,林等五人又練了一年,分別擇師,卻不得遇。
“七七”事變之後,林世欽隨電報局遷至重慶。民國三十三年初,重慶舉辦全國國術比賽大會,林世欽率一弟子(外號菲律賓)報名參加擂台賽。大會不予報名,林只好找當時的國術館館長,要求館長親自考核。由於林在電報局工作太忙,沒有參加預選,費了不少周折才報上了名。
參賽的選手來自雲、貴、川、湘等各省,往往較量時都是拉開架式弄拳套,沒等到交手,已精神緊張,及至交手,又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與他交手的對手都是這樣敗北的。經過淘汰,只剩九名選手,林世欽和他的徒弟就在其中,決賽時,因林世欽師徒不屬國術館的人,有人從中作梗,想在比賽時以犯規之名淘汰林世欽師徒二人……遭林及參賽人抗議,比賽無法進行而終止。

第四代傳人

第四代傳人有:張子漢、菲律賓(系外號,真名已忘記)、孫長忠、劉文厚、李英奇、趙喜發、張德義。另有:葛東亮、王維善、張景潤、陳英東為林世欽記名弟子由師兄李英奇代為傳授。
第四代傳人代表人物李英奇先生生於一九三三年,先後從楊岸清、張發財、解令元、李寶喜習彈腿、太極拳、長拳、螳螂拳、太祖長拳、地路經等,一九五六年幾經周折後拜林世欽為師,學習技擊術和飛叉。
文化大革命中,林世欽受到了衝擊。在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刻,林對李英奇說:“我家可破,人可亡,但我寫的那本《武術指南》書稿,千萬不能丟,那裡記載了技擊術理論、功法、動作、打法等精髓,還有一些體會和比賽經驗。等以後有機會,傳給後人。”李英奇冒著危險,把書稿保存下來,傳到我們這一代(第五代)人手裡。我們又按照林先生關於技擊術的訓練程式,訓練了眾多弟子。
技擊術是林世欽先生以畢生精力,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傳下來的,為了紀念這位前輩,在一九八五年四月初四林先生誕辰那天,成立了“二林門”,將林先生傳下來的技擊術命名為“二林子技擊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