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袍

乾隆朝袍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萬壽盛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的禮服,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馬蹄袖三部分組成;下裳與上衣相接處有襞積,其右側有正方形的衽,腰間有腰幃。而披須(又名披肩、扇肩)、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顯著特色。

基本介紹

設計工藝,工藝特點,價值體現,

設計工藝

製造年代: 清
乾隆朝袍
材料: 絲
規格: 衣長143厘米,兩袖通長194厘米
介紹
清代御用朝袍分冬、夏兩種。冬朝袍分兩式,其一為明黃色,兩肩、前胸、後背各一正龍紋,上衣前後列12章,間以五色雲紋,下裳襞積處行龍6條,間以五色雲,餘下部位和披領表以紫貂,馬蹄袖端表以薰貂;質地多以織成妝花緞或以緞、綢繡制。其二亦為明黃色,與一式所不同在於上衣紋飾,即以石青色織錦鍛或織錦綢鑲邊,再加鑲海龍裘皮邊,而非以貂皮作邊飾。夏朝袍款式及紋飾與冬朝服兩式相同,唯材質以緞、綢地繡花以及妝花緞、緙絲等。另外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工藝特點

此款乾隆御用的朝袍,藍地繡制,兩肩前後繡正龍各一,腰幃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處前後團龍各九、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另外衣裳前後繡十二草紋,間以五色雲紋,下幅繡八寶平水。所謂“正龍”,指龍首面向正面,其姿態是頭部左右對稱,好像一條正面而坐的龍,有時也叫坐龍,是龍紋中至尊紋飾;行龍系指龍作行走之態,也叫走龍。上衣領前列三星,作正三角形排列,領後為山紋,右肩以兔代月,左肩以雞代日,胸前正龍右下方為黼(斧),左下方為黻(亞),後背正龍下方為龍紋,左下方為華蟲(雉鳥),其中龍紋和團壽紋用平金繡,周圍以五彩雲紋穿插,每裝飾部位周邊有平列狀水浪紋圍虎,稱“平水”,寓意“四海清平”,另加壽山石紋,寓意“江山萬代”。其中雜以合稱“八寶”的“金錠、銀錠、珍珠、犀角、如意、方勝、珊瑚、錢”。雲紋和水紋用暈色調配方法,色組有紅—粉紅—水紅,煙色—香黃—明黃,藍—淺藍—月白,綠—淺綠—湖色,配色繽紛艷麗諧調,與金色龍紋交相輝映,飾以湖藍地之上,對比鮮明,卻並無絲毫“火氣’。據清宮資料,製作類似一件朝袍須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或畫師繪製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交裁作、繡作、衣作完成後陸路進京,如後宮所用則經水運進京。期間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餘人,畫樣過粉10餘人,合計近千人。如由一人刺繡則要用2年零5個月才能完工。

價值體現

海內外織繡品拍賣行情中,清代帝後朝服、袞服以及補服,由於品相佳,織繡工藝精湛,深受藏家的喜愛,1995年10月佳士得南坎欣頓東方及伊斯蘭服飾織繡品拍賣會上,一件19世紀的黃地八龍十二章袍(缺箭袖、里子重新配置)以6187.50英鎊的高價成交。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十二章龍袍的拍賣價格仍然呈上升趨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