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襪

九分襪

九分襪:褲襪的一種,九分顧名思義是在腳踝以上,以區別於包腳的連褲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分襪
  • 外文名:Ninesub-socks
  • 類別:褲襪
  • 特點:在腳踝以上的連褲襪
簡介,歷史,保養與洗滌,

簡介

隨著人們舒適的要求,還有踏腳的連褲襪等等的出現。這是來非常流行的絲襪款式,這種襪子對腿部可以起到比較好的修飾作用,還可以預防下肢靜脈曲張,很受需長期站立職業者的青睞(如空姐,服務員等)。
隨著人們對時尚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顏色、厚度、款式的九分襪的出現了,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於美的要求,可以適合不同年齡、季節的日常穿著。

歷史

根據古代資料考證,在中國夏朝就出現了最原始的襪子。《韓非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襪系解,因自結”的記載,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自己手扎襪帶的情節。可見在這個時期襪子已經在我國上層人士中出現,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兩周時期,襪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的,富貴人家可穿絲質的襪子。襪高一般一尺余,上端有帶,穿時用帶束緊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時所著襪,則用紅色。襪最精者用絹紗,並繡有花紋。 秦漢時有進門脫鞋襪的習俗。在屋中,多跣足行於席上。不僅平日宴居如此,上殿朝會也是如此。能劍履上殿,則為殊榮,漢時唯蕭何、曹操等少數人曾享受此種待遇。(下文有專章論及) 另外,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均採用整絹裁縫而製成,縫在腳面和後側,底上無縫。襪面用的絹較細,襪里用的絹較粗。襪筒後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襪帶是素紗的。襪的號碼為23cm和23.4cm,襪筒高21cm和22.5cm,頭寬10CM和8CM,口寬12.7CM和12CM。由此可見,我國縫製襪子的工藝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比歐洲國家要早得多,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襪子鼻祖。 古人衣裳不象現代服裝,穿著方便,只需扣上紐扣,便能緊身。在古代,衣裳不縫扣子,而用縫在衣服上的帶子打結來緊裹衣襟。不僅上衣有帶子,褲子有帶子,連襪子和鞋子也都有帶子。古代的襪子也不象的襪子,有專門的機器編織而成,而是手工用布或綢或絹等織物縫製而成的。
九分襪
襪子有帶子,從夏朝開始一直到西漢,始終保持著。《漢書·張釋之傳》:“王生老人,曰:‘吾襪解’,顧謂釋之:‘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讓王生曰:‘獨奈何延辱張廷尉,使跪系襪乎?’”古代的襪子也不象現在這樣普及。在古代,能穿襪子,是富貴官宦人家的權利,貧困的老百姓哪裡穿得起用布帛製成的襪子。《史記·滑稽傳》:“東郭先生貧困,衣敞,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你看,當年東郭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代表,鞋子沒有底,又沒條件穿襪子,所以雙腳踏在雪地上,一隻只腳趾印就歷歷在目了。古代老百姓在冬天裡把兩隻光腳塞進鞋子裡,如何度過寒凍臘月呢?這個難題古人實在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幸虧古人穿的衣服比寬而長,下垂到地面為止,所以走路的時候連腳也很少暴露在外,衣服實際上就起了遮掩禦寒的作用。再想想人的雙手在冬天也暴露在外,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防寒措施,那么人的雙腳又有什麼資格非要比手的待遇更高些呢。所以古代老百姓不穿襪那是順理成章的事。 曹植曾在《洛神賦》中寫過:“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想必在漢朝才有綢緞做成的襪子。自後漢以來的各個朝代,關於襪子的文字記載逐漸增多。《淮南子·說林訓》《後漢書·禮儀志》《類篇》《後漢書·李忠傳》《蔡文姬傳》《國史補》《李娃傳》《靈鬼志》《宋書·禮志》《記事珠》等史籍上均有襪子的記載。

保養與洗滌

1. 穿著前,先把九分襪浸放在一盆加少許醋或砂糖的溫水中,可使纖維變得較堅韌;
2. 將新九分襪放入冰櫃冷凍一兩天,再取出放置,一天后穿用,可增加九分襪的韌度;
3. 九分襪在穿過之後要立刻清洗,清洗時要用溫和的肥皂水讓九分襪先浸一會兒,使用溫和中性肥皂或洗髮精在溫水中用手輕拍搓洗(不超過水溫30度)、或洗衣精淨泡(不要有含氯的洗衣精或漂白水),晾曬時用毛巾將過多的水分吸掉,最忌太陽光,只要被太陽直接曬到其纖維彈性疲乏就大打折扣了,然後以衣夾夾著襪口晾乾,千萬不要曬在竹竿或其它不平滑的曬架上,容易勾絲。適當的清洗愛護,才能延長褲襪的使用年限和發揮最滿意的功能。
4. 若用洗衣機清洗,請先將九分襪放入洗衣網內再丟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