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勢

九勢

《九勢》又作《九勢八字訣》,東漢蔡邕著。論述運筆規則,被收入宋代陳思的《書苑菁華》一書,才得以保存流傳至今,在中國書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邕在《九勢》中主要提出了關於書法線條的三個美學概念,即“力”、“勢”和“藏”。“力”是蔡邕書法美學思想的中心,著重強調“力”是結字、用筆、布局的基礎,“下筆用力”方能使字型具有“肌膚之麗”的美感。“勢”則是被賦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來指創作過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運筆,是謂“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藏”源於“君子藏器”的哲學思想,強調書法創作需要沉著含蓄,具體到運筆,則要“藏頭護尾”,突出書法線條的張力。這些書論思想,為書法線條的美學意義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九勢》
  • 又名:《九勢八字訣》
  • 作者:蔡邕
  • 內容:論述運筆規則
原文,譯文,評點,作者簡介,

原文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譯文

凡下筆結構字型,都要使上部覆蓋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型形遞相照應關聯,不要使形勢相背離。
轉筆,應使筆毫左右圓轉間斷又注意相連續,不要使間斷處孤立地顯露出來。
藏鋒,表現筆畫的起筆和收筆的筆跡是,筆畫欲左行先要右,到筆畫運至左盡頭亦向右回筆。
藏頭,筆毫逆落藏鋒後順勢按捺下去,平鋪紙上,令筆心常在點畫中運行。
護尾,畫點筆勢盡時,用力回收筆鋒。
疾勢,出於短撇和波畫之中,又在那豎畫的緊趯之內。
掠筆,在長撇的趲鋒和峻趯中用它。
澀勢,在於緊張快速戰鬥向前推進的辦法之中。
橫畫,如現魚鱗平而實不平,豎畫如勒馬韁放鬆中又時時緊勒,這就是橫畫、豎畫的規則。
這些名叫九勢,得到它即使沒有尊師傳授,也能與古人相妙合。必須筆墨功夫深厚,就可進入妙境了。

評點

筆勢與筆法是有區別的。筆勢指的是一種單行規則,指不同點劃須用不同的方法;筆法則是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種點劃都不能違背它。所謂“九勢”,就是關於筆勢的九種方法、法則。只要學書者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又能勤學苦練,即使沒有名師的指導,也是可以達到書法的“妙境”的。

作者簡介

蔡邕(133-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初為司徒橋玄屬官,出補平河長。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後因彈劫宦官,遭誣陷,流放朔方。遇赦後,不敢歸里,亡命江湖十餘載。獻帝時,董卓專權,強令邕人都為侍御史,拜左中郎將。遷都長安後,封高陽鄉候。董卓遭誅後,他亦被捕,死於獄中。
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博學多識。通經史,喜好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他善於總結前人用筆經驗,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其書結構嚴整,點畫俯仰,變化自如,有“體法百變,窮靈盡炒,獨步古今”之譽(唐張懷瓘書斷》)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古今書人優劣評》)。
在當時及後世影響頗大。熹平四年,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石始立,觀看者的車馬填塞街道。又傳說他曾與鴻都門外見工匠用帚寫字,得到啟發,創“飛白”書。原有《蔡中郎集》已 ,後人有輯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