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中國古籍,清代呂撫編寫,取材於《二十四史》和《通鑑綱目》,實際上是一部通俗的歷史綱要,既具有歷史演義小說的可讀性,又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二十四史通俗演義
  • 作者:呂撫
  • 頁數:歷史綱要
  • 作者年代:清代
簡介,詳情,

簡介

作者:[清]呂撫編寫
本書取材於《二十四史》和《通鑑綱目》,實際上是一部通俗的歷史綱要,既具有歷史演義小說的可讀性,又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詳情

《二十四史》是由清朝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的集結,是中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官修史書。它是中華民族嬗遞傳寫了近二千年的國史,向由“國家開局,宰臣董理”。對前史的修撰與定編,以及為著閱讀與流傳而對古史進行注釋、翻譯、考證、輯佚,這兩個命題是我國每一時代政治領袖維繫民族史延續不可推委的責任。國家在一定時期組織對國史進行再整理、官刻頒布這一制度,彰顯於雕版印刷技術成熟的宋代,責成教育機構主持,使之成為全國通用的版本。自宋以來,已成宋國子監本十七史、明國子監本二十一史。清乾隆帝欽定典名《二十四史》,於1739年開始全面整理刊刻,史稱武英殿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即指示在全國調集人才,對《二十四史》進行標點、校勘,歷時二十年。這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對國史進行的第一次現代化處理。由於二十世紀以來,漢語的書面語體已全然變革為現代漢語,1991年由許嘉璐先生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所擔綱,對二十四史原文本著訓詁的原則進行了現代漢語翻譯,歷時十三年。這是進一步對國史的現代化整理,也是秉承自治史以來的傳統,體現史為今用的精神,更是對用古漢語書寫的國史所做的搶救性的全面譯釋,為後世國人留下一部方便閱讀的國史。
清代小說,二十六卷四十四回,題“新昌呂撫安世輯,男維城京周、維坦輔周、維基起周同校”。
呂撫,字安世,新昌(今浙江新昌)人。諸生,乾隆元年(1736)舉孝廉方正,乾隆年間在世。
據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此書存原刊本,首雍正五年(1727)李之果桂岩序,雍正十年(1732)呂撫自序。今未見。
天津圖書館藏有正氣堂本,首亦有李之果序及呂撫自序。首“廿一史演義”。蓋原書謂“二十一史”,“二十四史”之名,為清末所改。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正氣堂刊本影印此書,收入《古本小說集成》。
另有光緒庚寅(1890)上海廣百宋齋石印本,有圖,卷端題“精訂綱鑑廿四史通俗演義”。浙江人民出版社據此本影印。
宣統元年(1909)上海章福記書局石印本,有圖。首都圖書館有藏。
此書第一回至第四十回,敘事起於盤古開天地及三皇五帝事,止於清兵南下,滅李自成及弘光朝廷,統一全國。第四十一回記各朝年號,四十二回述儒家道德,四十三、四十四回記歷朝各地異物,礦產、災異和風俗。
此書因內容龐雜,篇幅又有限,故文字顯得艱澀,文學價值不高。
呂撫原序錄於下:綱鑑演義,何為而輯也?通俗也。何言乎通俗也?自皇古以逮晚近,稱良史才者數十家,其最著者,則涑水氏之《通鑑》、紫陽氏之《綱目》也。微言大義,緯地經天,假一字之褒誅,留綱常於萬古,皆聖賢之精意,非俗人所能會通也。呂子安世於治經之外,日取《通鑑》、《綱目》及二十四史而折衷之,歷代之統緒而序次之,歷代之興亡而聯續之,歷代之仁暴忠佞貞淫條分縷析而紀實之。芟其繁,緝其簡,增綱以詳,裁目以略,事事悉依史,言言若出新聞,始終條貫,為史學另開生面。不特經生學士,即婦人小子,逐回分解,亦足以潤色枯腸。末卷專言修身齊身之事。以通俗也,實人人之布帛菽粟也。考亭而後,何可少哉。是為序。時雍正十年孟夏月吉旦呂撫謹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