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景區

二十四道拐景區

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區全稱貴州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由二十四道拐公路、觀景台、安南古城、美軍加油站、馬幫山寨、史迪威小鎮等組成。其中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景區核心部分,雄奇險峻,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標誌路段,全長4公里,寬6米,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線距離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傾角60度。抗戰期間,成為盟軍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是中美軍民團結抗戰的象徵,被譽為抗戰的生命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區
  • 地理位置: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8:30--17:30
  • 門票價格:試營業期間85元/人(含轉運車)
  • 著名景點:二十四道拐公路、安南古城等
景區分布,結構,景觀,歷史,

景區分布

1、二十四道公路:二十四道拐公路是景區核心部分,雄奇險峻,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標識志路段,全長4公里,寬6米,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線距離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坡傾角60度。抗戰期間,成為盟軍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是中美軍民團結抗戰的象徵,被譽為抗戰的生命線。
二十四道拐老照片二十四道拐老照片
2、“安南古城”:恢復重建的安南古城包括古城服務區、核心區、風情街三大部分。“安南古城”也是電視連續劇《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攝地之一。
安南古城城門安南古城城門
3、觀景台:觀景台位於晴隆山,被譽為晴隆最高的一顆璀璨明珠。觀景台由一個四層主體建築加觀景旋轉樓梯及觀光步道組成。觀景台利用圓形動態元素,產生虛實結合效果,突出未來與歷史的交融。
觀景台觀景台
4、史迪威小鎮:位於晴隆縣塘邊寨,小鎮設定了老鎮商業街、生態酒店、療養中心;美式鄉村教堂、酒吧、酒莊、咖啡廳、劇院;美軍指揮部、射擊場、跑馬場、直升機機場;水上娛樂世界等景點。運用美國文化元素反映了抗戰期間,美國軍人在此駐軍生活的實景以及他們和晴隆人民並肩為抗戰前線做貢獻的場景。
史迪威小鎮史迪威小鎮
5、美軍加油站:美軍加油站位於晴隆縣沙子鎮普晴林場內。美軍加油站是二戰時期美國人所修建的加油站,故而得名美軍加油站。由美國陸軍準將兼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約瑟夫·史迪威負責駐守。抗戰期間,潛伏在晴隆的日本間諜曾多次企圖炸毀該加油站均未得逞。美軍加油站是抗戰時期美軍軍事所在地,也是二戰期間中美聯軍重要的補給戰區之一,從滇緬路上來來往往的軍車都要在此補給油料,為二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處地勢平坦,森林環繞,並保存有二戰時期援華美軍駐晴隆1880工兵營地,實地場景,富民氣息,不禁令人回歸抗戰實景。它是《二十四道拐》電視劇拍攝的場景之一。為了讓大家能在此體驗到不同的感受而建造了很多活動場地。有:野外露營、燒烤屋、青少年戶外運動場地等;讓遊客們有一種遠離城市喧鬧的輕鬆釋懷。
美軍加油站美軍加油站
6、馬幫山寨:位於晴林場內,山寨以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別具一格的自然特色,民族風情,森林繁密相構造。走進山寨,一間間木質結構的樓層古樸別致,仿佛在講述二戰期間晴隆小縣梅劉兩大家族明爭暗鬥的往事。刀光劍影,鼓角爭鳴。寨門,吊樓等建築回歸剿匪的真實戰景,不禁讓人心想緬懷先人,祭奠英雄的狀景。
馬幫山寨馬幫山寨

結構

二十四道拐景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
晴隆縣地處雲貴高原中部、苗嶺山脈西部,貴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面,黔西南州也稱金州,古金州十八景之一的翠華晴隆就是指我們晴隆,“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就是晴隆名字的由來和讚美。
晴隆位於貴州、雲南、廣西三省結合部,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二十四道拐建在晴隆就是一大佐證。縣城距省會貴陽178公里,離州府所在地興義90公里,至雲南昆明326公里。縣境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33公里,全縣總面積1327.3平方公里。
晴隆屬溫涼濕潤的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C。
晴隆居住著漢、苗、布依、彝族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33.5萬人的56%,屬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縣。他們創造豐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最為出名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譽為“東方踢踏舞”,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1956年就到北京為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演出。2014年8月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當然還有其他少數名族的特色文化也獨具魅力,您在晴隆的遊歷中都有機會體驗。
晴隆物產豐富,由於獨特的立體氣候和多樣化的土壤類型,形成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茶葉、臍橙、意仁米。有了很好的植物資源就能孕育很好的畜牧業資源,晴隆的牛羊肉質地也非常不錯。加上特殊的大地構造部位和地質構造。形成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銻、鉛鋅等金屬礦產資源和煤、螢石、貴翠、大理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還有北盤江及其在縣境內的支流蘊藏巨大的水能資源。
晴隆縣既位於中國西南旅遊熱區的核心位置;又位於由香格里拉麗江、大理、石林風景區、黃果樹瀑布等知名景區組成的世界級旅遊路線的重要節點位置;還位於由關嶺國家地質公園、黃果樹瀑布、龍宮、紅楓湖等景區組成的貴州旅遊黃金西線;南向連線黔西南州馬嶺河峽谷、萬峰林、萬峰湖、雙乳峰等特色景區。晴隆文化旅遊資源相當豐富,主要旅遊景點有晴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包括:安南古城,24道拐、觀景台、塘邊寨史迪威美軍小鎮、馬幫山寨、美軍加油站、盤江鐵索橋),另外縣域內還有龍洞瀑布、光照湖、三望坪草原等獨具特色景區景點。
目前,晴隆縣在旅遊工作中運用縣內旅遊資源集中全力打造。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種草養羊“晴隆模式”、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成為省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晴隆名片。
說了半天晴隆,其實晴隆古時也叫安南,從春秋戰國到元末,晴隆縣的名稱和屬地一直在不斷變化,到了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由指揮使梁海擇地,設安南衛,建安南衛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衛建安南縣。1941年5月,時逢抗日戰爭期間,因安南縣名常與鄰國法屬殖民地安南(今越南)相混淆,貴州省政府決定,取縣城蓮城鎮西南晴隆山名,作為縣名,變更安南縣名為晴隆,晴隆縣名至今已七十餘個春秋。
二十四道拐景區
晴隆古城門晴隆古城門
二十四道拐景區

景觀

晴隆縣簡介:“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晴隆古稱安南,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文化獨特、交通便捷。晴隆縣在旅遊工作中運用縣內旅遊景觀和茶葉、臍橙、貴翠、薏米、肉羊等旅遊產品以及獨特少數民族文化集中全力打造產業化旅遊區,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種草養羊“晴隆模式”、晴隆茶籽化石、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晴隆貴翠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晴隆名片。“宜業、宜居、宜商、宜游”的新晴隆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晴隆茶籽化石晴隆茶籽化石
晴隆模式晴隆模式
二十四道拐公路二十四道拐公路
二十四道拐夜景二十四道拐夜景
光照湖光照湖
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彝族舞蹈阿妹戚托
安南古城夜景安南古城夜景
安南古城安南古城
晴隆臍橙晴隆臍橙
晴隆貴翠晴隆貴翠

歷史

一幀褪色全景照片:壁立的山體,盤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銀練,從雲端直墜谷底;又像是曲身蓄勢的金龍,昂道直竄雲端。在直道和彎道上,美軍GMC十輪大卡車,沿著這條接二連三的“~”狀的公路,從幽深的谷底向著險峻的山頂依序駛行,可以“聽”到發動機的低沉喘息,可以察覺到駕車兵的咚咚心跳……
“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城南郊的320國道2337公里路樁處。始建於1935年,1936竣工通車。全長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山腳第1道拐與山頂第24道拐間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坡的傾角約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晴隆“24道拐”盤山公路,是國際社會援華物資中國大後方陸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種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後,必然要經“24道拐”才能運送到戰時陪都(重慶)或抗戰前線。
1942年初,日軍大舉進攻緬甸,切斷國際社會向中國國民政府提供戰略物資的唯一陸路交通線——滇緬公路,企圖迫使中國屈服。為增援在緬甸被日軍圍困的英國軍隊,避免中國西南通道被掐斷的命運,中國政府組織十萬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雖初戰獲勝,但此後戰局日益惡化,連遭失利,導致滇緬公路被切斷,也由此才有了“駝峰航線”的悲壯故事。由於“駝峰航線”是空運航線,不但運輸物資有限,運行成本也很高。
在這種情況下,援華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別無選擇,只能謀劃從印度經過緬甸北部重新修建一條到達中國的公路,從而建立起陸上運輸線。
史迪威將軍先後派出美軍第45工兵團和823航空工程營搭配中國駐印軍工兵第10團、第12團作為基幹的中美工兵部隊,在美軍供應處的惠來少將及阿魯斯密準將的指揮下,從雷多(印度起始點)修築公路至緬甸密支那,然後,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經八莫、南坎,至雲南畹町與滇緬公路相連;北線越過伊洛瓦底江,經雲南騰衝、龍陵與滇緬公路相接。
為保證這條抗戰生命線能夠早日築成,重組的中國遠征軍西出雲南,由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一軍則從印度進入緬北,一面向前攻擊日軍,一面修路開道,由此出現了戰爭史上罕見的路修到何處仗就打到何處的情況。
1944年,援華美軍司令部為適應每月輸送15000噸援華抗戰物資需要,美軍公路工程部隊第1880工兵營第二連(B連)進駐沙子嶺“美國車站”,負責滇黔公路的暢通。
為改善“24道拐”盤山公路的行車條件,工兵連技術人員首先為其進行減彎改線和維修。同時,沿山道松弱處擇址砌石壘牆,加固堡坎,護坡固土,以防土崩石塌阻斷交通,最高處12米。整個工程,除去開挖扛抬等粗重活計交中國地方承辦外,其他如設計、監督、機構施工管理,均由美軍公路工程技術官兵擔任。
1945年1月27日,遠征軍和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第一批由美軍駕駛的車隊抵達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完全打通,被後人稱為“二戰中最偉大的工程奇蹟”。
1月28日,蔣介石在重慶發表了廣播講話,“我們打破了敵人對中國的包圍。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為這條公路命名,紀念他傑出的貢獻,紀念他指揮下的盟軍部隊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役中以及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做出的卓越貢獻。”
最終,剛打通的這條“中印公路”國際通道被改稱為“史迪威公路”,晴隆“24道拐”成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載入史冊,更是中美人民友誼和文化交流互動的歷史見證。
已升任美軍少將的劉易斯·皮克說:“這是美軍自戰爭以來所嘗試的最為艱苦的一項工程。”“中印公路”全線通車後,數以千計的載重汽車,裝載著大批物資,與“駝峰航線”一起將堆積在印度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抗日戰場。
1945年3月26日,美國通信兵第164照相連隨軍記者約翰·阿爾貝特,在從重慶去昆明途經晴隆時,刻意拍攝了“24道拐”盤山公路上艱難運輸美國援華物資的圖片,並在海外各大媒體刊登出來,標註為“中國境內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並引起關注。
當漫長的歲月清洗淨戰時民眾和戰史學者的激情之後,鐘情懷舊尋根的人希望重走這條戰爭年代的公路。然而,因為當時美軍記者沒有註明該照片具體拍攝地點,卻讓“24道拐”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近60年。若干研究二戰史的專家從美軍記者留下的老照片中知道了“24道拐”這一公路段,但它到底在哪裡?
1995年,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戰勝利50周年,雲南電視台的工作人員沿著滇緬公路而行,試圖尋找這張老照片的拍攝地點。攝製組召集了許多專家學者和省交通廳史志辦的人士,請他們提出可能的地點。
然而,跑了幾個來回,把所有地形走了個遍,始終沒有發現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尋找者嘆道:“它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
戈叔亞是一位研究滇西抗戰史的雲南人,也是無數苦苦尋覓“24道拐”者之一。為獲得答案,戈叔亞花費了8年時間,直到2002年3月,戈叔亞終於到達晴隆縣城,找到了“24道拐”抗戰公路遺址。
“24道拐”這張被歷史凝固的老照片,把戈叔亞“發現”後的晴隆“復活”了,而《世界聞名的“24拐”原來在貴州!》這一訊息在2002年3月24日的《羊城晚報》一經刊登,即轟動世界,當時報導這樣表述:“一張老照片的破譯,改正了一個57年的謬誤。”
晴隆“24道拐”抗戰公路遺址,於1988年6月,被晴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3月,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列為第四批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4年9月,被國務院公布公布為第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同年被廣大網友評選為“中國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自2005年以來,晴隆縣委、縣政府成功舉辦了大型紀念抗戰勝利“8.15”系列活動,內容包括象徵8年抗戰勝利的88輛自駕車重走二十四道拐抗戰路,文藝演出、招商引資、奇石展、紀念抗戰勝利圖片展等相關係列活動。至今,晴隆縣已連續舉辦了二十四道拐汽車爬坡賽、重走抗戰路、越野e族等多場賽事。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晴隆縣委、縣政府在保護二十四道拐遺址原貌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合理的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二十四道拐觀景台、紀念廣場、紀念博物館等愛國主義基地設施,賦予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意義,集“觀光、體驗、休閒、度假”等功能於一體,把二十四道拐中心景區、安南古城、特色城鎮和觀光畜牧業等統一規劃,讓二十四道拐轉型升級。如今,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
2014年6月26日,大型電視連續劇《二十四道拐》在晴隆圓滿拍攝完成,電視劇以24道拐、安南古城、盤江抗戰橋等地為主要外景拍攝點;作為2015年國際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獻禮大片,電視連續劇《二十四道拐》播出後,必將進一步提升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激起廣大人民民眾的愛國情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