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門大街

丹鳳門大街

丹鳳門大街是隋唐京師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的大明宮正門丹鳳門的正大街;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比長安城的朱雀大街還要寬,至今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鳳門大街
  • 地理位置:隋唐長安城大明宮正門
  • 道路寬度:176米寬
  • 建造時間:662年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南面正門,是含元殿正南、距離“四百餘步”的正門,文獻稱門上的樓觀為“丹鳳樓”。丹鳳門是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建設大明宮同時建造的。大明宮的南牆是利用長安外郭城的北牆,即拆開一段缺口而建成這座宮門的。同時建造的還有丹鳳門左右的望仙門和建福門。這段作為大明宮南牆的長安城北牆,在開闢丹鳳及其左右望仙與建福二門的同時,應是增高城牆與新築的東、北、西三面宮牆等高,並 將牆上雉堞改設在南面。在建設丹鳳門的同時,開闢了正對丹鳳門的南北大街,寬“一百二十步”,折合為176米,比長安城的中軸幹道——寬151米的朱雀大街還要寬出許多,而成為長安城裡最寬的道路、。這條丹鳳門大街向南,與通化門內的東西大街作“丁”字交叉。由於丹鳳門大街穿過宮前的光宅、永昌二坊,於是形成了“田”字形的四個小坊——西北叫光宅坊,西南叫永昌坊,東北叫翊善坊,東南叫來庭坊。由於丹鳳門大街穿過原來的光宅、永昌二坊的位置不在坊的中街而是偏東,所以改造後的四個小坊,其中西北、西南二坊稍大,東北、東南二坊稍小。
丹鳳門大街
丹鳳門平時關閉,不輕易使用,只有在皇帝駕御含元殿舉行大朝的時候,才開啟丹鳳門。當時的官員張祜寫《元日仗》詩,描寫大朝盛況是:
“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
我們只看丹鳳門五個門道墩台遺址,就知道它是對隋朝宮廷御用建築大師宇文愷傑作明德門的模仿,從其加大規模來看,應該是有所創新的。
丹鳳門的樓觀——丹鳳樓,其木結構樓觀是這座宮城大門的精華所在,下面討論它的形制:
由於這座宮門太大,墩台東西長達74.50米,按高四收一計算,台頂東西長也有70.82米,約唐尺二十四丈。這大約就是丹鳳樓基座的東西長度。正衙含元殿夯土正階東西長約60米,加上木構副階也不過67.64米(含元殿東西通面闊58.21米)。丹鳳樓基座的東西長度是70.82米,上面略挑出木結構平座,則門樓的通面闊仍然基本上還是70.82米,比正殿含元殿還大,這就違反宮廷規制了。所以丹鳳樓體形必須化整為零,做成一座短於含元殿的殿堂,再加左、右夾庇,這樣組合體形達到70.82米是可以的。這種建築組合,敦煌壁畫為我們提供了佐證。推測丹鳳樓城觀主體九間、兩側夾庇各二間,總計十三間。敦煌晚唐第138窟壁畫所示的城門樓觀,主樓觀屋蓋與夾庇屋蓋都是四注式;唐朝建築明間不加大,設定每間為5.20米,則十三間約為68米,就是唐尺二十三丈一尺。進深間寛設定為4.50米五間為22.50米,合七丈六尺五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