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積

乳積即乳食積滯(又名傷乳),見於《證治準繩·幼科》。指1歲以下小兒因傷乳所致的積滯。本病類似於西醫學所說的嬰兒消化功能紊亂。分為單純飲乳積滯,又名乳滯、乳積、傷乳食;乳食俱傷積滯,兼見食不知味,胃納欠佳,脘痞腹脹,或有潮熱,低熱等症,日久失治,則形成虛羸。

基本介紹

  • 別稱:傷乳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1歲以下小兒
  • 常見病因:哺乳不當,脾胃受損,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等
  • 常見症狀:不思納乳,食而不消,腹脹腹痛,可伴發熱、口渴、口瘡、身漸瘦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護理,飲食調護,

病因病機

1.傷乳
有哺乳不當史。其臨床表現以不思納乳,食而不消,吐出物或泄下物夾未消化奶瓣,且有餿臭氣,腹脹腹痛,可伴發熱、口渴、口瘡、身漸瘦等。
2.脾胃受損
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是由脾胃腐熟水谷精微轉化而來,故脾胃乃後天之本。然而生活中的飲食不節、過食肥膩、憂思過度、偏食偏嗜、饑飽不均等都可能傷及脾胃。
3.綜合因素
西醫目前認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以不思納乳,食而不消,嘔吐物或泄下物夾未消化奶瓣,且有餿臭氣,腹脹腹痛,可伴發熱、口渴、口瘡、身漸瘦等。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乳食內積
證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或有噯腐噁心,嘔吐酸餿乳食,煩躁哭鬧,夜臥不安,低熱,肚腹熱甚,大便穢臭,舌紅苔膩。治則:消乳消食,化積導滯。
(1)主方  消乳丸或保和丸加減。方藥: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消食化積,陳皮、香附、砂仁理氣導滯,茯苓、半夏健脾化濕、消脹除滿,連翹清解鬱積之熱。
脘腹脹滿疼痛加厚朴、枳實行氣消滯寬中;便秘加木香、檳榔消積導滯;重者暫加大黃通腑;嘔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嘔;低熱、舌紅、苔膩微黃,加胡黃連消積清熱。
(2)中成藥  ①王氏保赤丸;②枳實導滯丸,用於食積重且化熱便秘者。
(3)單方驗方  ①炙雞內金,研細末。開水沖服。②炒黑白醜、炙雞內金各等份,共研細末。開水沖服。用於乳食內積便秘者。
2.脾虛夾積
證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嘔吐酸餿乳食,大便溏薄、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而滑。治則:健脾助運,消補兼施。
(1)主方  健脾丸加減。方藥:黨參、白朮健脾益氣,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導滯,枳實、陳皮理氣消脹,虛實兼顧,消補並施。
苔膩、納呆,加藿香、砂仁化濕醒脾;舌淡、腹脹、便溏,加炮姜、厚朴、蒼朮溫中運脾。
(2)中成藥  ①小兒香橘丹;②小兒健脾丸。
(二)外治法
1.外敷
(1)玄明粉、胡椒粉,共研細末。敷臍中,外蓋油布或油紙,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於食積較重之實證。
(2)炒大黃、芒硝,研粗末。混和裝入布袋,外敷患兒臍腹部。用於食積腹脹腹痛便秘者。
(3)酒糟,入鍋內炒熱,分2次裝袋,交替放腹部熱熨,用於脾虛夾積者。
2.推拿療法
推揉板門100次,清大腸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陰陽50次,摩腹2分鐘,揉按足三里100次,推七節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食內積者,加掐四縫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縫。脾虛夾積者,加補脾土100次,運內八卦50次。

預防護理

1.調整飲食結構
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讓小兒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食、麵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2.七分飽,益健康
無論哪種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吃太多,否則不但不能強健身體,在效果上只會適得其反,弄不好會形成食積、腹瀉等狀況,傷害小兒的身體。小兒積食,預防為主。
3.三餐定量
給小兒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飢一頓飽一頓,腸胃和人一樣,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否則會打亂胃腸道生物鐘,影響消化功能的正常運轉。
4.晚上不要吃得太飽
小兒白天活動量大,吃東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就容易積食。因此,晚上吃飯別太飽,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點。
5.睡醒1小時不進食
早上或中午孩子剛睡醒時,1小時內(至少30分鐘)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正常需要一點時間,否則,也無益於消化和吸收。
6.哺乳母親進食要注意
對於處在哺乳期的嬰幼兒的母親來說,也要忌口,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母親飲食無度,嬰兒就可能“奶積”。

飲食調護

餵養小兒要得當,忌生冷、腥葷食物。宜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